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224520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docx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

左凤荣

  【内容提要】 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并没有注意到苏联的民族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给公民以民主权利,而没有想到改革不合理的联盟体制,错过了改革联盟的良机,使波罗的海三国争权益的运动发展成要求独立的运动,戈尔巴乔夫没有找到好方法阻止这三国的独立。

叶利钦在波罗的海三国独立问题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所领导的俄罗斯联邦争主权和最终抛弃联盟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苏联彻底解体。

  【关键词】 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 苏联解体

  【作者简介】 左凤荣,1964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 100091)

  苏联解体后,俄共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当成苏联解体的罪魁,甚至要审判他们。

他们二人对苏联解体的态度却有不同,戈尔巴乔夫强调自己一直是联盟的捍卫者,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叶利钦则强调苏联解体是人民的选择,俄罗斯联邦放弃帝国的道路,不让苏联这个帝国继续存在,给各族人民以选择的自由,是一件好事。

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作为领袖的个人自然也起了作用。

在苏联联盟国家解体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的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一 戈尔巴乔夫行动迟缓,错过改革联盟的良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改革开始时,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涉及任何民族问题。

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还盛赞苏联民族问题的解决。

他认为,“在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消除族际怨仇这个背景的衬托下,苏联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独一无二的典范。

”“如果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那就不会有今天的苏联,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国防方面就不会象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如果没有使各共和国在事实上日益平等,如果没有在兄弟情谊和合作,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结成共同体,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

”[1]但是,戈尔巴乔夫的盲目乐观并不能消除民族问题,1988年2月纳-卡问题尖锐化。

在2月28日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才真正认识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

他说:

“应该给这些问题排排队。

现在应该首先结束亚美尼亚混乱的局势,我们已授权(中央)书记处:

着手研究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

心平气和地研究,也不要弄明白多少就公布多少。

在此要让他们的人也参加,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参加。

应该成立一个代表委员会:

由学者、知识分子组成,而不要只让党务和政工工作者参加。

政工人员总是过多地束缚于分析事实的工作上:

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现在应该组建一个更加民主的委员会,指定领导人,让他们去考察、访问、讨论。

”[2]

  改革联盟体制,从实际上的单一制向联邦制过渡,扩大共和国和自治体的权力,扩大地方的管理职能,应该是当务之急。

但是,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根本没意识到这一问题,没有对联盟体制及时做出修正,没有想到改组联盟。

1989年5月11日在讨论波罗的海问题的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曾提出,“如何实实在在地改造我国的联邦制要思考、再思考。

否则真的要全部完蛋”[3]。

在1989年5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提出,要划分联盟、共和国、自治区的权限。

苏共中央也终于决定在1989年9月召开专门讨论民族问题的中央全会,反映各地代表不同要求的信件寄到了苏共中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

这次中央全会通过了《党在目前条件下的民族政策(苏共纲领)》,提出的基本任务是:

对苏维埃体制加以改造,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加以充实;扩大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自治的权利和机会;保证每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为自由发展民族文化和语言创造条件;加强各种保障,以杜绝根据民族特征限制公民权利[4]。

但这个决议并没有真正实施,也未能遏制分离主义,9月23日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25日立陶宛宣布1940年并入苏联不合法。

  虽然苏共中央九月全会首次提出了制订并签订新联盟条约的问题,但直到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后才把这一问题提上日程,戈尔巴乔夫本人则直到1991年春天才积极加入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进程中来。

纳扎尔巴耶夫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基本错误在于,他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他们经济独立的呼声。

除波罗的海诸国外,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含哈萨克斯坦在内,并没有追求分离、完全和盲目的独立。

我们想到一点——可能会自我掌握本身的命运。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应及时向各共和国提供在联盟框架中最大的独立。

我相信,国家可以避开以后很多动荡。

”[5]他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波罗的海三国起初也未要求独立,他们只是要求扩大共和国的权力,在1989年5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代表团坚决主张实行共和国经济核算制,拟定了共和国经济独立草案,他们还坚决要求调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情况,并对该条约的后果进行评估。

1989年年中“萨尤季斯”事实上获得了共和国的政权后,逐渐变成了主张国家脱离联盟的力量。

  198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萨尤季斯”组织了名为“波罗的海之路”的政治活动,三国居民组成几百公里的“波罗的海人链”把三国的首都连接起来,有1/5的居民走上街头。

“几乎所有的普通劳动者都不接受斯大林于1939年强加的这个强制性的联盟,渴望独立。

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已从戈尔巴乔夫保证国家统一的同盟者变成了敌人。

改革首倡者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

要么是可保证群众自由发表意见的民主的深入,要么是保住联盟。

”[6]戈尔巴乔夫选择了民主。

1990年1月11日,戈尔巴乔夫偕夫人到立陶宛,同各方人士进行接触,劝说他们留在联盟内,“分离会损害各族人民的利益。

独立自主、重新划分权限、非集中化都是对的。

但是要保留合作和相互配合。

批评联邦制没有意义,这一制度在我国从来没有过,我们至今一直生活在单一制的国家中。

让我们先在现在的联邦制中生活吧,以后再确定去向。

我们可借鉴世界联邦制国家的正面经验。

”[7]但戈尔巴乔夫的劝说没起作用。

面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要求,戈尔巴乔夫应对无策。

在1990年3月22日讨论形势时,瓦连尼科夫将军建议对立陶宛实行紧急状态、总统治理、派遣军队等措施,戈尔巴乔夫不予考虑,他要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

4月3日匆忙通过了退出苏联法,实质上这是一个限制加盟共和国退出的法律。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经济封锁迫使立陶宛屈服,4月15日,宣布对立陶宛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提高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对许多重要商品禁运。

结果适得其反,损害了中央的形象,加剧了立陶宛反抗联盟的情绪,他们召回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中的立陶宛籍人民代表,并宣布建立自己的军队。

立陶宛共产党发生了分裂,大部分人站到独立力量一边,小部分转入地下。

戈尔巴乔夫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他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苏联的宪法和维护统一。

“戈尔巴乔夫的犹豫不决,促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领袖越走越远。

”[8]

  对于波罗的海三国不断发展的独立倾向,戈尔巴乔夫也曾倾向于用强力手段解决。

1991年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向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立陶宛恢复苏联宪法的效力,立陶宛没有答复。

立陶宛内部要求立陶宛留在苏联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救国委员会。

国防部长亚佐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认为局势可能失控,“萨尤季斯”与救国委员会可能发生冲突,要求实行总统治理。

1月11日立陶宛“民族自救委员会”成立,他们向常驻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卫戍区和波罗的海军区求援。

军队于1月12日控制了维尔纽斯电视台,当夜,坦克开进了维尔纽斯,13日凌晨1时30分,坦克包围了立陶宛电视台大楼,克格勃特种部队强行占领了这座大楼,有14名立陶宛人和1名特种兵战士死亡;军队在进入议会大楼时,遭到群众阻挡而停了下来。

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主席兰茨贝吉斯号召市民抵抗,保卫立陶宛共和国,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也声援,国际社会反响强烈,美国、欧洲许多国家、日本等都发表声明,指责苏联在立陶宛用兵。

在内外压力下,维尔纽斯卫戍区部队撤回了兵营。

这次事件挽救了正在丧失威信的兰茨贝吉斯等民族分离势力,转移了人们对他们提价政策的不满,却损害了苏联的形象,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民主受到暴力镇压的印象,立陶宛共产党以及一切被公众认为同这次事件有关联的力量实际上被消灭了。

  叶利钦等民主反对派借立陶宛事件对戈尔巴乔夫等人进行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叶利钦飞到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一起商讨对策,表示相互支持,并呼吁联合国秘书长召集紧急会议。

1月20日,“民主俄罗斯”运动在莫斯科组织20多万人参加的游行,声援立陶宛,要求苏联总统、国防部长辞职,要求俄罗斯有自己的总统和军队。

戈尔巴乔夫声称发生在维尔纽斯和里加的事绝对不是总统的路线,他要求政治组织通过法律途径获取政权,不要使用武力[9]。

  法律手段不起作用,军事手段行不通,戈尔巴乔夫只能听之任之。

1991年2月9日,立陶宛举行全民公决,90%的公民投票支持国家独立。

此后,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已成定局。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起了示范性作用,大大鼓舞了其他共和国民族主义的发展,1990年以后苏联经济状况恶化,苏共和联盟中央机关的瘫痪,助长了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发展。

二 叶利钦与联盟争主权,引发主权大检阅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实际上无法动摇苏联的根基,它们三国人口只占苏联人口总数的2.8%,也不拥有重要资源。

最后埋葬苏联的是俄罗斯的民族分离主义,因为俄罗斯是苏联的支柱,苏联虽然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但力量并不平衡。

苏联的面积是2240.22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为1707.54万平方公里;1981年苏联的人口是2.666亿,俄罗斯的人口为1.39165亿[10]。

在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等方面,俄罗斯联邦都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可以没有波罗的海三国、可以没有外高加索三国,但不能没有俄罗斯。

  在苏联各地民族主义思潮奔涌、民族分离主义日益发展之时,作为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并没有站在联盟一边,叶利钦为了与戈尔巴乔夫争权,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是波罗的海三国与联盟争权和独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

1990年6月12日,在叶利钦等人的鼓动下,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宣布俄罗斯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在俄罗斯全境内至高无上,俄罗斯联邦保留退出苏联的权利。

这表明:

“俄罗斯内部倾向获得主权的情绪开始迅速发展。

这种情绪是渴望与努力在本国疆域内团结起来,永远摆脱这样的状况:

在俄罗斯发号施令的同时,又在许多方面与苏联融为一体。

在俄罗斯的许多地区——非黑土地带、外乌拉尔、远东走向经济上荒芜和衰退的同时,俄罗斯仍是输血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满。

”[11]俄罗斯主权宣言发布后,其他加盟共和国,包括自治共和国也相继通过类似宣言,开始了“主权国家大检阅”,严重干扰了联盟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

意大利记者朱利叶托·基耶萨甚至把这一天看成是苏联开始终结的准确日期:

“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以绝大多数的选票赞同了其主席鲍里斯·叶利钦宣布俄罗斯为主权国家的提议。

这就是所有接踵而至的分立主义倾向的起点和开端,这些分立主义分子先是断送了苏联,而后是俄罗斯。

”[12]在俄罗斯的示范作用下,到1990年12月又有9个共和国:

乌兹别克、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土库曼、塔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发表了主权宣言。

1990年10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法令,重申联盟法律优先于共和国法律,但同一天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规定在俄罗斯境内共和国法律高于联盟法律。

  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联盟体制、建立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提上了日程。

1990年12月24日,苏联第四次人代会通过了《关于新联盟条约的总构想及其签署程序》的决议,决定把现行联盟改组为“自愿平等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民主的联邦制国家”。

决定由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条约的起草工作和决定签署的程序。

为了取得民意的支持,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91年1月16日通过决定,在3月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