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211350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35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pdf

http:

/-1-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刘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Email:

摘摘要:

要: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对分析、监测和评价城市创新建设状况,提供政策依据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回顾和评价国内外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分析以及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的重要原则,探讨了进一步研究的详细内容和具体步骤。

关键词:

关键词:

创新,城市管理,测度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

C93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

A1.引言引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20064号)以及实施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等。

在今年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把科技自主创新作为基本战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我国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以及面对日益凸现的土地、资源、环境等制约的矛盾,保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和长盛不衰的必然选择。

我国要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是要拥有一大批创新型城市。

实际上,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加强了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规划,实施“创新城市”战略。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市政府与赫尔辛基技术大学于2001年共同开展实施了一项“创新型城市计划”,目标是通过在市政、交通、住房建设、环境保护以及信息技术、能源、废物处理等领域开展不同伙伴之间的合作,激发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英国的伯明翰、布里斯托尔、利兹、利物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诺丁汉和谢菲尔德等8个城市制定了一个“核心城市群”的非正式计划。

美国的波士顿、澳大利亚的悉尼、德国鲁尔地区等都先后提出创新城市战略。

在国内、外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国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和青岛等许多城市陆续召开了科技大会,相继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主战略。

上海市提出到2010年形成城市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机制,经过努力使上海成为国家和国际知名的创新中心,北京借助首都科技资源提出用10到15年建成国际知名的生命科学创新城市的目标。

1本课题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

20030247038)资助。

http:

/-2-本文的研究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规律,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影响的视角出发,研究建立我国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的原则、内容以及实施机制,以达到对我国建设多种创新型城市进行方向指导、现实发展水平掌握以及具体评价等目的。

2.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回顾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对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法及其指标体系等几个方面。

2.1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创新(Innovation)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因是在经济体系中不断地引入创新,经济的循环流转是静态的经济过程,而经济发展则是经济本身发生的非连续的变化与移动,是动态的经济过程,经济本身一定存在着某种破坏均衡而又能恢复均衡的力量,即“创新”活动,正是创新促使了经济的发展。

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中又发展了两个分支:

一是技术创新理论,主要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为研究对象;二是制度创新理论,主要以社会制度变革和组织形式为研究对象。

一个国家的创新系统包括三个层次,即:

宏观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中观创新系统(区域或城市创新系统)以及微观创新系统(企业创新系统)三层,而城市创新系统作为国家创新系统和企业创新系统之间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其中,创新型区域(InnovativeRegion)是指在一个国家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将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或这些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区域经济系统,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新的系统功能,使区域内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产业结构得到有效升级,使得区域经济得到跨越式发展,最终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2。

创新型区域是由一定的区域创新系统支撑的,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经常地、密切地与区域企业的创新投入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和制度的行政性支撑安排3。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4。

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至今所形成的区域创新模式可分为美国式的市场牵引型、日本式的研发驱动型、韩国式的政府主导型和印度式的重点扩散型等几种5。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中心,不仅能带动和影响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以自然资源或地理位置为优势的城市面临着知识基础上的新竞争,知识的无国界性、可再生性和非独占性,http:

/-3-使这种竞争的范围更大,程度也更加激烈。

而创新可以凭借其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通过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将知识资源、创新型人才、高科技等知识经济要素转换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所以,只有创新才是城市保持优势,实现跳跃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推动、促进整个城市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的调整,国际竞争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对其它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的城市。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营销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创新体系,是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67。

2.2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研究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研究对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的正确认识,是建立创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的基础。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着城市系统多要素的创新,尤其是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和协同作用,这些要素主要可以分为硬件和软件。

城市中硬件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多样性和可获得性是城市创新能力的前提,主要体现在:

(1)大学、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部门的研发能力;

(2)体现信息和通信可获得性的城市的图书馆系统、信息和交通设施;(3)包括从小学教育到技术型和人文性的各类大学在内的城市综合教育系统;(4)从大众文化到高雅艺术的各类文化设施。

创新型城市的软件要素则主要表现在城市历史、城市危机感、城市的内在创新能力以及城市的组织能力、市民的价值体系或生活方式,以及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等方面8。

美籍学者李钟文主编的硅谷优势:

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一书(2002)提出了“硅谷栖息地”成功的十个要素9,包括:

(1)有利于创业的体制,能够实现卓越的管理、法律、法规等必要条件;

(2)能够使得知识密集与新的创意得到广泛交流的文化;(3)流动的高质量的劳动力;(4)以结果为导向的精英体制,才华与能力主宰硅谷的一切;(5)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良好氛围,承担风险与乐观创业精神成为硅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开放的商业环境,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个人之间乐于进行双赢的知识交流;(7)产、学、研互动,人们所拥有的思想和知识,可以进行双向或多向的流动;(8)企业、政府与非盈利机构的合作,各种组织之间建立起一致的目标,政府制定前瞻性政策,保证硅谷能长期实现可持续发展;(9)高质量的生活,吸引各地人才来此创业;(10)专业化的商业服务机构,包括融资、律师、猎头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咨询顾问等。

邹德慈院士(2005)认为10,构建创新型城市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持和增长城市活力的产业创新,主要牵涉产业结构问题、新兴产业问题和产业集群问题;二是支撑创新型城市的先进基础设施,由城市的物质技术基础、城市的防灾减灾体系和城市的管理体系等三个基本体系组成,这三个基本体系分别构成了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重要安全保障和重要运营手段;三是城市政府管理能力,政府管理的两项重要内容分别是制度http:

/-4-(包括体制、政策、程序、法规、手段等)和管理者的能力(包括领导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运筹帷幄的能力等),其中,制度是基础性的因素,制度的创新是保障产业创新和城市各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

还有一些机构认可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包括四个要素11:

(1)创新资源,即创新活动的资源,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

(2)创新机构,即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

(3)创新机制,即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机制。

(4)创新环境,即维系和促进创新的保障,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外部环境。

此外,代明(2005)认为创新型城市应该具有四大功能标志,亦即自主创新型城市的四个战略支点12,包括:

科技研发中心、新兴产业中心、品牌营销中心和企业运营中心。

2.3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研究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研究在创新型城市测度指标体系研究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的理论研究都理论研究都集中在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上。

范柏乃等(2002)根据城市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结构模式,初步构造了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模型,并运用专家筛选法、相关分析法和评价指标的辨别力分析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包括: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支撑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产出能力13。

黄少波(2005)从选择创新主体的角度出发14,薛风平(2005)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定量化等原则,分别建立的一套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范柏乃等人的结论一致,后者还对青岛市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15。

李继勇等(2005)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仍然以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管理能力、产出能力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进行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16。

顾瑜婷等(2006)根据城市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型以及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综合性等原则,还是确定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服务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作为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进一步将把这四个指标分解为共计27个子因素17。

庄越等(2002)通过对城市技术创新体系特征与内容的分析,提出了城市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

由财政收入和GDP组成的综合经济指标,由财力投入、人力投入、创新基础设施及教育潜力在内的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由专利产出、企业效益、中介组织和创新产品组成的科技创新产出指标18。

林茜(2006)则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主要由以下五个要素构成:

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

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作了实证分析,得出东部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