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60092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最新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典型例题】

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剧烈分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

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

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答案】B

例2.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

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解析】本题分两层,第一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结合当时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其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

第二问则结合现实体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注意要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

(1)社会根源: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民贵君轻。

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

(2)积极意义: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

(3)认识:

孟子的“仁政”学说,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

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只有两者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

【基础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C诸侯国的支持  D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B

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

C“兼爱”“尚贤”说D以法治国说A

3.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

A老子与孔子B孔子与孟子

C孟子与荀子D荀子与韩非子C

4.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

A土地B人民C君主D政事C

5.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B

6.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

B墨子主张“尚贤”,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

C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

D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B

7.墨子主张:

“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这表达了

A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废除奴隶主特权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D

8.《墨子》一书中心:

“贤者举而正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

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以谓进贤者。

”可见,墨子主张的本质意图在于

A倡导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治和道德规范B主张否定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C按照小生产者的愿意建立理想的国家D为了恢复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C

9.与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不相符合的是

A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B应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准则

C国家大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D要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B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

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

“无君子莫治野人。

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

材料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悉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材料四: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

回答:

(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简评材料2、材料4的观点。

(3)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10.

(1)材料1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

材料2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材料3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材料4认为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而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

(2)材料2的观点是为统治阶级辩护,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

材料4的观点反对墨守成规,主张改革,是进步的观点,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3)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三.问答题

11.韩非子的理论为何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有人认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的“法治”的积极因素,你的看法如何?

11.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概念截然不同,现代的“法治”是根据依照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

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人民,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

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

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D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改变④科技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D

3.墨子的思想主张有①“仁政”②“兼爱”“非攻”③选贤任能④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B

4.韩非子的主张是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实行法治④减轻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观点相反的是

A老子和韩非子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D墨子和庄子A

6.法律问题是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B“德刑并用,以德去刑”

C“以法治国”、“法不阿贵”D“以天为法”、“循法而行”

7.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的主张得到人民拥护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D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C

8.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以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D.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

9.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D主张中央集权C

10.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D阴阳家最受欢迎C

二.材料解析题

11.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予而政,焉用杀?

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

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对此你有何认识?

1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

(2)维护奴隶制度。

(3)相同:

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不同:

孔子重“德”,反对苛刻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

认识:

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三.问答题

12.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

各自的着眼点是什么?

当时各国为什么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1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孟子思想着眼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

而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

应根据时代的需要推行“法治”,实现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

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

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

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