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4378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docx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

  

 

  

深圳市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估

 

  

 

 

 

 

 

 

 

   

 

 

 

 

 

医疗保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卫生费用的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颇为棘手的难题。

自1992年5月4日开始,深圳市政府正式颁布了《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及《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至今深圳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已近20年。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比较研究法,综合运用文献回顾、统计分析、数理计量等技术手段,从医疗服务负担、医疗保障覆盖率、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医疗保险筹资与偿付、医疗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尝试对深圳医疗保障制度实施效果进行初步评估,并与全国社会医疗保险实施情况进行比较,旨在为深圳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社会医疗保险立法提供决策参考。

一医疗负担系数

社会医疗保险合同约定的综合医院的医疗服务,主要分为门诊和住院两大类型。

门诊和住院费用一般由挂号费、检查费、治疗费、药费等几个部分组成,药费和治疗费为其主要的部分。

为了衡量门诊和住院费用对民众的生活负担的影响,本文引入微观经济学中的恩格尔系数作为理论基础,推导衡量医疗负担的门诊负担系数和住院负担系数。

门诊支出与住院支出占个人消费总额的比重越低,证明医疗负担越轻,理论上这两个系数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降低。

表1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门诊开支占可支配收入比例有较小的降幅,2004~2008年间一直保持在1.5%的数值上下波动,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约一周的收入。

可以看出,城镇人口的门诊医疗负担相对过去有所减轻并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一次一般门诊医疗服务所产生的费用并不是特别难以承受,并且,门诊服务不同于会产生工资收入损失的住院治疗。

由此可见,门诊医疗开销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广大群众来说可被划归为普通的一般日常开销。

表12004~2008年全国与深圳城镇居民门诊医疗开支负担系数比较

而对于深圳市民来说,2004~2009年门诊医疗的开支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虽然呈波动趋势,但是总体来说,比例约为全国水平的一半。

究其原因,深圳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同期全国水平高一倍有余,而平均门诊医疗费用却要低10%~20%,因此,深圳的门诊医疗负担系数相对全国更低。

住院治疗方面,表2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住院开支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从2004年的45%下降至2008年的34%。

显而易见,全国城镇人口医疗负担相对减轻,但是,一场大病所导致的住院费用占到年可支配收入的35%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若扣除食品这一必需品开支,该比例上升至近七成,并且,这个简单的计算还不包括因为住院产生的工资收入的损失以及普遍存在的“红包”问题带来的隐性支出。

因此,住院医疗费用开支对于生活在城镇的广大群众来说,依然可被划归为较高比例的开支类别。

而对于深圳市民来说,2004~2009年门诊医疗的开支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同样呈波动趋势,但是总体来说,2004年比例为18.97%,约为全国水平的一半以下,但在近年来有所上升。

究其原因,深圳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比同期全国水平高一倍有余,而住院门诊医疗费用却还要低10%~26%,因此,深圳的住院医疗负担系数相对全国更低。

表22004~2008年全国及深圳城镇居民住院医疗开支负担系数比较

二医疗保障覆盖率

在2003年以前,我国的医疗保障总体覆盖率较低,大多数中国公民没有社会医疗保险,自费支付医疗开支。

2003~2008年短短5年之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人数占全国人口比例达到68%,基本形成了以覆盖农村为主的、面向农村人口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这一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整体的医疗保障覆盖范围。

同时,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面向城镇人口设立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达到全国人口总数的16%,加上公务人员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比例,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总体覆盖率已达86%,而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口的比例大大降低至13%左右,在五年间,平均每年降低12个百分点。

该数据表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和城镇都已达到了较高的覆盖率。

相比之下,深圳的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率发展状况与深圳的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密切相关。

图1显示,深圳在2005年以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增长率均较低,曾由2000年的约11%,增长至2004年的约25%,年均增长2.8%,这种状况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医疗保障覆盖状况没有显著的差异。

然而,自2005年开始,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民工医疗保险,随着农民工这一原本归属于户籍地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人群被深圳划入流动人口社会医疗保障范畴,如同2005年之后全国范围内的新农合发展迅速一样,2005年深圳的医疗保险参保率已急剧上升至约50%,而同年的全国水平仅为25%左右,同时,2005年之后的医疗保险参保增长率也明显提升,2006年,深圳的医保覆盖率已大幅度提升至70%,并从2007年实施了少儿医疗保险制度以后,覆盖范围更为广泛,到2009年更是高达95%,几乎与全国范围的“新农合”的参保率相当,年均增长约10%,经历了全民医疗保障覆盖率的高速发展时期。

图12000~2009年深圳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与城镇人口总数比较

因此,从总体上看,深圳的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兼顾了城镇与农村医疗保险发展的趋势,惠及的人群更为广泛,基本实现了社会医疗保险全民覆盖。

三医疗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医疗开支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涉及私人消费、政府开支等多个领域,如果直接比较深圳与全国的医疗保险投入量绝对值大小,则会面临指数数量级的差异,参考价值不大。

因此,本文在探究全国与深圳医疗卫生开支占国民经济地位的议题时,主要采用增长率比较以及比值比例的大小比较的方式进行。

(一)全国与深圳1978~2009年卫生事业费的年均增长率比较

1978~2009年全国卫生事业费累计增长60倍左右,年均指数增长率为14.6%,增长率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

1978~1993年,卫生事业费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比例,年均增长约为9%;1994~2004年,卫生事业费的增长比例较前一个时期有所提高,年均增长约为13%;2005年之后,增长比例显著提升,年均增长约25%;2007年相对于2006年的提升比例更是高达40%。

这表明,近年来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力度明显提高。

与全国情况相比,2009年,深圳累计增长至1978年水平的约3000倍,年均增长29.7%,超过全国水平约15个百分点,增长模式相似,但前期增长幅度较小,后期增长幅度大,提升更为明显。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卫生事业费增长模式也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在1978~1991年间,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1%;1992~2003年间,指数增长率约为16%;而在2004年,深圳的绝对投入额数值有所回落,从2004年到2009年,年均增长率约为27%。

虽然观测期处于同一时间段,但是由于深圳卫生事业费投入总量的起点较全国水平低,同时,深圳在1978~2009年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总量确实超过全国同期水平,因此,最终结果显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全国(见图2)。

图21978~2009年深圳卫生事业费发展状况

(二)卫生事业费占GDP的比例——深圳与全国水平的比较

卫生事业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直是衡量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社会保障测度体系中被称为深度指标,用于反映医疗卫生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是一个相对指标。

图3显示,深圳与全国在卫生事业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这一指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1978~2009年的观察期内,全国的比例呈现先波动下降,随后保持稳定,逐步回升的趋势,由1978年的0.6%短暂上升至1983年的约0.7%,随后波动下降,在1996至2001年保持约0.3%的比例,最近几年有所回升,但是只达到0.45%左右,约为最高水平时的一半。

全国数据变化曲线反映了我国医疗体制政策几度变迁的过程,由最开始的以公费医疗为主,逐步过渡到采用以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医疗保障模式,医改之后,提倡提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这一历史发展变迁的现实,基本上可以从图3所示中得到较为完整的解读。

图31978~2009年全国与深圳卫生事业费占GDP的比例比较

而深圳的情况有所不同,与全国水平比较,深圳在1978~1993年间,卫生事业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除了1979年超越全国水平以外,其他时段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波动幅度较大,没有明显的提升或降低的趋势,反映出医疗卫生投入绝对量的不稳定性质,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的卫生事业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1991年开始显著回升,在1993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到1996年结束增长趋势,随后,也开始稳步下降,到2004年成为分界点,随后,深圳的卫生事业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虽然缓慢回升,但其总体水平尚未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这一现象反映出深圳的卫生事业费投入与全国的发展趋势不同步,并呈现提前性与不规律的情况,但从综合的结果看,深圳最终于2009年恢复的水平尚不及全国,只达到0.4%左右,亦约为最高水平时期的一半。

(三)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深圳与全国水平的比较

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是衡量政府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重要指标,用于反映医疗卫生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地位。

图4显示,1980年至2008年间,深圳卫生事业费开支占财政开支的比例,除了1981年、1982年、1988年、1990年、199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年份均优于全国同期水平。

同时,深圳与全国在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数值的观测记录上亦存在明显的差异,全国的比例呈现与卫生事业费占GDP比重相同的趋势,先波动下降,随后保持稳定,逐步回升的趋势,但是,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数值表现得更为平缓,波动区间仅基本保持在1.8%~2.9%之间。

图41978~2009年全国与深圳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比较

深圳的数值表现则呈现剧烈波动的趋势,与全国类似,深圳的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卫生事业费占GDP比重也具有相似的趋势,最高位在1996年,观测数值高达7%,最低位数值高于全国最低数值,为2%强,2009年恢复数值为3%,高于全国同期水平。

从总体上看,深圳的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92年以来有较长时间高于全国同期水平的增长,表现为深圳市政府对于医疗卫生领域投入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

(四)全国与深圳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开支比较

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开支是衡量政府医疗卫生投入自身的重要指标,在国际社会保障测度体系中被称为密度指标,用于反映医疗卫生经费资源分摊到所有社会成员中的数量,是一个绝对指标。

图5显示,1980~2008年间,深圳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均超越全国水平,并且基本保持在两倍以上,最高位超越全国水平八倍;但在近年有所回落,也能保持在约两倍的水平。

在人均投入上,全国由于人口数量众多,无法保持较高的人均投入量,即使在国家大力加强医疗卫生投入的2009年,全国的人均卫生费用开支仅达到100元左右;而在深圳,同期水平达到300元以上。

但是,与全国水平稳步增加的趋势不同,深圳在2006年由于人口统计方式变更,更多的流动人口转变为非户籍常住人口,使得当年人口数量提升幅度超过50%,因此,导致当年的人均医疗卫生开支明显下降,但在随后,深圳政府进一步扩大参保范围,并设立专门的农民工医疗保险,使得保障的覆盖面扩大,同时,人均医疗投入也得到相应提高。

图51978~2009年全国与深圳人均医疗卫生费用开支比较

(五)卫生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程度

我们采用“增长比测同步率”方式进行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适应性的分析。

基本公式为:

,其中,实际人均社会保障投入定基比累计增长的具体计算方法为:

首先,用社会保障总投入除以总人口数得到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