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5.83KB ,
资源ID:31600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31600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docx

1、高二历史试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 最新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典型例题】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剧烈分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所

2、以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答案】B例2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解析】本题分两层,第一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结合当时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其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第二问则结合现实体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注意要有自己的见解。【答案】(1)社会根源: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

3、张民贵君轻。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2)积极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3)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只有两者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基础练习】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A 生产力的发展B 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C 诸侯国的支持D 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B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政学说 B人性本善说 C“兼爱”“尚贤”说 D以法治国说A3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

4、家是 A老子与孔子 B孔子与孟子 C孟子与荀子 D荀子与韩非子C4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 A土地 B人民 C君主 D政事C5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B6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 B墨子主张“尚贤”,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 C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 D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B7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

5、。这表达了A 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B 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废除奴隶主特权C 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 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D8墨子一书中心:“贤者举而正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以谓进贤者。”可见,墨子主张的本质意图在于 A倡导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治和道德规范 B主张否定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C按照小生产者的愿意建立理想的国家 D为了恢复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C9与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不相符合的是A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 B应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准则C国家大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 D要用严

6、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B二材料解析题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材料二:“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悉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 回答:(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2)简评材料2、材料4的观点。(3)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10(1)材料1主

7、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2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材料3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4认为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而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2)材料2的观点是为统治阶级辩护,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材料4的观点反对墨守成规,主张改革,是进步的观点,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3)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重大变革。三问答题11韩非子的理论为何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有人认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的“法治”的积极因素,你的看法如何?11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

8、此备受推崇。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概念截然不同,现代的“法治”是根据依照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人民,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能力测试】一选择题1战国时

9、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D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改变科技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A都正确 B都不正确C正确,不正确 D正确,不正确D3墨子的思想主张有“仁政”“兼爱”“非攻”选贤任能希望人们互助互爱A B C DB4韩非子的主张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法治减轻赋税A B C D5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

10、、观点相反的是 A老子和韩非子 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 D墨子和庄子A6法律问题是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符合儒家思想的是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B “德刑并用,以德去刑”C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D “以天为法”、“循法而行”7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的主张得到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 D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C8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以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9墨子、商鞅、韩非思想

11、的相似之处是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C10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 D阴阳家最受欢迎C二材料解析题11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而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

12、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对此你有何认识?1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2)维护奴隶制度。(3)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刻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认识: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三问答题12. 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各自的着眼点是什么?当时各国

13、为什么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1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孟子思想着眼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而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应根据时代的需要推行“法治”,实现富国强兵。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