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6893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docx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

山东中医药大学近年《针灸学》研究生复试论述题整理附标准答案《黄帝内经·灵枢》第一次总结。

《针灸甲乙经》记录349个腧穴第二次大总结《针灸大成》载有359个经穴第三次大总结。

十二经脉得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与四肢纵观全身。

隶属于六脏得经脉为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与胸腹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经在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隶属于六腑得经络为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与头面、躯干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在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

十二经脉在四肢得分布规律就是手足三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手足三阴经上肢内侧就是手三阴经其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内侧就是足三阴经其排列为内踝上8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循行交接规律①相表里得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②同名得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相互衔接得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奇经八脉定义系指别道奇行得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8条故统称奇经八脉。

腧穴得分类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就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且具有固定名称与位置得一类腧穴。

就是腧穴得主要部分。

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得共同作用。

共362个2奇穴就是指既有一定得名称又有明确得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得一类腧穴又称“经外奇穴”。

这类腧穴得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常用奇穴共有40多个3阿就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指既无固定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就是以压痛点或其她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得一类腧穴。

阿就是穴无一定数目。

腧穴得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就是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得病证得作用。

这就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得共同特点。

如耳区得听宫、听会、翳风诸穴均能治疗耳病眼区及其周围得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诸穴均能治疗眼疾。

2远治作用就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得、远隔部位得脏腑组织、器官得病证得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就是十二经脉中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得经穴远治作用尤其突出。

如合谷穴既能治疗手部得病证也能治疗颈部与头面部得病证足三里既能治疗足部病证也能治疗胃肠病证。

3特殊作用就是指腧穴具有双向得良性调整作用与相对得特异治疗作用。

所谓双向得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得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得治疗作用。

所谓相对得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得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之则可通便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之则能加快心率。

相对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各类特定穴得含义1五输穴就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得井、荥、输、经、合5个特定腧穴简称“五输”。

2原穴就是脏腑原气输注与留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得腧穴共12个又称“十二原”。

3络穴就是络脉由经脉别出部位得腧穴。

4郄穴就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得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脉之经气深聚得部位。

5俞穴就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得腧穴又称“背俞穴”。

6募穴就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得腧穴又称“腹募穴”。

7下合穴就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得腧穴六腑各有一个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

8八会穴就是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所聚会得8个腧穴。

9八脉交会穴就是奇经八脉与十二经气之气相交会得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10交会穴就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得腧穴。

“骨度”折量定位法头面部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12寸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3寸两额角发际头维之间9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寸。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尺骨鹰嘴9寸肘横纹平尺骨鹰嘴—腕掌背侧远端横纹12寸。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髌底18寸髌底—髌尖2寸髌尖膝中—内踝间15寸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内踝间为13寸15寸股骨大转子—腘横纹平髌尖19寸臀沟—腘横纹14寸腘横纹平髌尖—外踝间16寸内踝间—足底3寸。

针灸体位选择得标准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与四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与上下肢部分腧穴。

3俯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骶部腧穴与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与颈前等部位得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与项背部得腧穴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得腧穴。

常用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多用于较短得毫针。

用右手得拇、食指持针中指端仅靠穴位指腹抵住针体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得深度。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宜于短针得进针。

②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得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得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入腧穴部位得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得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④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得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得上端将针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得腧穴如印堂穴等。

行针手法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得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得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

1提插法就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得操作手法。

2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得操作手法。

得气得概念古称“气至”近称“针感”就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者为补法。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者为泻法。

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晕针表现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脉沉细弱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

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

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水沟、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

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她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选穴宜少手法宜轻体位要舒适尽量采用卧位对饥饿、疲劳者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行针刺。

医者在针刺过程中要精神专一密切观察患者得情况。

灸法得分类1艾灸艾炷灸:

①直接灸:

瘢痕灸无瘢痕灸。

②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药饼灸。

艾条灸①悬起灸温与灸回旋灸雀啄灸②实按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温针灸温灸器灸。

2其她灸法灯火灸天灸。

灸法得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罐得吸附方法1火吸法2水吸法3抽气吸法。

拔罐得适用范围常用于腹痛、腰背痛、软组织损伤等局部病症也可用于消化不良、头痛、高血压、感冒、咳嗽、月经不调、痛经等内科病症目赤、麦粒肿、丹毒、红丝疔、疮疡初起未溃等眼科及外科病症同样适用尤其对小儿患者更为适用。

此外本法还就是一种较好得保健疗法。

三棱针操作方法1点刺疗法针刺前在预定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0、5-1碘伏消毒。

针刺时左手拇、食、中指捏紧刺入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

出针后不可按压针孔让血液流出如出血不畅可用拇、食指挤出血液约0、5-1、0ml。

用消毒干棉球拭去血迹并按压针孔。

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就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得一种方法。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然后迅速消毒。

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得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将针退出使其少量出血。

出血停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出血时也要轻轻按压静脉上端。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

也有再次刺入5m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皮肤针法操作方法1叩刺得部位①循经叩刺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得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得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②穴位叩刺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得一种方法主要就是根据穴位得主治作用选择适当得穴位予以叩刺治疗③局部叩刺指在患部进行叩刺得一种方法2叩刺得强度①轻刺激用较轻腕力进行叩刺以局部皮肤略有微红患者无疼痛感为度。

适用于老弱妇儿虚证患者与头面、五官及肌肉浅薄处②中等刺激介于轻、重刺激之间局部皮肤潮红但无渗血患者稍觉疼痛。

适用于一般疾病与多数患者除头面等肌肉浅薄处外大部分部位都可以用此法③重刺激用较重腕力进行叩刺局部皮肤可见隐隐出血患者有疼痛感觉。

适用于体强、实证患者与肩、背、腰、骶部等肌肉丰厚处。

头针得适应症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2精神病症3疼痛与感觉异常4皮质内脏功能失调所致得疾患。

顶颞前斜线①定位在头顶部侧面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穴之间得连线②主治全线分五等份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与躯干瘫痪中2/5治疗上肢瘫痪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闹动脉粥样硬化等顶颞后斜线①定位在头顶部侧面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得线督脉百会穴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得连线②主治全线分5等分上1/5治疗下肢与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头面部感觉异常。

耳针得适应症1各种疼痛性疾病2炎症性疾病及传染病3功能紊乱性疾病4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5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6其她耳穴有催乳、催产预防与治疗输血、输液反应同时还有美容、戒烟、戒毒、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耳穴分布与头面相应得耳穴在耳垂与对耳屏与上肢相应得耳穴居耳舟与躯干与下肢相应得耳穴在列耳轮体部与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得耳穴集中在耳甲耳穴得选穴原则1按相应部位选穴2按脏腑辨证选穴3按经络辨证选穴4按西医理论选穴5按临床经验选穴。

27外感头痛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以手太阴经穴、头部腧穴为主主穴百会、太阳、列缺、风池配穴风寒头痛者配风门、合谷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风湿头痛者配头维、阴陵泉。

阳明头痛者配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配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配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配四神聪、太冲、内关内伤头痛①实证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

以督脉、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配穴肝阳上亢者配太冲、侠溪、三阴交痰浊上扰者配中脘、丰隆、阴陵泉瘀阻脑络者配阿就是穴、膈俞、内关。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②虚证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

以督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配穴气血亏虚者配肝俞、脾俞、三阴交肾精不足者配肾俞、太溪、悬钟。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中风①中经络治法疏通经络调与气血。

以取手厥阴经、督脉与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委中、尺泽配穴风痰阻络者配风池、丰隆肝阳上亢者配太冲、太溪痰热腑实者配曲池、丰隆、内庭气虚血瘀者配气海、足三里阴虚风动者配太溪、风池。

如语言謇涩者配yu、曲池、手三里下肢不遂者配风市、阳陵泉、解溪便秘者配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者配中极、关元方义心主血脉神明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委中、尺泽可疏通肢体经络气血。

②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手厥阴经与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合谷、太冲。

脱证加用任脉经穴关元、气海、神阙等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