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断张怀瓘着.docx
《书断张怀瓘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断张怀瓘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断张怀瓘着
书断
作者简介
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
“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书断》共上、中、下三卷。
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
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
卷末有通评一篇。
序
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
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夫所由远矣。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
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
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
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尔其初之微也,盖因象以瞳眬,眇不知其变化。
范围无体,应会无方。
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
合冥契,吸至精。
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
尔其终之彰也,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
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
庥荫相扶,津泽潜应。
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峄之石。
龙腾凤翥,若飞若惊。
电烻<火霍><火蒦>,离披烂熳。
翕如电布,曳若星流。
朱焰绿烟,乍合乍散。
飘风骤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骇也。
信足以张皇当世,轨范后人矣。
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
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
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
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
诗云:
“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是之谓也。
使夫观者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运思无已,不知其然。
瑰宝盈瞩,坐启东山之府;明珠曜掌,顿倾南海之资。
虽彼迹已缄,而遗情未尽。
心存目想,欲罢不能。
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
且其学者,察彼规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
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
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
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
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
神将化合,变出无方。
虽龙伯挈{敖黾}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
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
鬼出神入,追查捕微,则非言象筌蹄所能存亡也。
夫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固不可恃才曜识,以为率尔可知也。
且知之不易,得之有难,千有余年,数人而已。
昔之评者,或以今不逮古,质于丑妍。
推察疵瑕,妄增羽翼。
自我相物,求诸合己。
悉为鉴不圆通也。
亦由苍黄者唱首,冥昧者唱声。
风议混然,罕详孰是。
及兼论文字始祖,各执异端,臆说蜂飞,竟无稽古,盖眩如也。
怀瓘质蔽愚蒙,识非通敏。
承先人之遗训,或纪录万一。
辄欲芟夷浮议,扬榷古今。
拔狐疑之根,解纷挐之结。
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
爰自黄帝史苍颉,迄于皇朝黄门侍郎卢藏用,凡三千二百余年,书有十体源流,学有三品优劣,今叙其源流之异,著十赞一论;较其优劣之差,为神、妙、能三品。
人为一传,亦有随事附者,通为一评,究其臧否,分成上、中、下三卷,名曰《书断》。
其目录如此,庶儒流君子,知小学亦务焉。
总目
〖卷上〗
古文大篆籀文小篆
八分隶书章书行书
飞曰草书作书九人
附者四人赞十首论一首
〖卷中〗
三品总目优劣神品十二人
传附九人妙品三十九人
〖卷下〗
能品三十五人传附二十九人
凡一百七十四人评一首
书断·上
○古文
案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
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
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
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
字者,言孳乳寝多也。
题之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
著明万事,记往知来。
名言诸无,宰制群有。
何幽不贯,何往不经。
实可谓事简而应博,岂人力哉!
《易》曰:
“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夫至德之道,化其性于未然之前;结绳之教,惩其罪于已然之后。
故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
契为信不足,书为言立征。
书契者,决断万事也。
凡文书相约束皆曰契。
契亦誓也,诸侯约信曰“誓”。
故《春秋传》曰:
“王叔氏不能举其契。
”是知契者,书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滥觞,君臣之大约也。
亦谓刻木剖而分之,君执其左,臣执其右,即昔之铜虎竹使,今之铜鱼,并契之遗象也。
皇甫谧曰:
“黄帝史苍颉造文字,记言行,策藏之,名曰‘书契’。
”故知黄帝导其源,尧、舜扬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书,神化曲谟,垂范万世。
及周公相成王,申明礼乐,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节,又造《尔雅》,宣尼、卜商,增益润色,释言畅物,略尽训诂。
及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
汉文帝时,秦博士伏胜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
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乐》章也。
及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壁内石函中得《孝经》、《尚书》等经。
宣帝时,河内女子坏老子屋,得古文二篇。
晋咸宁五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安厘王冢,得册书千余万言,或写《春秋经传》、《易经》、《论语》、《夏书》、《周书》、《琐语》、《大历》、《梁丘藏》、《穆天子传》、及《魏史》至安厘王二十年,其书随世变易,已成数体。
其《周书》论楚事者最妙,于是古文备矣。
甄酆删定旧文,制为六书,一曰古文,即此也,以壁中书为正。
周幽王时,又有省古文者,今汲冢书中多有是也。
滕公冢内得石铭,人无识者,惟叔孙通云:
“此古文科斗书也。
”科斗者,即上古之别名也。
(卫恒《古文赞》云:
“黄帝之史,沮诵、苍颉。
眺彼鸟迹,始作书契。
纪纲万事,垂法立制。
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
中正循检,矩折规旋。
其曲如弓,其直如弦。
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
淼尔下颓,若雨坠于天。
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
篆、籀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
”)苍颉,即古文之祖也。
赞曰:
“邈邈苍公,轩辕之始。
创制文字,代彼绳理。
粲若星辰,郁为纲纪。
千龄万类,如掌斯视。
生人盛德,莫斯之美。
神章灵篇,自兹而起。
”
○大篆
案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所作也,或云柱下史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
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甄酆定六书,三曰“篆书”;八体书法,一曰“大篆”。
又《汉书·艺文志》云:
“史籀十五篇。
”并此也。
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
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
又汉元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
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
《吕氏春秋》云:
“苍颉造大篆。
”非也。
若苍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
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
(蔡邕《大篆赞》云:
“体有大篆,巧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
纡体放尾,长翅短身。
延颈负翼,状似凌云。
”)史籀,即大篆之祖也。
赞曰:
“古文玄胤,太史神书。
千类万象,或龙或鱼。
何词不录,何物不储。
怿思通理,从心所如。
如彼江海,大波洪涛。
如彼音乐,干戚羽旄。
”
○籀文
案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
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
《七略》曰:
“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
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
”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
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宣王畋猎之所作,今在陈仓。
李斯小篆,兼采其意。
史籀,即籀文之祖也。
赞曰: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苍颉之嗣,小篆之祖。
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
○小篆
案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增损大篆,异同籀文,谓之“小篆”,亦曰“秦篆”。
始皇二十年,始并六国,斯时为廷尉,乃奏罢不合秦文者,于是天下行之。
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
其铭题钟鼎,乃作符印,至今用焉。
则《离》之六二:
“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斯虽草创,遂造其极矣。
(蔡邕《小篆赞》云:
“龟文斜列,栉比龙鳞。
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
若绝若连,似水露缘丝,凝垂下端。
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络绎迁延。
研桑不能数其诘曲,离娄不能睹其隙间。
般、垂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
摛华艳于纨素,为六艺之范先也。
”)李斯,即小篆之祖也。
赞曰:
“李君创法,神虑精微。
铁为肢体,虬作骖騑。
江海淼漫,山岳巍巍。
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
○八分
案八分者,秦羽人上谷王次仲所作也。
王愔云:
“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
”又萧子良云:
“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
且灵帝之前,工八分者非一,而云方广,殊非隶书。
既言古书,岂得称隶。
若验方广,则篆、籀有之。
变古为方,不知其谓也。
案《序仙记》云:
“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少年入学,屡有灵奇。
年未弱冠,变苍颉书为今隶书。
始皇时官务烦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
”又魏《土地记》云:
“沮阳县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
”又杨固《北都赋》云:
“王次仲匿术于秦皇,落双翮而冲天。
”案数家之言,明次仲是秦人,既变苍颉书,即非效程邈隶也。
案蔡邕《劝学篇》“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
始皇之世,出其数书,小篆古形,犹存其半。
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
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孔子曰:
“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
”或云:
“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
”又楷隶初制,大范几同,故后人惑之,学者务之,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
时人用写篇章,或写法令,亦谓之章程书。
故梁鹄云“钟繇善章程书”是也。
夫人才智有所偏工,取其长而舍其短。
谚曰:
“韩诗郑易挂着壁。
”且二王八分,即挂壁之类,唯蔡伯喈乃造其极焉。
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赞曰:
“仙客遗范,灵姿秀出。
奋研扬波,金相玉质。
龙腾虎踞兮势非一,交戟横戈兮气雄逸,楷之为妙兮备华实。
”
○隶书
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
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
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名“隶书”。
蔡邕《圣皇篇》云:
“程邈删古立隶文。
”甄酆六书,其四曰“佐书”是也。
秦造隶书,以赴急速,为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
汉亦因循,至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苍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所谓《三苍》也,皆用隶字写之,隶法由兹而广。
郦道元《水经》曰:
“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版外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
惟三字是古,余同今隶书,证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时。
”若尔,则隶法当先于大篆矣。
案胡公者,齐哀公之弟靖胡公也。
五世六公,计一百余年,当周穆王时也。
又二百余岁,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
又五百余载,至始皇之世,小篆出焉,不应隶书而效小篆。
然程邈所造书籍共传,郦道元之说未可凭也。
案八分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
汉陈遵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为河南太守,善隶书,与人尺牍,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创开隶书之善也。
尔后钟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
(蔡邕《隶书势》曰:
“鸟迹之变,乃惟佐隶。
蠲彼繁文,崇兹简易。
修短相副,异体同势。
焕若星陈,郁若云布。
纤波浓点,错落其间。
若钟虡设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