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77138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3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pdf

101对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状况的认识陈清,唐守廉(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876)摘要:

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不能以国内市场现在有多少家企业、占多大份额来简单地判断垄断与否,更为重要的是要考虑跨国石油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后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石油是战略资源,石油行业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我们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监控和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战略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关键词:

石油公司;垄断;竞争中图分类号:

F42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72X(2007)05-0101-05收稿日期:

2007-04-25作者简介:

陈清(1966),女,江苏南京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竞争与规制。

唐守廉(1952),男,北京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竞争与规制。

关于我国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的问题,中国经济学界长期存在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石油体制必须进行改革,降低进入门槛,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另一种则认为,石油产业具有规模经济性的属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的石油企业应该具有较大的规模,面对国际上众多的跨国石油巨头,我们还缺乏规模竞争力。

反对垄断、提倡竞争是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究竟如何判断和认识垄断?

是不是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应该一律打破垄断?

政府如何用行政的调控手段,保证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在探讨竞争与垄断时必须深入地研究的问题。

一、垄断与竞争的辨证关系垄断是一个我们在经济学中经常接触到的词语,也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N曼昆在其权威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对垄断给出如下定义:

“如果一个企业是其产品唯一的卖者,而且如果产品并没有相近的替代品,这个企业就是垄断。

”1保罗萨缪尔森也在其经济学著作中认为“垄断是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极端的情况:

单一的卖者是它所在行业的唯一的生产者,同时,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生产出相近的替代品。

”2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经济学释义中,垄断是指大企业独占生产和市场,成为某种产品唯一的供应者,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这样的完全垄断在现实中是罕见的。

同样,我们所崇倡的完全竞争市场亦只是理想化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极其少见。

完全垄断和完全竞争是两种极端的市场形式,大多数行业的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经济学将市场结构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完全垄断的市场,即只有一家企业作为唯一的生产或销售者;二是完全竞争市场,即有许多企业提供相同或相似的产品;三是寡头市场,即只有少数几个供应商提供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四是垄断竞争市场,即有许多企业出售相似但不相同的产品。

后两种市场结构属于不完全竞争。

在既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与完全竞争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较高,而均衡产量较低,但是,大企业却可以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承担了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长期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不完全竞争是大多数市场的特征,而且市场结构并不是那样界限分明,在有些情况下很难对某一个市场类型作出清晰的判断。

例如,在美国汽车市场上有近l2家公司出售汽车,这个汽车市场是寡头垄断,还是垄断竞争?

人们的看法就有争议。

在号称经济自由化的美国也几乎没有一个行业是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从飞机、铝、汽车到2007年9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7第17卷第5期JournalofXid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7No.5102饮料和麦片,有哪个商品能符合完全竞争的严格定义?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只有一家铝公司。

即使在今天,最大的四家企业也依然控制着美国铝产量的3/4。

世界商业飞机市场当今也主要是受两家大公司的支配,即波音和空中客车。

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边界越来越变得模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把争夺世界市场作为当务之急,纷纷鼓励企业通过合并增强实力,向全球扩张,对大公司通过购并形成巨型跨国公司纷纷采取宽容、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

二、反垄断的判断依据当前世界各国反垄断的判断理论依据主要有结构理论和效率理论。

(一)结构理论结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产业组织理论产生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因该理论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Mason)和贝恩(JBain)为主要代表形成的,所以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结构理论,即SCP理论范式(SCP是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的简称)。

哈佛学派认为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运行的经济绩效,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公共政策来调整不合理的市场结构。

结构理论认为市场结构反映的是一国范围内市场上生产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以及产品差别水平和进出市场的难度。

一定的市场结构决定了竞争的强度和竞争的行为方式,从而间接的决定了竞争的市场结果或者市场绩效3。

企业的基本市场行为包括企业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

结构理论认为企业的行为与市场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越集中,竞争程度越低,企业之间实施合谋垄断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结构理论中的市场绩效则是指对经济如何满足特定目标(如效率、增长、平等和就业等目标)的评价,市场绩效的好坏与不同产业结构和行为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结构理论注重对垄断状态的判断,主要以市场份额和集中度为标准来鉴别,对行业集中状态进行规范的垄断规制。

(二)效率理论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开始,芝加哥学派对结构理论提出了质疑。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纳、博克等人。

芝加哥学派指出,产业结构能够被其绩效影响,尤其是集中的行业可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在其中相对较少的更有效率的企业会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行业变得集中。

也就是说高市场集中度可能是高效率的结果,是竞争者之间效率水平的不同所造成的,而非垄断力量造成的。

这种见解部分地基于如下事实:

利润率与两个领先企业市场份额的关联度比与整个行业集中度的关联度要大得多,即那些领先企业是因为效率优势,而不是领先企业之间串谋形成的行业利润率而获得支配地位。

所以芝加哥学派理论也被称为效率理论。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竞争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创新与技术进步,而承担这一功能的主要角色是从事规模生产的大企业。

大企业可能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及规模经济,或者由于良好的组织管理及由此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产品质量提高等原因而获得市场支配力量或优势垄断地位,这种垄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垄断4。

(三)结构理论与效率理论的主要差异我们可以发现,结构理论与效率理论观点的主要差异在于:

结构理论实际是一种单向分析的方法。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市场结构起决定作用,企业市场行为是特定市场结构的产物。

结构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是企业行为与绩效的原因,因而把市场集中度作为政府规制公司垄断的唯一重要理由,高市场份额被看作是企业合谋行为的证据。

而效率理论则强调结构、行为、绩效三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

认为市场结构也可103能是企业的相对效率与绩效的结果,所以高市场份额有时是反映了高的市场效率。

因而该理论在垄断规制中加入了效率和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采用效率理论来评判企业的反竞争效应。

各国反垄断法的发展己经表明,效率理论的垄断控制模式对结构理论的控制模式的替代己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反垄断立法和司法实践主流,我国应正视美、日等国反垄断法和司法实践己发生变化的现实,以效率理论作为规制垄断的重点。

同时,从有利于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的角度看,我国应鼓励规模经济的发展,淡化对垄断状态的规制。

三、国外石油公司发展的现实状况1998年埃克森公司以722亿美元兼并了美孚公司;BP公司以480亿美元兼并了阿莫科公司;2001年菲利普斯公司兼并了大陆石油公司。

发达国家近年来通过持续重组,形成了诸如埃克森美孚、BP、壳牌等上下游一体化的超级跨国石油公司,这些巨型跨国公司资产总额上千亿美元,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左右着石化行业的市场格局,对全球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

目前,世界前几位大型跨国石油公司拥有全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80%以上的石油石化先进技术,2/3以上的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额。

它们不仅主导着本国的石油市场,而且主导着国际石油市场。

而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或其他发展中产油国则是通过建立国家石油公司的方式来控制和经营油气资源。

因为这些国家原来的经济和科技很不发达,国内形不成足够的民族私人资本来发展石油工业,唯有集中国家的财力、人力和其他力量,才有可能发展本国石油工业,以发挥整体优势,抗衡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

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设有国家石油公司,在其中55个主要产油国家中,有40多个国家只设一个石油公司,实行上下游统一经营,有10个国家设2至3个石油公司。

多数发展中国家组建有国家石油公司,在这些国家中,政府几乎都设有管理石油工业的部门,对石油工业实行相对集中的管理。

即便如此,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本国公司也仅保持了国内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余则被欧美跨国公司瓜分。

可见,不同的国家,因为发展阶段、石油的供求及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各国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也不同。

国外石油公司发展的现实情况提醒我们应该对传统的以企业在本国市场的规模和份额为判断垄断的标准和限制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思考,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来审视垄断及其相对合理性。

四、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市场状态分析从主体来看,中国石油石化市场主体已经多元化。

国有大型石油公司,除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中化集团公司也已经开始向上、中游发展;地方国有石油公司有陕西省石油集团公司(延长油矿)等;跨国石油公司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通过合作、合资等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仅2004年,外商在华石油石化投资总额就达50多亿美元;民营企业也以多种方式,介入石油上中游特别是下游市场的竞争。

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布了一个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政策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俗称“非公经济36条”)允许民营资本大规模进入石油、铁路、航空等行业。

2006年12月6日,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进一步扩大石油市场开放。

从经营区域来看,虽然国务院在组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时是依据地域进行资产重组,把北方、南方的国有石油石化资产,大部分分别划归中石油和中石化,但在组建文件中并没有给两大集团公司划定生产经营地域范围,相反,却是明确要求双方“既互相合作,又有序竞争”。

事实上,我国几大国有石油公司并没有“划区而104治”,构成地区性垄断,而是无论从北方到南方、从陆地到海域,无论是上游业务,还是下游业务,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几大公司在合作竞争中相互渗透,已开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竞争格局,不存在“划区而治”的问题。

从产量来看,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尽管占有较大份额,但也构不成垄断。

2004年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生产原油约1.75亿吨,占国内市场原油消费总量2.9亿吨的60%左右;全国约有6万座加油站,中石化、中石油全资、控股和联营的约占78%,零售份额约占60%以上。

而且,三大石油公司的石油销售量在全国石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在逐步下降。

从价格来看,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实行国家指导的定价机制,并不是由三大国有石油公司自己决定。

也就是说中国的石油行业实行的是全面的价格管制。

其价格的确定也是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价格法制定调整石油市场的价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我国石油市场结构总体上基本形成了一个垄断竞争的格局。

五、探讨石油行业垄断与竞争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市场是一个产品和地域的概念,是垄断还是竞争,与市场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