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208947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docx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

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

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

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

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

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

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

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

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

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首关消除:

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

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

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

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

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

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

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

15最小有效量: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

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

是由反复用药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

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

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

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

是指药物在一群动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

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

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

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

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

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

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

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生变化。

药动学:

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规律。

药物:

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

对药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

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

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

如再增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

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

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

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

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对因治疗:

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疗。

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

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症状的治疗。

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

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

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

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

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发生作用。

质反应:

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反应。

量反应:

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

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全。

安全范围:

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受体激动剂:

能激活受体,对相应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动的药物,如异丙肾上腺素。

受体拮抗剂:

与受体是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它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的结合,如阿托品。

首关消除:

口服某些药物,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效应或第一卡关效应。

负荷剂量:

为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态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量。

时量曲线:

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规律,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即时量曲线。

肝肠循环:

自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结核型药物在小肠中经水解后再吸收的过程。

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在进入血液后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治疗剂量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百分率称血浆蛋白结合率。

血浆半衰期:

是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

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和速度。

稳态浓度:

恒速、恒温给药是,约经5个半衰期,此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即达到了稳态药浓度。

肝药酶诱导剂:

指能增强药酶活性,加速其他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等。

肝药酶抑制剂:

只能抑制药酶活性,减慢某些药物代谢的药物,如西咪替丁等。

零级消除动力学:

当药量过大,超出体内消除能力,机体以其最大能力消除药物,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无关,即恒量消除。

当血药浓度下降至最大消除能力以下时,则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故半衰期不固定。

一级消除动力学:

药物以恒比消除,消除速度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

消除半衰期是恒定的。

多数药物以此方式消除。

有效量:

比最小有效量大,对机体产生明显效应,但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

为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

中毒量:

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极量:

由国家药典明确规定允许使用的最大剂量。

极量比治疗量大,但比最小中毒量小,为医生用药选量的最大限度。

安慰剂:

是临床研究中作为对照物质应用的无药理活性的药剂。

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使原有的药物效应增强、不良反应减少或效应减弱。

耐受性:

连续用药一段时间后,药物效应逐渐减弱,需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等强度的效应。

快速难受性:

有些药物在短期内反复应用时机体即产生耐受现象,如麻黄碱在连续注射数次后即可产生。

交叉难受性:

指机体对某一药物产生难受性后,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亦降低的现象。

耐药性:

指长期应用化疗药物后,病原体或病原微生物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身体依赖性:

是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则产生一系列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精神依赖性:

是指反复应用某些药物后使人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驱使人们是周期性地连续用药的欲望,断药后不出现戒断症状。

神经递质:

能够传递神经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化学传递:

神经冲动到达神经末梢,使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用作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而影响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化学传递。

M效应;兴奋M受体产生的一系列效应称M效应。

拟胆碱药:

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与胆碱能神经产生效应相似,这类药物称为拟胆碱药。

调节麻痹:

由于睫状肌上的M受体被阻断,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扁平,屈光度变小,视近物不清,这种现象称为调节麻痹。

调节痉挛:

兴奋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视近物模糊,这种现象称为调节痉挛。

除极化型肌松药:

是指能与Nm受体结合,使其产生持久的除极化作用,对ACh和其他兴奋药不再产生反应,导致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是指能与Nm受体结合,但不激动受体,反而阻断ACh与Nm受体结合,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儿茶酚胺类: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结构中都含有儿茶胺结构,故称为儿茶酚胺类。

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

与α受体的结合比较松弛,易于解离,其α受体阻断药作用可被大剂量儿茶酚胺所取消。

非竞争性α受体阻断药:

能与α受体牢固结合,大剂量茶酚胺不能所取消阻断作用。

全身麻醉药:

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意识、痛觉及其感觉和反射消失,骨骼肌松弛,利于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

复合麻醉:

临床上为克服单一全麻药麻醉时的缺陷,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和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增强麻醉效果,在麻醉前或麻醉中采用联合药的麻醉方法,称为复合麻醉。

基础麻醉:

在病人进入手术室之前给以大剂量的催眠药,使病人到达深睡眠状态,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使麻醉过程平稳。

诱导麻醉:

应用作用迅速的全麻药如硫喷妥钠,使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以避免兴奋期的各种症状。

局麻药: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阻止局部神经冲动的发生与传导,使局部感觉暂时消失以利于手术进行的药物。

表面麻醉:

是将穿透性较强的局麻药应用到局部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末梢麻醉。

浸润麻醉:

是将局麻药注入手术部位的皮内,皮下或深部组织中,使局部受药液浸润的神经末梢传导阻塞。

传导麻醉:

是将局麻注入神经干周围,阻滞其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组织产生局部麻醉。

蛛网膜下腔麻醉:

是将局麻药液经低位腰椎之间注入蛛网膜下腔内,使接触药液的脊神经传导阻滞而麻醉。

硬膜外麻醉:

是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腔,使通过硬脊膜外腔穿过椎间孔的神经根麻醉。

镇静药:

指能轻度抑制中枢神经,使兴奋不安或烦躁的情绪趋于安定的药物。

催眠药:

是对中枢神经产生较深的抑制作用,能引起类似正常睡眠或可以改善睡眠状态的药物。

抗焦虑药:

指用于治疗焦虑症或焦虑状态的药物。

人工冬眠:

氯丙嗪与哌替啶、异丙嗪等药物配伍使病人深睡,体温、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有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

抗精神病药:

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病,尤其对精神分裂症有效的一类药物。

抗躁狂药:

用于躁狂症的治疗,使躁狂症状得到缓解的药物。

抗抑郁药:

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使抑郁症状得到缓解的药物。

抗焦虑药:

用于焦虑的治疗,使焦虑症状得到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