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838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docx

精准解析四川省宜宾市四中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1.下列关于细胞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靶细胞的裂解、细胞的凋亡都与溶酶体活动密切相关

B.秋水仙素诱导获得四倍体西瓜与抑制了中心体功能有关

C.神经递质由滑面内质网形成的突触小泡通过细胞膜释放

D.在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中起关键作用的物质是磷脂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外来病菌或病毒;中心体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分裂中发出星射线;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取决于载体蛋白。

【详解】A、靶细胞的裂解、细胞的凋亡都涉及到溶酶体中水解酶对细胞结构的水解,A正确;

B、秋水仙素诱导获得四倍体西瓜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形成,中心体存在于低等植物和动物中,B错误;

C、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形成,C错误;

D、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直接原因是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生长素和脱落酸都能够促进果实的脱落

C.乙烯能抑制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

D.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幼根生长的机理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功能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主要是根尖

细胞分裂的部位

促进细胞分裂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促进果实成熟

【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能够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脱落酸能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B正确;

C、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细胞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对细胞伸长的促进作用,C正确;

D、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两者作用机理不同,D错误。

故选D。

3.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上蛋白质均具有物质运输的功能

B.神经递质

释放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但不需要载体蛋白

C.人体线粒体膜上存在运输氧气的载体

D.某些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可通过核孔自由进出细胞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质运输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分子和离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和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另一类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膜泡运输,包括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详解】A、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包括载体、受体、酶等几类,并不是所有的都具有运输功能,A错误;

B、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以胞吐的形式进行,需要能量,但是不需要载体蛋白,B正确;

C、氧气通过线粒体膜的方式为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C错误;

D、核孔是有识别作用的通道,虽然某些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出,但也不能自由进出,且一般为单向运输,如:

蛋白质只由外向内,RNA只由内向外,D错误。

故选B。

4.下列有关DNA及基因的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B.染色体上的DNA通过半保留复制使子代保留了亲代一半的遗传信息

C.转录和翻译过程均可发生在细胞质中,翻译过程中需要多种RNA参与

D.细胞中

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复制过程是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

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详解】A、对于细胞生物而言,无论细胞核还是细胞质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

B、通过DNA的半保留复制,子代保留了亲代全部的遗传信息,B错误;

C、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在细胞质(如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发生;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翻译过程需要mRNA做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此外还需rRNA参与(构成核糖体),C正确;

D、细胞中的RNA可通过转录而来,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细胞核外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发生,D错误。

故选C。

5.1859年,一位英国人带着24只野兔到澳大利亚定居,一个世纪后,漫山遍野的野兔达到了6亿只以上,它们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

后来人们引入了粘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

根据生态学知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野兔种群数量的增长在最初阶段近似“J型”增长

B.带入野兔和引入粘液瘤病毒导致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C.野兔泛滥时,牧草与野兔所在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20%

D.引入粘液瘤病毒控制野兔数量调整了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野兔引入之初,由于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足,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引入粘液瘤病毒控制野兔的数量属于生物防治,该病毒的引入调整了种间关系,有利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野兔引入之初,由于食物和空间资源充足,不存在天敌,所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J型,A正确;

B、带入野兔和引入粘液瘤病毒导致该地区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增加,B正确;

C、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般不能发生改变,C错误;

D、病毒无细胞结构营寄生生活,所以病毒与野兔之间是寄生关系,因此引入粘液瘤病毒控制了野兔数量,调整了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稳定,D正确。

故选C。

6.癌细胞产生的C物质能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攻击癌细胞同时癌细胞能大量合成P物质,与T淋巴细胞结合后抑制其活性和增殖,以此逃避T淋巴细胞的攻击。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并在骨髓中成熟

B.C物质激活的T细胞能直接攻击癌细胞导致共裂解

C.激活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直接使癌细胞形成细胞集团

D.阻断P物质与T细胞的结合可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力

【答案】D

【解析】

【分析】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的能力。

人体有三道防线,保护自身免受外来病原体的侵袭。

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如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是体内的非特异性保护作用,如吞噬细胞、溶菌酶等;第三道防线是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详解】A、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并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

B、C物质激活的T细胞不能直接攻击癌细胞导致共裂解,只有效应T细胞才能与癌细胞结合并裂解,B错误;

C、激活的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不能直接使癌细胞形成细胞集团,C错误;

D、阻断P物质与T细胞的结合,癌细胞便不能逃避T淋巴细胞的攻击,可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力,D正确。

故选D。

7.F1F0型ATP合成酶是生物膜上能化合成ATP的酶,由固定在生物膜上的F0和悬浮状态的F1构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TP分子的结构可以简写成_____________,同无机催化剂相比,F1F0型ATP合成酶具有_________的特性(答出两点即可)。

(2)线粒体中,F0由线粒体基因编码并在线粒体中合成,F1由细胞核基因编码并在____________上合成后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的____________上与F0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叶绿体中的F1F0型ATP合成酶分布在____________,参与该酶合成的RNA,种类最多的是__________。

(4)当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则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合成的ATP量____________(填“=”或“<”或“>”)线粒体合成的ATP量。

【答案】

(1).A—P~P~P

(2).专一性、高效性(3).核糖体(4).内膜(5).类囊体膜(6).tRNA(7).>

【解析】

【分析】

ATP在ATP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ADP和Pi,为其它反应提供能量;ADP和Pi在ATP合成酶的作用下脱水形成ATP,其它形式的能量贮存在ATP中。

ATP的合成本身是个吸能反应。

【详解】

(1)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

A—P~P~P。

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

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特异性)的特点。

(2)F1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在核糖体中进行。

线粒体内膜参与呼吸作用,合成ATP,因此F1与F0在线粒体内膜上组装成有功能的酶。

(3)叶绿体中合成ATP

场所为类囊体膜,由光反应产生。

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参与蛋白质合成的RNA种类最多的是tRNA,负责搬运氨基酸。

(4)当植物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在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合成的ATP量大于线粒体合成的ATP量,因为除了叶肉细胞其它的植物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ATP的合成以及酶的合成,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8.农作物受到干旱胁迫时其产量会减少。

多效唑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延缓植物生长,抑制茎秆伸长,增加植物抗旱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等效果。

某科研工作者探究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干旱条件下某种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E组

F组

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处理(mg·L-1)

0

50

100

150

200

250

测定指标

平均叶面积(cm2)

1.17

0.86

0.81

0.78

0.73

0.60

叶绿素含量(mg·g-1)

1.78

2.17

2.33

2.34

2.45

2.95

 

(1)该农作物受到干旱胁迫时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会____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实验中测定其叶绿素的含量时,可采用___________试剂提取。

(2)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多效唑对干旱条件下该农作物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干旱条件下,A~F组随多效唑的浓度升高该农作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效唑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应用上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推测,用一定浓度的多效唑处理该农作物能增加抗旱能力、提高其产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使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外,农业生产上还有多种多样的措施应对干旱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请你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和所学知识提出两条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降低

(2).无水乙醇(或丙酮)(3).不能(4).平均叶面积逐渐减小、叶绿素含量逐渐增加,均不能体现多效唑作用的两重性(5).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6).使叶片面积减小,可减少蒸腾作用水分的散失;增加叶绿素含量,可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