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7186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科学总复习华师大版知识精讲.pdf

1初中科学总复习华东师大版知识精讲目录目录:

(一)波1

(二)运动和力4(三)浮力及其综合问题9(四)简单机械、机械功和机械能9(五)电11(六)电和磁、生活用电13(七)能量转化及守恒定律14(八)物质的性质和结构16(九)常见的物质水、空气、氧气、二氧化碳、金属等19(十)酸碱盐定义、性质、用途26(一一)波波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21.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2.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知识总结:

(一)波的简单知识1.波是一种物质。

2.波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3.声音、光、电磁波等从本质上讲都是波。

4.波的传播都有一定的速度。

5.波的传播有的需要媒介(如声音),有的不需要媒介(如光、电磁波)。

(二)光1.光的反射常见的光的反射:

镜面反射(图1甲)和漫反射(图1乙)。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图2)。

2.平面镜成像

(1)原理:

光的反射。

(2)特点:

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它们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图3)。

3.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某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4)。

34.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原理:

光的折射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图5)。

当u2f,fv2f,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应用如照相机、人眼睛。

当fu2f,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应用如投影机。

当uf,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同一侧;应用如放大镜。

5.人的眼睛

(1)晶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共同组成眼球的折光系统。

(2)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图6)。

(3)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前,叫做近视;物体成像于视网膜后,叫做远视。

(4)矫正近视应该选用凹透镜,矫正远视应该选用凸透镜。

(三)声音1.声音的基本知识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媒介(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和固体物质)。

(3)声音的传播速度叫做声速;空气中声速较小,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乐音的特点

(1)音调指的是声音的高低,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

(2)响度指声音的响亮程度,跟声源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3)不同物体可以发出同样音调、响度的声音,但音色往往不同。

3.声波范围的划分

(1)人的听觉范围:

2020000赫兹。

(2)次声波:

低于20赫兹。

(3)超声波:

高于20000赫兹。

4.噪声

(1)噪声危害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一种污染。

(2)噪声的防治可以从噪声源、声音的传播途径等方面采取措施。

(四)阳光的组成1.色散现象4

(1)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在三棱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出现一条彩色光带,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该现象称为色散现象(图7)。

(2)色散现象是因为不同色光经过棱镜发生偏折的程度不同。

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2.太阳光谱

(1)太阳光谱包括可见光谱和不可见光谱(图8)。

(2)在可见光谱中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红外线,在紫光外侧的不可见射线叫做紫外线。

(3)阳光主要由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组成。

(4)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红外线有致热作用。

紫外线有消毒灭菌、萤光效应等。

(二二)运动和力运动和力教学目标:

56重点和难点:

1.二力平衡2.牛顿第一定律3.压强的计算知识总结:

(一)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运动,它是自然界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2)参照物是研究某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由于参照物选择的不同,在机械运动中,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速度

(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

(2)运动物体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

(4)速度的单位:

米/秒、千米/小时。

3.匀速直线运动

(1)物体运动的快慢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机械运动。

(2)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路程或任一时间内的速度都相等。

(3)平均速度的计算:

(二)力1.力的基本概念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能使物体形变和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

牛顿(N)。

(4)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图示法:

用一段带箭头的线段精确表示一个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6)力的示意图法:

不需精确表示力的大小,只需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作图法。

7(7)力的测量工具:

弹簧测力计。

2.二力平衡

(1)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2)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如图所示。

3.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体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的大小、是否受力等因素均无关。

(三)压力和压强1.压力

(1)压力由物体间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如图所示)2.压强

(1)压强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2)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3)压强的公式:

(4)压强的单位:

帕斯卡(Pa)。

(5)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3.液体的压强

(1)产生的原因:

液体由于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测量用压强计(如图所示)。

8(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是在同一水平面上。

常见的连通器有茶壶、过路涵洞、船闸等。

4.人体的血压

(1)人体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

(2)正常的收缩压90140mmHg;正常的舒张压6090mmHg。

(3)收缩压低于90mmHg成为低血压;舒张压高于90mmHg叫做高血压。

5.大气压强

(1)大气压强是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

(2)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3)用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如图所示)。

(4)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大而减小;一般说来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

(5)1标准大气压=760mmHg=1.013105Pa。

(6)虹吸现象:

由于大气压的作用,液体从液面较高的容器通过曲管越过高处而流入液面较低容器的现象。

它发生的条件是曲管里须充满液体。

虹吸管我国俗称“过山龙”,用于引水灌溉。

(7)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时,压强增大,体积增大时,压强减小。

6.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

(2)当流体稳定流动时,在流速越大的地方流体的压强越小,在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如图所示)。

9(三三)浮力及其综合问题浮力及其综合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浮力2.理解阿基米德定律3.掌握浮力计算的四种方法(定义法、公式法、平衡法、示数差法)4.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重点、难点:

重点:

浮力计算难点:

阿基米德定律的理解知识总结:

1.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流体(液体或气体)中,因为上下表面所受到的压力不等,下表面受到的向上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产生一个竖直向上的压力差,这就是浮力。

2.阿基米德定律: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物体浸没或部分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用数学式表达为:

FgV,为液体或气体密度,V为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体积,g9.8N/kg。

3.浮力计算方法:

定义法:

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F上下表面压力差。

公式法:

应用阿基米德定律的公式。

值得注意的是式中的V是物体被液体包围的体积或浸没的体积,而不是液体体积也不是物体体积。

平衡法:

只要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若只受重力或浮力作用,那么必有浮力等于重力。

如物体在液体表面漂浮、在液体中悬浮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等。

示数差法:

一个物体在空中挂在弹簧秤下,弹簧秤示数为F1,若将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F2,则物体在液体中浸没时受的浮力为F1F2。

4.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时,若浮力大于重力:

物体将上浮至漂浮,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

浮力小于重力:

物体将下沉。

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将悬浮于任何深度处或在液体中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中液体或气体中的浮沉由浮力和重力共同决定,只要改变它们的相对大小即可实现浮沉。

如:

潜水艇在海中活动时,浮力不变,是通过改变自重即注水或排水来实现浮沉的;气球、飞艇里充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从而使球内气体的重力小于同体积空气的重力即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因此它就可以升空。

5.浮力问题涉及到密度、压强、受力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容易出现综合试题。

(四四)简单机械简单机械、机械功和机械能机械功和机械能教学目标:

1.知道杠杆的支点和力臂。

理解杠杆平衡条件。

了解杠杆的应用,了解人体杠杆。

2.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作用。

了解滑轮组。

知道滑轮组拉力的计算。

3.理解功的原理,并会用功的原理推出斜面公式。

了解总功、有用功、额外功。

了解机械效率。

4.理解功的概念。

知道功的单位。

5.理解功率的概念。

知道功率的单位。

了解一些机器和生物体的功率。

6.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涵义。

了解机械能,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总结:

1.杠杆的概念:

杠杆是一根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固定点”、“硬”是其两个要素。

杠杆并不要求是直的。

102.杠杆平衡条件:

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当杠杆满足这个条件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

实验表明:

杠杆的平衡不同于一般物体(质点)的平衡,杠杆的平衡由力和力臂共同决定。

3.杠杆的分类:

4.滑轮:

滑轮可看作旋转的杠杆。

当滑轮静止或匀速转动时,也满足杠杆平衡条件。

5.功:

物理学上的做功包括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在作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功的计算公式:

WFS,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

焦,1焦1牛米6.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

公式:

PWt,功率也是一个物理量,它的单位是:

瓦特,1瓦特1焦秒根据公式PWtGht,可知要测定人上楼时的功率,需要测量的量有:

人的体重G、楼高h,上楼时间t。

根据功率的导出式:

PFv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F,必须减小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7.功的原理:

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这一规律是大自然对人类智慧的制约。

人凭智慧可以发明各种各样的机械,可以得到省力的好处,也可以得到省距离的好处或是改变力的方向,但不可同时既省力也省距离,即永远不会发明能省功的机械。

8.机械效率:

不同机械在使用时,其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不同,我们把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叫它的机械效率。

有用功由主观目的而定,总功则是动力对机械做的功。

总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被利用的有用功,一部分是被机械消耗的额外功。

因为机械的摩擦和机械自重不可避免,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9.机械能:

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具有能,但并不一定做了功。

动能是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动能的大小决定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势能是由于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