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232249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第5课离骚

屈子形象

1.只因你纵身一跳,那条江在历史的五月里,哇的一声哭了,石破天惊。

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汨罗江睁开了眼睛,哭出了你的声音。

人们还是没有找到你的身躯,江水一下深了两千年,却刚好容下你那道凛凛傲骨的诗魂。

青衫与发须都作了漂流,原来除了披肝沥胆的《离骚》,你可以什么都不要。

有人在你的眼中撒网,却捕来了在水中的叹息,落了那一秋的叶;又有人见你在深夜,借月色从江心踏水而来,在菖蒲之巅抱头痛哭。

一个答案,你在江底摸索了千年,世人在你眼里,也摸索了千年。

于是我听见,无数唤你的声音:

三闾大夫。

你沉入水中的思想,何时才能骤然站起,挺立如荷。

汨罗江畔,举起酒,不为风光也不为历史,只为与你同饮,同饮满怀的忧国情愁。

三闾大夫,请,我先干为敬!

2.屈原的形象是以两种姿态在我头脑中出现的,一是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长佩、芳草在手而飘然云中的浪漫,一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忧愁幽思、泽畔行吟的无奈。

而这两种姿态也就分别被演绎为清高圣洁的品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他们说你是一位孤独的诗人

他们说你有一个忧郁的灵魂

汨罗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

冷湿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

纵有多少无奈徒托流水寄怀

究竟你愿长久躺在静湿的江底

还是期盼着拨桨的手撩开你深邃的面容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痕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你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等待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

 

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的作品主要篇目有《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创作背景有争议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

“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倾向《史记》说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一、文学常识

楚 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

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辞赋的一本诗歌总集。

二、文化常识

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

本义为舟缝。

引申为迹象、征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成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一、通假字

1.偭规矩而改错   通“措”,措施

2.忳郁邑余侘傺兮通“悒”,苦闷

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

二、古今异义

1.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

善于取巧     今义:

细致,精巧

2.偭规矩而改错

古义:

改变措施今义:

改正错误

3.竞周容以为度

古义:

把……作为今义:

认为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古义:

(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

今义:

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5.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

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6.长余佩之陆离

古义:

修长的样子

今义:

形容色彩繁杂

三、一词多义

1.修

2.善

3.固

4.相

5.信

6.反

7.之

8.以

9.虽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束缚

②鸷鸟之不群兮合群

(2)名词作状语

謇朝谇而夕替在清晨,在晚上

2.动词的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屈心而抑志兮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②步余马于兰皋兮使……步行,赶着

③回朕车以复路兮使……返回,掉转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使……放纵

(2)动词的为动用法

伏清白以死直兮    为……而死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枘,圆凿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淫荡的事

(2)形容词作动词

固前圣之所厚      推重,看重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加高

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4)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哀民生之多艰为……悲伤

五、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岌岌”“陆离”后置,应为“余岌岌之冠”“余陆离之佩”)

2.状语后置句

(1)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结构“以善淫”后置,应为“以善淫谓余”)

(2)步余马于兰皋兮(介词结构“于兰皋”后置,应为“于兰皋兮步余马”)

3.宾语前置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应为“不知吾其亦已兮”)

4.被动句

(1)謇朝谇而夕替(“替”,被贬官)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解”,被肢解)

本文节选自《离骚》,诗人先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写起,然后再否决自己退隐的闪念,表明自己九死未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自己执着追求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精神。

 

本文节选了52句,每4句为一节,共13节。

1.第1段,屈原一生“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请结合诗歌回答。

提示:

①小人投机(“众女”“谣诼”);②君王“不察”;③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2.第2段,“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句中“悔”字应怎样理解更贴切?

它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是否矛盾?

为什么?

它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提示:

(1)“悔”,追悔(反省),后悔。

(2)不矛盾,因为二者意义有差别,“未悔”是表示对自己的选择的坚定,“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悔”是对自己走过的路的反省。

(3)它是下文的开启之词。

3.“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句中“芰荷”“芙蓉”喻指什么?

诗人为何要“高余冠”“长余佩”?

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个诗句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自我形象?

提示:

(1)高洁的德行。

(或:

崇高的品德。

(2)在反省自己走过的路后,诗人没有畏惧邪恶,而是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的决心。

(3)“高余冠”“长余佩”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

无悔于选择。

(4)德行高洁的君子形象。

 

4.本诗多用比喻,请你加以分析。

提示:

相关句子

分析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本意是神仙,这里喻怀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以“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喻奸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指鹰、雕等凶猛的鸟,“鸟”指一般的鸟,这里分别比喻诗人自己和周围群小

①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所写的衣着佩饰都比喻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比喻诗人的品德更加高洁

1.诗歌语言的韵律感、音乐性

这首诗为了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音乐性,主要运用了以下手法:

①押韵。

根据上古音韵系统,《离骚》是隔句用韵的。

如“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中,“替”“茝”是韵脚。

②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③大量使用对偶句。

如“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④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2.浪漫主义风格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它塑造了一个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高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了俗流和现实。

它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斗争精神,最后还表达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定决心,这些都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

同时,《离骚》还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首先表现在诗人驰骋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来编织幻想的境界。

其次,诗人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使诗句富有优美的想象;而集中的夸张描写,则把诗人的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

3.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

诗中比兴手法运用得十分广泛。

比兴形象丰富而又相互关联,塑造出一组组富于象征意义的意象群,如用“蕙

”“揽茝”“蛾眉”比喻自己的美德;用“灵修”比喻君王、君心;用“众女”比喻群小;用“初服”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用“鸷”比喻自己刚烈不群。

这些比喻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用“芰荷”“芙蓉”表现自己美好的精神境界,则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

炼 字

考点对接

要炼的字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炼字,指锤炼词语,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

如《离骚》(节选)一诗中,“延伫”“步”“止息”等语用得很好,这些词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又如“余独好修以为常”一句中的“独”字也用得十分精妙。

“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唐]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答: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

首先,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