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936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docx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

 

我国消费市场形势和主要特点分析

(作者:

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

 

近几年,我国投资与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消费市场也呈现出明显回升。

这种趋势说明,虽然消费需求不如投资和出口那样活跃、能够立即见效,但它的增长却会对经济产生惯性,并成为推动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动力。

我国经济虽然经过了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未充分显示出来,对经济增长的潜力也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

本文根据我国消费市场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影响,分析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问题,以及须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一、2006年国内消费市场运行情况主要特点

  1、消费需求实现了较快增长

  2006年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对2007年的消费增长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直接效应比较明显。

近期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增加促进了消费增长。

目前股票市场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股票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促进了消费增长。

随着扩大国内消费政策的落实,公共财政制度、收人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并进一步向社会各公众阶层倾斜。

综合这些因素,2007年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市场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幅,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6万亿元

  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089.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3.6%。

主要特点:

  

(1)销售增幅呈不断加快趋势。

2006年1—12月各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6641.6亿元、6001.9亿元、5796.7亿元、5774.6亿元、6175.6亿元、6057.8亿元、6012.2亿元、6077.4亿元、6554亿元和6997.7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分别为15.5%、9.4%、13.5%、13.6%、14.2%、13.9%、13.7%、13.8%、13.9%和14.3%,各月累计增幅分别为:

15.5%、12.5%、12.8%、13%、13.2%、13.3%、13.4%、13.5%、13.5%和13.6%。

(2)分地域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1967.7亿元,同比增长14.2%,县城零售额6828.4亿元,增长13.1%,县以下零售额13293亿元,增长12%。

城市消费增长较快原因,一是每年均有一部分县改为市;二是很多农民进城务工,其消费额计人城市消费,据专家推算,仅此因素每年推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个百分点。

(3)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52291.6亿元,同比增长13.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457.5亿元,增长16%;其他行业零售额1340亿元,增长1.8%。

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同比增幅高于批发和零售业2.4个百分点。

(4)分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粮油类增长18.4%,肉禽蛋类增长11.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8.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3.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8.6%,日用品类增长1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9%,家具类增长21.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6.1%,化妆品类增长18.2%,金银珠宝类增长27.2%,通讯器材类增长23.1%,汽车类增长25.9%,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6%。

(5)分地区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东部地区占57.9%,中部地区为24.6%,西部地区仅为17.5%。

全国前5位消费大省分别为:

广东(7509亿元)、山东(5819亿元)、江苏(5427亿元)、浙江(4348亿元)、河南(3089亿元)。

从国内商品市场销售趋势看,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7.6万亿元,增速在13.6%左右。

  3、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加快,2006年超过18万亿元

  

(1)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稳加快。

由于国民经济保持稳步较快增长,特别是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2006年以来生产资料市场购销活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2.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18.5%。

预计全年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7.8万亿元,增幅16.8%左右,全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3.5%左右。

(2)主要生产资料供求平衡状况好转。

据商务部调查分析,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长4.6%;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长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61.5%。

(3)生产资料价格呈现趋稳态势。

2006年1—12月累计同比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5%。

从各月价格走势看,上半年各月环比价格分别为

是消费范围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在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服务与休闲活动等各类市场中都有体现。

在耐用消费品方面,传统家电产品(如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已经在城市居民家庭中普及,新兴家电产品(如空调、微波炉)的拥有比例明显升高。

同时,个性化数码、通讯产品日益走进居民生活,像私家车、商品房这些过去看来很难为个人所有的商品开始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目标,并且呈现出较快的发展趋势。

在快速消费品方面,城市居民除生存必需的基本饮食产品外,对高级饮食产品(如巧克力)和营养品(如包装牛奶)的消费比例逐年增加。

在服务与休闲活动方面,一些新兴服务逐渐走进居民生活。

尤其是网络服务,城市居民网上浏览、收发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网上聊天以及网上购物等活动的比例都有显著提高。

  2、消费结构升级优化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尽管各类消费支出都呈增长趋势,但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更为明显。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1995—2005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0.1%、48.8%、46.6%、44.7%、42.1%、39.4%、38.2%、37.7%、7.1%、37.7%、36.7%。

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把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费用的投向也发生明显变化,诸如投向购书、各种技能培训、终生教育、健身美容、旅游(近前出现了超常增长)等。

  3、消费热点变换更迭

  据商务部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等比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等比重增加。

住房、汽车、通讯、餐饮、娱乐、旅游等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领域。

2005年全国轿车销售量、电信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4.3%、11.7%和12.4%。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大、中城市居民消费已由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

2006年除汽车、住房、通信等继续热销外,餐饮、旅游、健身、教育、文化、家庭服务、节假日传统特色商品和服务等将快速增长,居民消费向品牌化、环保化、个性化、时尚化方向发展。

  4、新兴产品成为消费主流

  

(1)电脑消费市场的增长。

电脑在城市居民家庭中的普及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均在20%以下。

1997—2004年,十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均有较大增长。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增长势头较快。

到2004年,这些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的比例基本达到50%以上。

重庆、武汉、西安、沈阳、成都紧跟其后,2004年,比例基本在30%—40%之间。

2004年以来,随着电脑消费升级,笔记本电脑进入高速增长的稳定期,2004年和2005年全国销量增长均在50%以上,成为电脑市场的消费热点。

有调查显示,2006年第一季度,我国电脑市场整体销售量达到528.98万台,比2005年同期增长9%;市场销售额为305.97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5.14%;笔记本电脑市场销售量达到92.22万台,销售额达89.51亿元;销售量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8.9%和23.0%,明显高于台式电脑和服务器的增长。

(2)手机迅速普及,已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必备品。

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手机产业在出口和内需的拉动下,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共生产手机30367万部,销售30386万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0%和31.9%,出口2.28亿部,同比增长56%。

我国作为全球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06年前8个月,我国累计生产手机27996万部,同比增长60.4%。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2005年,我国手机用户总数为3.934亿户,每百人移动电话拥有量为30.3部,比2004年增加4.4部。

截至2006年8月,手机用户达到43748万户。

在手机产品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功能”手机不断推陈出新。

2003年,手机市场进入“彩屏时代”,国内照相手机品种激增。

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照相手机已经占到手机市场份额的57.%%,销量为5104万台。

随后,音乐手机成为照相手机后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30多家厂商推出将近150款MP3。

随着手机价格水平逐渐下降,手机用户数量激增。

数据表明,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城市居民使用手机的比例基本在10%以下。

随着手机价格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利用它进行即时沟通,居民使用手机的比例飞速上升。

到2004年,深圳居民使用手机的比例最高为85.7%;重庆、武汉、沈阳,在60%左右;其余大城市比例基本在70%—80%之间。

手机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必备产品。

(3)数码类产品快速提升。

2000年以后,通讯、数码类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

手机、电脑、数码相机、MP3等产品逐渐改变了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现代化的数码产品,普遍具有便携、存储量大等特性,提升了文化消费的发展空间。

以MP3产品为例:

销售量以平均每年152%的速度增长。

城市居民拥有MP3的比例在2003年以后开始提高,2004年则有较大幅度上升。

北京、南京、武汉、上海居民拥有MP3的比例较高,占10%以上,其中北京居民拥有MP3比例最高,达到14.8%。

  从上述消费市场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较好,前景十分广阔,已经形成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强推力作用,并具有持续、稳定、持久的特征。

  三、目前我国消费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全局和宏观角度看:

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投资增长偏快,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01—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

投资增长过快和投资率居高不下,固然与我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发展阶段有关,同时又与政府调控政策的相对滞后和较弱有关,所以有的学者认为,投资率高不是一个短期现象。

但是,仅仅停留在这种判断上,还不足以说明我国过高的投资率是否偏离了工业化阶段的“合理区间”。

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加速阶段,随着社会储蓄增加和国家积累能力增强,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和扩大再生产的需求不断加大,会出现投资快速增长和投资率上升的趋势。

上世纪二战结束后,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都经历过一个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时期。

但即便在那个时期日本和韩国的投资率也没有达到我国现阶段水平。

如日本在1961—1973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7%,平均投资率为36.6%;韩国1966—1979年经济增长率为9.2%,平均投资率仅为30.4%。

我国2003—2006年经济增长率10.3%左右,而平均投资率高达42.9%。

显然,我国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明显偏高。

  2、从科学组合、优化配置看:

消费的比例结构安排不当

  国民经济和城乡社会的发展,应通过合理结构,科学组合,优化配置,最终达到增长方式良性循环。

这一过程关键在于一定期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否全部销售出去或者大部分供不应求。

但是,我国的情况不容乐观,如:

商务部2006年对全年的统计分析观察,我国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供求基本平衡的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