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5054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docx

教育教学技能电子版小学

小学教师的教育素养

一、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它规定了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以及社会价值。

2、我国教育目的:

1957年,毛泽东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

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

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7年,《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我国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埋藏有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的方向;人的培养和人的发展的总体规格和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原则。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的教育和各层次、各专业的教育对人的培养和人的发展的具体规格和素质要求,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要完成的教与学的具体任务,它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前一个是后一个的上位概念,后一个是前一个的下位概念。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5、义务教育:

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小学教育

1、小学教育的地位

小学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是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强盛国家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正处在成长阶段,身心各方面都需要得到良好的发展;从终身教育来看,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从个人终身教育来看,是最基本、最关键的一段,学生的基础越广阔、越牢固将来发展的后劲就越足。

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表现在普及性、基础性和强制性。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在人生发展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小学教育是普通教育。

普通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而言的,是对学生进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为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打基础。

小学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客观存在通过进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我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它是接受各级种类教育的基础。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只有打好了基础教育,才有利于国家和个人和发展。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根据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重大的直接责任。

2、小学教育的性质:

小学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具体全民性、基础性和全面性。

3、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业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同时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

因此,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必须克服两种倾向:

一是克服小学教育的应试倾向,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向小学的蔓延;二是反对过早的专业化倾向。

当前小学教育必须全面发展儿童的各方面素质和个性,为他们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打下宽厚的基础。

4、小学教育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

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

这些转化在人一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启蒙作用,具体表现在:

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方面,对儿童健康的关注、保护以及增强儿童体质的意识与措施应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是对身体健康的积极保护。

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方面,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除必要的读写算外,重点要放在:

重视儿童的手工操作,保护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儿童熟练掌握、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自信心;赏识儿童、提供机会,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方面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所以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即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小学生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营造宽松的环境,使儿童形成健康愉快的心理状态。

5、年龄特征: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好奇、好问、好学、好胜、好表现、好动以及模仿力强等。

6、小学的培养目标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我国小学的培养目标是: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2)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

(4)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三、教师

1、教师资格:

是由国家规定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身份。

它要解决“什么样的人可以当教师,什么样的人不可以当教师”这样的问题,是衡量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基本标准。

2、教师角色:

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一般有:

设计者角色;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父母与朋友的角色;研究者角色。

3、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文化素质,小学教师不仅是专才还应该是通才,不仅具有语、数两门主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语言表达、教学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教育实践能力以及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4、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知识与能力这个角度来看,现代教育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有:

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法律意识等。

5、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师生关系的基本内容包括:

(1)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

是指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充当一定的活动角色,组成师生双边的活动共同体,形成分工合作的角色关系。

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

(2)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各自要遵循一定的伦理原则,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也享有一定的道义权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特殊的道德责任和权利联系就是师生的伦理关系。

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尊师爱生,民主平等,以人为本。

现行的师生伦理关系不和谐表现在:

一是教师经常侵犯学生的权利,如提问学生后忘记让学生坐下;二是包办代替,忽视学生的独立性。

(3)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自然就会形成态度和感情上的联系,表现在爱恨、喜厌、理解、尊重等方面。

6、小学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师的主导性、稳定性强、向师性强、关系简单。

7、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做到:

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小学德育的实施

一、德育概述

1、概念:

广义:

思想品德教育。

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心理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从而形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期望的个性品质的教育活动。

狭义:

道德教育。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品德也称思想品德,是指个人身上那些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某种道德行为标准和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法律规范等稳定特征和倾向。

品德是个体内在品质。

道德:

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荣辱、美丑进行分析判断的准则。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个体外在的社会要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个体内在的品质,是具体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3、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道德概念理解水平低、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判断由片面到全面、行为习惯逐步养成、道德行为的坚持性不高不稳定、自制力逐步提高。

4、我国德育目标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道德能力教育。

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情、意、行构成品德的整体。

知是行的基础,情是调节行的动力,意是行的杠杆,行是知的源泉和归宿。

知、情、意、行发展的具有不平衡性,因而均可以成为德育的开端,从最薄弱的部分入手。

2、德育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主观自生的,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社会思想道德关系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正是在社会性的活动和交往中,人作用于客观世界,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产生一定的道德情感形成一定的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过程)

学生思想上有许多的矛盾,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总是离不开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