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216534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6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科学导论基础复习-(含答案).pdf

1海洋科学导论海洋科学导论复习提纲复习提纲第一节第一节1.地球限度(地球限度(PlanetaryboundariesPlanetaryboundaries):

safeoperatingspaceforhumanity;是指地球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安全运作的空间只能在此限度内。

地球限度指的是引发不可逆、突发环境变化的临界值;超过这个环境变化的临界值,将造成地球系统的不稳定,行成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风险。

2009年科学家指出9大地球限度:

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物种灭绝或生物圈完整性的改变)、臭氧破坏、海洋酸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改变(N、P循环的改变)、土地系统的改变、全球淡水的使用、化学污染、悬浮微粒污染(大气中气溶胶浓度及影响气候和生物的微粒)。

2.据科学家判断人类可能跨越的四项地球限度科学家判断人类可能跨越的四项地球限度:

气候变迁(climatechang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loss)、氮磷循环(nitrogencycleandphosphoruscycle)、森林砍伐与土地使用变更(deforestationandotherlandusechanges)。

3.人类世人类世(AnthropoceneAnthropocene):

从地质年代上看,目前所处的年代属于“全新世”(Holocene),大约已经有11000年的历史。

许多证据都表明,在1950年以后的几十年中,包括人口的增加、环境污染、大都市的急剧扩张、化石燃料的使用、矿山开采等在内的人类的活动,都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50年来,地球的风化率、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全球气温和海平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臭氧层也遭到难以修复的损坏,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也遭到严重破坏,这一切都与全新世10000多年来变化的趋势截然不同。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首次提出“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已经生活在新的地质时期,其对环境的影响远大于自然循环,成为地球环境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4.结合自己所学的海洋基础科学知识谈谈海洋对地球限度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海洋酸化等)。

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1.地球科学:

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包括自地心至地球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一门科学。

2.地球科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1)地球系统过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

全球范围的调查研究和观察测试方法:

国际岩石圈计划();深海钻探计划();大洋钻探计划();世界气候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等。

(2)地球系统内地学过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差别极大。

研究方法:

“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方法。

3.地理学:

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

地球表面:

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智能圈相互交接的界面。

4.地质学:

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包括:

地球的内、外圈层,矿物和岩石,地层和古生物,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此外涉及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幔物质,地外物质等。

5.大气科学:

研究大气的各种现象及人类活动对他的影响,这些现象的演变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6.水文科学:

关于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环、运动等变化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知识体系。

7.海洋科学:

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

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

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8.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1)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2)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3)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9.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

(1)海洋科学研究明显依赖于直接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学研究中的作用显著;(3)学科分支细化且相互交叉和渗透,综合与整体化研究日趋明显。

10.斯韦尔德鲁普、约翰逊和福来明合著的海洋一书,对海洋科学的发展和研究全面而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被誉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被誉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

第二章第二章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地球系统与海底科学1.大地水准面:

在海洋中不考虑波浪、潮汐和海流的存在、海水完全静止时的海面;在大陆是静止海面向大陆之下延伸的假象面。

2.地球固体表面以上,根据物质性状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

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

以地球固体表面为界的,联系:

外圈与内圈通过地表进行着能量与物质的交换4.根据温度、密度等大气物理特征自下而上分为: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5.根据地震波传播方向和速度变化,可将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6.莫霍面(M面):

7.古登堡界面(G面):

8.软流圈:

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

平均密度为3.5gCm3,其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相当。

软流圈内因温度增高,接近岩石熔点,岩石呈塑性,降低了地震波速度。

9.洋:

10.海:

11.海洋和陆地在地表的分布是不均匀的,65的陆地集中在北半球,陆地占北半球3面积的39。

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只占19。

12.以经度0,N38和经度180、S47为极点分割地球,则海陆面积比达到最大,称“陆半球”和“水半球”。

陆半球中心位于西班牙东南沿海,水半球中心位于新西兰东北。

13.根据海洋的盐度、温度等要素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可将海洋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14.洋(大洋):

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面积的90.3%,深度一般大于2000m,其盐度、温度等不受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15.南大洋(南极海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1970年的定义:

从南极大陆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或从南极大陆起,到亚热带辐合线明显的连续海域。

16.南大洋的特点:

(1)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

(2)独特的水团结构;(3)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4)对世界大洋环流起重要作用。

17.海:

海洋的边缘部分。

全世界共有54个海,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9.7%。

海的特点:

(1)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m以内;

(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18.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海分为:

陆间海、内海、边缘海。

19.陆间海:

位于大陆之间的海。

其面积和深度较大,有狭窄水道与大洋相通,其物理化学性质与大洋有明显区别。

(地中海、加勒比海)。

20.内海:

伸入大陆内部的海。

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大陆影响。

(渤海、波罗的海)。

21.边缘海:

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群岛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

(东海、日本海、白令海等)。

22.海湾:

大洋或海延伸进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以入口处海角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湾中海水可与毗邻海洋自由沟通,海洋状况与邻接海洋相似,常出现最大潮差。

如我国的杭州湾(最大潮差达8.9m)。

23.海水的形成:

海水是地球内部物质排气作用的产物:

水汽及其它气体通过岩浆活动和火山作用不断从地球内部排出的(现代火山排出的气体中水汽占75%)。

24.海水的化学成分,一是来源于大气圈或火山排出的可溶气体CO2,NH3,Cl2,H2S,SO2等;二是来源于陆地或海底岩石的侵蚀,为海水提供Na+,Mg2+,K+,Ca2+,Li+等阳离子。

海水中盐类阴离子Cl,F,SO42,HCO3等是火山排气作用的产物。

岩石侵蚀为海水提供了部分可溶性盐。

25.海岸带是海陆交互的地带(水位升高、降低)。

包括海岸、海滩、水下岸坡三部分。

26.海岸(潮上带):

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大部分时间裸露于海水面上,仅在特大风暴或暴风浪时才被淹没,又称潮上带。

27.海滩:

高低潮之间的地带(又称潮间带)。

428.水下岸坡:

低潮线以下到波浪作用所能达到的海底部分(潮下带)。

(下限:

1/2波长水深处,约1020m)。

29.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将中国海岸分为:

河口岸、基岩海岸、砂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六种基本类型。

30.海滨: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波浪所能作用到的陆上最远处之间的海岸范围。

包括前滨和后滨。

前滨:

介于一般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

后滨:

从大潮平均高潮位到风暴潮期间为海水覆盖的陆上地带。

内滨:

从低潮线向海至破波带的外界之间的地带。

外滨:

自破波带的外界延伸到大陆架边缘的地带。

31.海峡:

两端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32.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

按构造活动性分为:

稳定型大陆边缘和活动型大陆边缘两大类。

33.稳定型大陆边缘特点:

无火山活动;极少发生地震;构造稳定。

以大西洋两岸的美洲、欧洲、非洲大陆边缘比较典型(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此外广泛出现在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围。

组成:

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三部分组成。

34.活动型大陆边缘:

活动型大陆边缘与现代板块的汇聚型边界一致,是全球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强烈而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有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环之称。

进一步分为西太平洋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类,两者都以深邃的海沟与大洋底分界。

35.大陆架(路架、陆棚、大陆浅滩):

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深度达200m或超过此限度而上覆水域的深度容许开采其自然资源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底土以及邻近岛屿与海岸的类似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36.大陆坡:

是一个分开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陆架外缘(陆架坡折),下限水深变化较大。

37.大陆隆:

又称大陆裙或大陆基,是自大陆坡坡麓缓缓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于水深20005000m。

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沉积体。

38.岛弧:

大陆边缘的岛屿在平面分布上多呈现弧形凸向洋侧。

39.海沟:

是由于板块的俯冲作用而形成的深水狭长洼地,往往作为俯冲带的标志。

40.中央裂谷:

大洋中脊的轴部都发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断裂谷地,向下切入约12Km,宽至十至一百多千米。

41.边缘海:

在岛弧亚型大陆边缘,岛弧与大陆、岛弧与岛弧之间的还称为边缘海,又称弧后盆地。

42.大洋中脊:

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43.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大洋中脊分别有什么特征?

(1)大西洋中脊:

边坡较陡、位置居中、延伸方向与两岸几乎平行的S形。

北支伸入北冰洋的部分成为北冰洋的洋中脊,在勒拿河口附近伸进西伯利亚,全长17000km,比正常海底高出13km;平均深度4008m,宽度15002000km。

由于它直接与两极海域相连,使它在水团结构和大洋环流上表现5与其他大洋有不同的特点

(2)位置偏东侧、边坡平缓;在转向东北以前的部分称为太平洋南极海隆,转向东北以后的部分称为东太平洋海隆。

东太平洋海隆的北端通过加利福利亚湾后,潜没于北美大陆西部,南部向西南绕行,在澳大利亚以南与印度洋中脊东南支相接。

(3)印度洋中脊:

大致位于大洋中部,但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

北支延展进入亚丁湾、红海,与东非大裂谷和西亚死海裂谷相通,东南支与太平洋中脊相接,西南支绕行于非洲以南与大西洋中脊南端相接。

44.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

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面积的二分之一。

45.边缘海盆:

边缘海盆:

指沟-弧体系陆侧具有洋壳结构的深水盆地。

边缘海盆的形成演化为(残留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