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1557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docx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篇一: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读《流行的国际主义》有感

这是一本很有名气的书,我原本以为他会显得艰涩难懂——就像好多学术性的文章一样,但是当我读起来才发现,原来经济学也可以这么有趣。

克鲁格曼用幽默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首先驳斥的是关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概念。

克鲁格曼认为,许多误区的产生源自于人们并没有将国家和公司进行区分,而笼统的认定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企业之间一样,存在国际竞争。

在他看来,国家与公司截然不同。

一个公司的底线就是破产:

如果一个公司无法支付工人的工资、向供货商采购的费用和债权人的本息,它就面临着破产。

说一个公司没有竞争力,意思其实是它的市场地位不可持续,如果不改善绩效就难以维持生存。

可是国家却不会破产,尽管国家可能对它们的经济绩效满意或不满,但是没有一个确定的底线。

因此国家竞争力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

在一个很少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度,生活水平的提高〔这

往往被视为竞争力概念的一个方面〕,几乎完全由国内因素,特别是国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而不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生产率的增长。

即使在今天,美国的出口额也只占美国gnp的10%,中国虽然稍高,也只是24%左右〔12000/499000亿美元〕。

因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大多数经济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克鲁格曼利用美国的数据,证明了他的上述观点:

长期来看美国的真实收入增长率一直接近于国内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正是因为实际工资取决于经济的总生产率,所以没有理由认为制造业或进行国际贸易的部门的生产率值得特别关注,或者应该被给予更多的扶持。

更为关键的是,国际贸易并非零和博弈,而是正和博弈。

“竞争力”的概念抹杀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因而极有可能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关系的发展。

一旦政府对于竞争力过于偏执,就会犯两个错误:

资源的错误配置和贸易战。

通过利用“竞争力”概念进行游说,很多制造业企业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但是实际上美国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生产率低下。

如果对“竞争力”执迷不悟,上马大量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也依然面临两个难题:

第一,很难断定哪些行业应该得到战略性扶持,以及适当的扶持形式和扶持程度;第二,即使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成功的,所带来的回报也可能微乎其微,因为国际贸易并非国家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次,在这本书中克鲁格曼探讨了贸易、工作和工资的关系。

他认为,美国面临的难题是制造业萎缩,大量制造业部门的工人转移到服务业部门。

制造业比重下降的根本在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产品变得相对廉价,国内支出构成中制造品的比重下降。

这种下降恰恰是竞争力提高而非缺乏的结果。

在谈论国际贸易和竞争时,必须区分两种情况:

生产率低增长和生产率增长滞后于其他国家。

前者即使对不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也是很糟糕的,而后者尽管会伤害美国的自尊,却不会影响美国的生活水平。

在考虑了汇率和贸易条件之后,美国可支配gnp的下降也主要是因为单位工人真实gnp增长缓慢,这几乎完全是由国内生产率增长的下降造成的。

美国蓝领工人收入的下降与国际产品的竞争无关,要素价格均等化也不是造成工资差异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

对熟练工人需求的增加,主要是由每个行业内部需求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贸易导致美国产业构成变化造成的:

用机器替代工人,更高效地使用没有解雇的工人;高技术经济越来越不需要非熟练工人。

然后,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问:

第三世界的增长损害了第一世界的繁荣吗?

克鲁格曼认为,第三世界更高的生产率将反映为第三世界更高的工资,而不是降低第一世界的收入。

在一个国家内,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所以外国竞争者降价虽然会降低我的工资,但是只要我有收入,也就能在同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购买力。

总结出来就是,世界经济是一个系统,是一个充满了反馈关系的复杂的网络,而不是一个只有单向效应的简单的链条。

在这个全球经济系

统中,工资、价格、贸易和投资流都是结果,不是外生给定的。

那么美国所谓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克鲁格曼研究发现,在国际竞争中存在着强大的均衡力,即便某国的生产率增速乃至技术、产品质量都低于其他国家,也能在世界市场上出售一些产品〔根据比较优势原理,这将是生产率劣势最小的那些产品〕,在长时期中基本上保持贸易平衡,且国际贸易也能改善这些低生产率国家的状况,而非使之恶化。

事实上,即便美国的生产率增速和其他国家一致,也未必是好事,这取决于其他国家的增长是偏向美国出口的产品〔损害〕,还是偏向美国进口的产品〔有利〕。

当然,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化会影响国内的收入分配,这一点不容忽略,比方美国国内收入差距扩大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般而言,大部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气候和社会等方面的持续差异。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通过一个正反馈过程,产业似乎能创造自己的比较优势。

特定产业强大可以导致“外部经济”,从而进一步加强该产业的力量。

外部经济有两种形式:

技术性外部经济和金融外部经济。

前者指知识在厂商之间的扩散,后者则取决于市场规模——广阔的市场和灵活的劳动大军。

“外部经济”的存在使得国际分工模式不再如以前那么容易确定。

产业成长的初期和转型时期成为政策可以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

外部经济在美国产业的地区分工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很多地区产业的成功本身都有一种自我加强的效应。

这才触及到了真正的竞争力问题:

国际竞争将某个国家赶出了它可能或应该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的可能性。

但是,这个观点不能被滥用。

一国追求竞争优势不应该是无限制的,因为单方面追求竞争优势会使所有国家受损。

实现特定的聚集的外部经济所带来的优势,是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的。

之后克鲁格曼分析了新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宣称,许多国际贸易不是国家固有优势的结果,而是“收益递增”的结果,即在一个公司水平上,或者在一个国家产业水平上的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细看起来,不少贸易反映了被自我加强的优势锁定的历史和偶然事件。

要论证这个观点,首先需要模型化一个收益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是非常困难的。

模型化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引入一个重要的产业组织因素,来解释大公司之间的战略互动。

现在,这个理论模型已经得到建立,并且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部分,但是其政策含义依然存在许多争议。

有一些学者根据这个理论,提出了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即聪明的政府干预不仅能改变比较优势的模式,还能牺牲别的国家来提高本国的实际收入。

这种华而不实的说法已经非常流行,但是却很难进行设计和评估。

事实上,尽管所有的完全竞争市场都是相似的,可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各有各的不完全的方式。

并不存在一个适合于所有行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干预综测。

而提出干预的建议必须建立在行业的技术、历史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许多详细资料基础上,去分析公司会怎样随着假想的政策变化而改变它们的策略,这些改变又会如何影响收

益、工资、rd等。

最后,虽然我们常常谈到全球化,谈到这个世界已经变小,但是当你看看现代城市的经济时,你会发现一个本地化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工人只为当地城市提供服务。

虽然我们现在对制造品进出口的管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小,但是“可贸易品”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却越来越小了,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经济本质和技术变革决定的必然趋势。

我们越来越擅长生产工业产品了,因为这些行业所需的信息相对容易标准化,因而可以编程,赋予电脑一套指令来取代低效率的工人。

随着制造业生产率的迅速增加,就业岗位也随之迅速下降,经济逐渐走向“非工业化”。

之所以服务业的效率提高慢,是因为在那些活动中,加工信息是我们称之为“常识”的那些极端复杂、微妙的过程,很难编程。

总之,国际贸易不是竞争,而是互惠的交换。

贸易的目的是进口而不是出口;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从贸易中获得的利益,就是获得了进口它想得到的东西的能力。

出口本身不是目的,出口是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的负担。

【篇二:

国际贸易实务读书笔记】

国际贸易实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任务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

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他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

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

1.国际贸易术词

贸易术语〔tradeterms〕是用来表示买卖双方所承担的风险、费用和责任划分的专门用语。

2.合同条款

合同条款是交易双方当事人在交接货物、收付货款和解决争议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的具

体表达,也是交易双方履行合同的依据和调整双方经济关系的法律文件。

3.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定和履行

订立合同的过程,一般包括邀请发盘、询盘、还盘、和接受等环节。

其中发盘和接受是

合同成立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和必经的法律步骤。

4.贸易方式

三.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1.正确处理本课程的自学考试大纲和教材的关系;2.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要注意业务同法律的联系;

4.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国际贸易惯例;5.要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第一篇国际贸易术语

第一章贸易术语与国际贸易惯例

a)成为从事国际贸易的行为准则,明确彼此在货物交接方面所应承担的风险、责任和费用。

这就大大简化了交易手续,缩短了洽商时间,从而节约了费用开支;b)有利于交易双方进行比价和加强成本核算;c)有利于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二〕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

3.国际贸易惯例的性质

国际贸易惯例的是由国际组织其他权威机构通过对贸易习惯做法进行编纂和解释而形成的。

〔惯例本身不是法律,它对贸易双方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买卖双方有权在合同中作出与某项惯例不符的规定〕

国际惯例在以下情况下具体有约束力:

1)国家法律有明确规定的;2)买卖合同中有明确规定的。

4.关于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

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主要有以下三种:

1)《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warsaw-oxfordrules1932〕。

该规则是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的,它对cif合同的性质、特点,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作出一较为详细具体的规定。

2)《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revisedamericanforeigntradedefinitions1941〕

此定义是由美国商会等商业团体最早于1919年制定的,以后又于1941年作了修订,它包括有ex(pointoforigin),fas,fob,cf,cif,exdock等6种贸易术语。

3)《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rulesfortheinterpretationof

tradeterms,简称incoterms2000〕

该通则是由国际商会制定的,最早产生于1936年,后来经过多次修订,现行的《2000年通则》共包括13种贸易术语,即exw,fca,fas,fob,cfr,cif,cpt,cip,daf,des,deq,ddu和ddp。

按起始字母的不同,分为e,f,c,d四个组。

在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中,通则是包括术语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贸易惯例虽然不同于法律,但它对于指导业务实践,标准贸易行为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表达在:

一方面,如果双方都同意采用某种惯例来约束该项交易,并在合同中作出明确规定时,那么这项约定的惯例就具有了强制性;另一方面,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既未排除,也未注明该合同适用某项惯例,在合同执行中发生争议时,受理该争议案的司法或仲裁机构也往往会引用某一国际贸易惯例进行判决或裁决。

所以,国际贸易惯例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对国际贸易实践的指导作用去不容无视。

e组exwexworks启运f组fcafreecarrier

主要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