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3887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19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XX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萧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附件:

项目单位证明材料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萧县广播电视局(台)广播电视演播中心工程

(二)项目单位:

萧县广播电视局(台)

(三)项目法人代表:

张玉成

(四)项目性质:

新建

(五)项目建设选址:

萧县龙城镇虎山头(原广播电视发射台)

(六)项目编制单位:

萧县工程咨询研究所

(七)项目编制依据、范围及原则

1、编制依据

(1)《萧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2)《安徽省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3)《萧县城区开发总体规划》

(4)《萧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宿州市定额站《宿州定额信息》2007年第四季度

(6)《广播电视中心建设规范》

(7)《县级广播电视工程技术规范》

(8)《县级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

(9)《县级广播电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

(10)《广播电视中心工艺设备安装工程定额》

(11)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本项目的各种技术资料、项目方案及技术资料

2、编制范围

本项目可研的研究范围包括: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选址与建设环境条件

(3)项目建设规模与主要建设内容

(4)项目总体布局方案

(5)工程技术方案

(6)环境保护、安全卫生、消防和节能

(7)项目运营和实施计划

(8)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效益分析

(10)项目可研结论与建议

二、项目单位及法人代表简介

萧县广播电视局(台),于2001年8月在原萧县人民广播电台、萧县电视台、萧县有线电视台、黄口电视差转台、萧县教育电视台建制撤销的基础上,合并为萧县广播电视台,与原萧县广播电视局实行局台合并的机制,对外两个牌子,一个机构。

现有职工110人,其中财政供给70人。

办两套电视、一套广播节目,有线电视传输50套电视节目,广播电视无线信号覆盖全县90%以上的人口。

多年来,萧县广播电视局(台)在社会各界的大力之持下,几代广电人解放思想,艰苦创业,推动着萧县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1)新闻宣传硕果喜人

作为全县舆论宣传的主力军,多年来,萧县广播电视局始终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及时报道先进经验,不断强化典型引导,对推动县委、县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萧县人民广播站从建站初期,仅有工作人员两名,全天播音三次,共两小时三十分,主要转播中央、省电台节目,自办节目每日一次仅10分钟。

之后,随着设备和人员的增多,自办节目时间不断增加,相继开办“全县各地新闻联播”、“新闻”、“农村科技”、“法制园地”、“生活顾问”、“企业之窗”、“星期天文艺”、“广播书场”、“每周一歌”等等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栏目。

萧县电视台1993年1月1日正式开播,自办节目《萧县新闻》每周播出两档,每档约15分钟;自办节目《每周一歌》每档5分钟。

1995年增设专题栏目《五色广场》,每周播出1档,约15分钟。

1999年开办农业专题栏目《农科教之窗》,2004年改版为《走进画乡》。

2006年,县电视台自办的《萧县新闻》每周一至周五晚19:

50

首播;《萧县观察》和《新闻周刊》周六、周日播出。

全年播出电视新闻稿件播约1550篇;播出《走进画乡》、《萧县观察》、《健康生活》等专题50期。

萧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稿件约2800篇,开设专栏9个。

与此同时,县电视台还制作了《国家级森林公园—皇藏峪》、《画乡风光》一批宣传片,为省、市电台、电视台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稿件,为对外宣传萧县,树立萧县良好形象作出积极的贡献!

(2)事业建设发展迅猛

萧县广播站建立之初,广播站通过有线广播传输信号,主要设备是275扩音机,L200开盘机。

1993年萧县人民广播电台成立时,改用调频发射,主要设备有300W调频发射机,MD光盘机,背包式录音机。

采编播设备得到较大的更新。

萧县电视台1993年1月1日正式开播,其主要设备有100米铁塔一座、1000W发射机及备份机各1部、摄像机3台、3/4低带编辑线一套、编辑播出字幕机2台。

2004-2007年,先后投入了约100万元,购置了2套硬盘播出系统、6台数字摄像机、3套非线性数字编辑机等设备,完成了电视采编播设备的数字化改造,有效地提高了节目播出质量。

1993年12月8日,萧县有线电视台正式开通,播出16套节目,主要设备有播控台、调制器、解调器、卫星接收机等,开通时架设主干线约7公里,终端用户约1700户。

1997年开通多路微波电视传输分配系统(MMDS),一次性投入150万元,输出16套电视节目信号,随后各乡镇相继通过MMDS与县传输中心联网。

2001年,萧县有线电视台上划归安徽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线公司管理,成立安广网络萧县分公司。

目前,县城已经完成有线电视光缆网改造,有线电视传输节目达43套,节目质量明显提高。

2005年开通数字电视,传输节目上百套。

在县级广播电视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广播网也日臻完善。

1957年5月1日,县广播站通过电话线首次向全县播音,1969年全县生产队通播,全县80多个公社都建成广播站,并配备机线员、广播员。

1975-1979年全县架设通向区、乡、镇的广播专线250.31杆公里。

1992年,全县所有乡镇都建成了广播站,并有7个乡镇进行了机房改造,达到部颁乙级标准。

全县行政村通播率达88.6%。

(3)行业管理逐步规范

萧县广播电视局是萧县政人民府主管全县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视事业的直属事业单位。

1969年全县80多个公社相继建立了广播站,1989年全县乡广播通播率100%,行政村通播率98%,自然村通播率65%。

1990年全县23个乡镇广播通播率100%,行政村广播室116个。

1992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13个区广播电视管理站撤销,80多个区、乡、镇广播站并成23个乡镇广播站,股级建制,属全民事业单位,对外呼号为“×××乡(镇)人民广播站”,编制数116人。

同年5月份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乡镇广播站的人、财、物三权下放,移交职工110人。

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保留23个乡镇广播站。

目前全县23个乡镇均建有广播电视站。

乡镇广播电视站是最基层的广播电视部门,也是直接面对群众的媒体。

多年来,县广播电视局始终坚持对乡镇广播站的业务管理和指导。

局多次组织人员对全县地面卫星接收设施进行大清查,较好地规范和整顿了广播电视发展秩序。

(4)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为进一步转变行业作风,树立县级广播电视队伍的良好形象。

萧县广播电视局始终把加强队伍建设作为行业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健全规章制度、落实服务承诺等各项措施,逐步打造一支党性强、作风正、风格高、业务精的广电队伍。

萧县广播电视台建台14年来,共有81篇稿件在省、市评比中获奖,2件作品在国家级评比中获奖;25人次受省级以上表彰。

五十年来,萧县广电人,以高度的责任心、顽强的进取心,努力推动着萧县广电事业的发展,全方位反映着萧县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巨变,扩大了萧县对外宣传的广度和力度,为萧县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任法人代表张玉成,1964年8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2007年10月从县杜楼镇委书记岗位调任县广播电视局(台)局(台)长、党组书记。

三、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一)项目建设规模

萧县广播电视演播中心,计划占山荒地50亩,其中演播主楼六层,用地1100平方米,公建用地2000平方米,道路用地400平方米,露天文化广场用地5000平方米,绿地5500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

(二)项目建设内容

1、按照两套电视节目的需要,可以分为节目制作区、新闻中心区、800平方米主演播大厅一个、80平方米演播室和120平方米的演播室各一座。

80平方米演播室主要用于新闻节目的演播。

120平方米演播室主用于访谈类、互动类节目演播。

800平方米演播室主要用于群众参与性、庆典性活动和大型比赛等。

2、建筑一个5000平方米的露天演艺广场,主要用于举办大型电视直播活动,县委、县政府的大型文娱活动、庄典集会等。

3、广播中心设施:

建设直播室、录播室、导播室,建筑面积为400平方米。

音频工作站、合成复制站、总播控室等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

编辑、播音员等办公场所80平方米。

使中心能够进行中小型节目的演出、录音和制作。

4、网络传输前端:

按照收转50套电视、4套广播节目的要求,设置专业的播控中心、播出机房、网络维护站、行政办公等场地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

5、技术服务行政管理与公共设施用房,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6、配电动力机房,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

四、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萧县广播电视由于一直受历史和经济的局限性,一直停留在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事业的不断发展,演播场地小、建筑设施差等问题,严重制约宣传职能作用的发挥。

现在的办公场地建于七十年代末,是按当时县广播站级的水平建设的,根本不具备电视节目的演播、制作要求。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县的广播电视宣传取得了较大发展。

广播的直播节目陆续上马,电视访谈性、互动性节目也陆续推出,有线网络也逐步进入城乡千家万户,这些都迫切要求尽快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广播电视演播中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与“三农”联系最为密切、最为广泛的县级新闻媒体,迫切需要转变职能和创新制度,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新闻媒体的要求。

县级电视台由于受到人才、资金、设备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虽然在新闻界激烈的“争夺眼球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由于它直接面对当地群众和广大农民,因此还是深受这些观众喜爱并在当地有一定影响的。

纵观当前县级电视台对“三农”的报道,虽取得不少成绩,但总体上尚存不足,相对城镇受众而言,农村受众大多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中。

因此,充分发挥县级电视台在“三农”建设中的鼓劲、引导和服务作用,不仅符合党的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有利于县级电视台自身的发展。

县级电视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鼓劲作用一方面来自政府,另一方面来自人民群众。

各级政府在“三农”建设中,都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或措施,这些措施鼓舞人心,可操作性强。

及时、准确地向老百姓传递这些政策和措施,可以起到凝聚民心、形成合力的效果。

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电视台,如何搞好“三农”报道?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建设画乡新农村”两个栏目。

前一个栏目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与当地新近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一个栏目则以乡镇为板块,对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方式、社会各界的支持以及“三农”建设的经验做法等进行了集中宣传。

通过宣传,让酒都人民切实认识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了解农村实情是搞好“三农”报道的前提。

把农村的实情及农民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的有关情况及时予以报道,可以为各级组织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从而起到鼓劲的作用。

它有利于群众转变观念,对农村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农”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单靠政府和农民是完不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县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把社会力量引入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

萧县电视台深处基层、扎根群众,对“三农”建设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乡土人才、致富项目等都可以说是“零距离”接触,因此,抓住身边发生的典型向社会广泛宣传,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就能最大程度地为农民创业致富鼓与呼。

“三农”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矛盾,需要一个正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