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1211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34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代高教40条-20180621.pdf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就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形势要求1.1.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深刻认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本科生是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本科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基础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2.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要求准确把握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形势要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

进入新时代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高校办学更加聚焦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成效显著。

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还不够巩固,一些学校领导精力、教师精力、学生精力、资源投入仍不到位,教育理念仍相对滞后,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导向仍不够聚焦。

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推动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奋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

二、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3.3.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4.总体目标总体目标。

经过5年的努力,“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休系,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建设一批流本科专业点,引领带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等学校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5.5.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育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

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

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

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

完善专业动态调机制,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

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6.6.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

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面向全体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7.7.坚持德才兼修坚持德才兼修。

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8.8.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提升思政工作质量。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

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激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

9.9.强化强化课程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

思政和专业思政。

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着力推动高校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强化每一位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四、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10.10.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

完善学分制,推动健全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

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为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学位,增强学生学习的荣誉感和主动性。

11.11.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2.12.加强学习过程管理。

加强学习过程管理。

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

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加强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13.13.强化管理服务育人强化管理服务育人。

按照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系统梳理、修订完善与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等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依法依规、宽严相济、科学管用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推动与国家诚信体系建设相衔接。

探索建立反映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国家学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升学、就业、创业提供权威、丰富的学生发展信息服务。

14.1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导师培训,发挥“互联网”大赛引领推动作用,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证书,增强创业就业能力。

15.15.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捉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提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生态文明意识。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

五、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16.16.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健全师德考核制度,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7.17.提升教学能力。

提升教学能力。

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深入实施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国培项目和青年骨干教师访问学者项目。

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肯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并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完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因校制宜,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18.18.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

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统一使用,健全编写修订机制。

鼓励和支持专业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加强教材研究,创新教材呈现方式和话语体系、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体系转化,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进一步增强教材针对性和实效性。

19.19.改革评价体系。

改革评价体系。

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加强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

六、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20.20.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双万计划。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

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引领支撑高水平本科教育。

“双一流”高校要率先建成一流专业,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

21.21.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动高校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期更新教学大纲,适时修订专业教材,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