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94462 上传时间:2022-11-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docx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

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比价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2)规模经济:

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存在规模经济时,生产必须在一定的规模上进行,才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

——市场区域又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均需求、人口密度及消费偏好。

(3)集聚现象(地方化/城市化经济):

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而非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产生。

——内部经济:

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

——外部经济:

在厂商之间或单个厂商之外的规模经济

——正外部效应:

当许多厂商集中在一个特殊的地方,而这个地方能让其获得方便,使得厂商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

1、产生原因

厂商集中可以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队伍的形成

厂商的地理集中分布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

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和创新

2、分类

地方化经济(专门化经济):

地方化经济的正外部效应是由特定行业整体规模来实现的

城市化经济(多元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的正外部效应则是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

3、提高劳动生产率

集聚经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人工资,使得大城市的工人具有更高的工资水平

2)经济机制

(1)习俗机制:

资源空间配置由传统、习惯及王权或宗教力量所决定

(2)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进行资源的空间配置的机制,是城市形成的最重要的机制

(3)计划机制:

依靠政府或计划机构的安排来配置资源的机制。

3)其他

自然条件、交通、政治文化、区位

四、城市经济的表象特征

1)系统性

从物质形态、产业结构、要素构成上看,城市经济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密集的空间经济系统。

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制约,构成了整体性运动。

城市的人口、物质、社会经济系统要协调发展,城市功能才能****

2)互补性

经济功能上的互补;内部经济系统之间的分工合作;内部经济构成和空间布局的协调

3)外部性:

指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现象

(1)积极的外部性影响:

存在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地域社会收益的现象

(2)消极的外部性影响:

私人成本地域社会成本的现象

4)区位性

城市经济运行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特定有限空间的聚集、扩散、在聚集过程。

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的发展变化过程,也就是城市经济运行的过程

五、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空间集中的经济,可以说城市因空间集聚而产生,又因空间聚集而发展壮大。

空间聚集性(集中性)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1)空间聚集是城市吸引力的源泉

(2)空间聚集是城市问题产生的根源

(3)空间聚集决定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形式

六、城市界定

1)最低居住人口标准(认为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和居住的地域)

2)最大功能标准(职业构成或主要经济活动标准)

3)居民和房屋建筑密度标准(城市特征)

4)行政区划标准(法律规范标准)

七、城市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经济系统

1)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

不同城市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或相互竞争的紧密关系,区域的城市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相互结成规律性分布的城市体系。

城市经济的运行除了受政治、体制、政策、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外,城市体系对城市经济的运行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探索城市体系与城市经济运行的关联就是理解单个城市经济运行的重要方面。

2)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

其规模大小、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大小和发展潜力,从而成为城市经济运行的最直接的外部环境。

八、城市经济学的五个公理

1)通过调整价格实现区位均衡

2)自我强化效应产生极端结果

3)外部性导致非效率——外部性:

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有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4)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投入要素的不可分割性、专业化因素

5)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企业之间的竞争会使企业的利润率下降

九、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索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

机会成本小的具有比较优势

分析:

北方:

每10分钟的机会成本是1件衬衣,当交易时间少于20分钟时,该交换才是有意义的

1)谁家交易需要交易成本更少?

机会成本高,则需要更少的交易成本

2)专业化和交易的出现必然会推动城市的出现与发展?

家庭间建立经济联系,双方直接交换,不需要中介机构,因而也没有城市存在的基础

贸易城市的出现——受规模经济的影响

商业企业的出现、商业企业的集聚——决定因素是区位

【总结】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

比较优势、规模经济、集聚经济

模型

第三章微观经济学模型

一、城市规模

1)效用与城市规模——与集聚经济和通勤成本有关

1、假设:

城市人口增长的成本仅为提高了通勤时间

假设依据:

交通堵塞(额外交通成本)、城市范围大(更多时间)

2、效用曲线

3、结论

城市规模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工资水平,是因为存在集聚经济和较高的通勤成本。

只要集聚经济效用很强,效用水平就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提高。

当集聚经济效用地域有通勤成本增加所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时,效用水平将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降低

4、统一城市工作的工人有相同的效用

2)城市系统——劳动力如何在不同城市间进行分配

1、假设:

劳动总人口为600万,有3中分配模式:

6个城市、3个城市、2个城市

6个城市2个城市

2、结论:

工人的迁移行为将发生自我调节而非自我强化

——大城市更具有稳定性而小城市则不具有

小城市效用曲线具有正斜率,这是由于聚集经济效应要高于交通成本增加所引致的规模不经济

大城市效用曲线具有负斜率,这是由于聚集经济效应要低于交通成本增加所引致的规模不经济

——小城市容易出现迁移现象

如果某一区域内有一个城市,其效用水平低于效用曲线的正斜率部分,就会出现城市规模过小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将引起自我强化式的迁移现象,并导致小城市逐渐消失,同时会促进其他城市的发展

当城市规模过大时,这种自我强化相应将不会出现,因此这些大城市将继续保持无效率状态。

3)城市规模差异

1、地方化经济与城市化经济差异:

专业化城市不会发展得很大(资源性城市的转型);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城市都体现了经济部门的综合性(或城市化经济特点明显)

2、本地产品与城市规模:

城市就业规模=产品输出部门就业量+为本地区服务的经济部门的就业量

如果产品的人均需求量与生产该产品的规模经济有很大关系,那么即使小城市也能产生足够的需求;

如果产品的人均需求量与生产该产品的规模经济没有相关性,那么这些产品将只会出现在那些消费者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

4)城市规模分布

1、等级-规模法则——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城市等级*人口数量是一个常数

2、问题:

研究的对象不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而是行政意义或统计意义上的城市。

二、经济增长

1)特征

1、表现为GDP总量或人均量的增加,不考虑社会福利以及个人幸福

2、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技术进步

3、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

2)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劳动、人力资源——劳动力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土地、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3)影响

1、积极影响

公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使再分配易于进行,促进收入分配平等;促进生活方式转变;提高一国的国际地位

2、消极影响

消耗大量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

4)目标

1、投入结构的变化——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2、产出结构的变化——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比例

3、一般生活水平的变化——人均GDP、分配状况

4、卫生、健康状况变化——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

5、文化教育状况——适龄儿童入学率、辍学率、大学生比例

6、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的变化

三、城市经济增长

1)形式

从个体角度来看:

城市平均工资的增长或人均收入的增长、城市总就业人数的增长

2)来源

1、传统意义

资本深化(人均资本—固定资本)、人力资本增长(知识技能—流动资本)、技术流程(创新-管理)

2、地理学——聚集经济

3)技术创新与城市经济增长

1、一个城市创新所产生的外部效用将会向本地区的其他城市扩散。

城市间效用水平的差距将会随着劳动力迁移现象的出现而逐渐消失

2、在一个较大范围内的有较多的城市,由于创新所带来的人均效用水平的提升将会很有限(更多的人分享创新的外部性效益)

4)城市就业的增长

1、就业的乘数效应

2、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劳动力需求曲线

--替代效应:

城市工资的增长促使企业用其他投入品(资本、原材料)替代价格相对较高的劳动力

--产出效应:

城市工资水平的特高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企业也会因此而提高产品价格。

面对较高的产品价格,消费者将减少产品的消费量,这样企业就不得不降低产量和雇佣更少的工人

--劳动力需求曲线移动原因:

出口产品的需求量、劳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