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51155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课后作业.docx

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提能力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1954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毛泽东提出对原子能、核武器感兴趣,并希望苏联在这方面给予帮助,而赫鲁晓夫劝说毛泽东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并表示给予中国核保护。

这则材料说明(  )

A.中苏存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B.中国核工业没有得到苏联的帮助

C.苏联将要对中国进行经济帮助

D.苏联防止核技术扩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当时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A不符合史实;B是现象;C与材料无关;苏联的做法是为了防止核技术扩散,达到与美国垄断核技术的目的,故选D。

2.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布拉马·切拉尼教授曾说:

“毛泽东的‘两弹一星’使得邓小平的经济发展成为可能,也使中国赢得了大国地位。

”这表明(  )

A.“两弹一星”的影响是深远的、重大的

B.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科技的竞争

C.“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改变了中国的外交原则

D.“两弹一星”使中国走在世界科技的前列

答案:

A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两弹一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故A项正确。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B项错误;中国的外交原则始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

3.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数百年的发展历史。

这说明中国科技(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答案:

B

4.从地面迈向天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来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中国迈出此征程的第一步的标志应当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

C

解析:

人造卫星属于航天方面的成果,A、B明显与题意不相符。

D项时间较晚。

故C正确。

5.在‘文革’期间,对科技成果的重视丝毫不亚于‘文革’前,由于这些成果都被纳入领域思想和‘文革’的胜利果实,所以,重视程度甚至还超过了‘文革’以前。

”“文革”期间取得的成果包括(  )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难点主要在于熟练识记各项科技成就出现的时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发生在1964年,②发生在1965年,③发生在1967年,④发生在1970年,属于“文革”时期的是③④。

答案为C。

6.“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对宇宙的激情再次燃起”,法新社记者理查德·英厄姆在报道中用了这样的标题。

你认为这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

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答案:

B

解析:

由关键信息“中国人进入太空”等可判断出材料是对“神舟”号载人飞船的评价。

题中所给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正确。

7.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实验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和助手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

C.②④①③D.②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时间的掌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3年水稻杂交技术成功。

由此可知答案为D项。

8.“它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在我国基础研究,尤其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史上有巨大的意义与影响”。

“它”指的是(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的研究

C.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认识生命”“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等可以判断,“它”指的是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9.目前,我国研制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在90%以上,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

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实验卫星系列。

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背景之一是(  )

A.废除了人民公社旧体制

B.深圳成为最早的经济特区

C.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文革”造成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倒退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切入点是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A、B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成就,C发生在1971年。

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1970年,此时正值“文革”,选D。

10.“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这份颁奖词赞誉的科学家是(  )

A.钱学森B.华罗庚

C.李四光D.袁隆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比较能力。

由“只专注于田畴”“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可知此人是袁隆平。

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研制“两弹一星”、战略核潜艇、银河系列计算机、长征系列火箭并打入国际航天市场等。

这些自主创新的巨大成就出现的重大意义有(  )

①带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证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完善 ③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 ④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④

C.②③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重大科技的意义。

题中的有些表述是教材上没有的,需要我们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主判断。

从“打入国际航天市场”,说明这些成就的取得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①正确;这些巨大成功本身和“打入国际航天市场”可以“证明中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强国”,③正确;高尖端科技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④正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证明中国科技创新体制完善,所以②也是正确的。

12.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飞速发展:

“蛟龙”下海,“神十”飞天,“天河二号”计算机超级神速。

这些科技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A.优秀科学家的努力

B.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科技体制的创新与完善

C.全国人民的支持

D.对外国先进科技成果的借鉴

答案:

B

解析:

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但高科技成就的取得一定是以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以科技体制的创新为先导的。

所以选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

“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

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

”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三: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从此奔月。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作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说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

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简析“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原因。

答案:

(1)含义:

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影响: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

国家实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的核事业创建于1955年初,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核事业和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篇章。

材料二:

1964年10月16日22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晚间新闻节目中,连续几次播送了《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和《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热烈祝贺首次核试验的巨大胜利》的贺电,《人民日报》为此刊发了号外。

《政府声明》强调指出:

“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如果这个主张能够实现,中国本来用不着发展核武器。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

”“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保军转民”战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核电,中国核事业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核电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两弹一星”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有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内经济困难,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搞不搞核武器并不重要,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在核能开发和利用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4)从人类第一颗原子弹在广岛爆炸,到今天核能的和平利用,以及人类仍然面临核战争的威胁。

你怎样看待核能是一柄“双刃剑”?

答案:

(1)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打破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

(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内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毅然研制核武器,开发利用核能,这在当时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新中国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美国对中国进行包围封锁,对新中国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其次,中国人拥有了原子弹,可以打破美、苏的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提高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3)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增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中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作出了重大努力,先后建设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为人民提供清洁能源。

(4)科技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和平利用核能为人类造福,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应遵守核不扩散条约,否则,核能会给人类和平与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