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836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docx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教学论知识点总结doc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教材部分)(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罐露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來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

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插,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屮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屮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

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

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岀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

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

是指语文教学及英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屮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

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屮识字。

10.五经:

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

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是儒家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著作的合称。

长期成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考试用书。

12.“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

“四书”“五经”作为我国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一直被沿用到清末。

他们在思想内容方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但它们对整个汉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教育、哲学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3.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南朝(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还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桁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有利于学生阅读和仿作习文。

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是《古文观止》。

14.语文学科的定名:

叶圣陶先生改革“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课本之时。

简言之,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

这一改革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现代语和现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一项根本性改革。

15.“红领巾”教学法: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工作的苏联教育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

教材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结构。

16.凯洛夫“五个环节”教学法:

A题解,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等。

B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

C分析课文,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重点难点分析等。

D总结主题思想E研究写作特点。

17.赫尔巴特学派的五阶段教学:

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

18.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

(20IU:

纪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阅读教学吸收了凯洛夫的五坏节教学法逐步形成一种模式。

19.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创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本原则是:

在熟练常握各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过程和最佳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各科教学都有一般规律,但没有固定的模式。

20.思想教育(语言德育):

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思想教育。

广义的“思想教育”包插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个性教育等。

21.审美教育(语言美育):

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

就是从语文教材屮挖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

22.语文课程资源:

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

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简答(5—7道题;共30分)

教师的威信:

1)崇髙的思想品德

2)渊源的科学知识

3)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

4)灵活的教育教学实践

5)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

教师基本功过硬:

备课;说课;听课;评课;编制试题;使用多媒体;科研能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

A.“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属于课程论研究的范畴。

(“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学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内容,弄清应使用那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

B.“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属于教学论研究的范畴。

(“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培养人的方法和途径,着重研究教学方法和创立教学模式。

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3)认知教学理论;

4)非指导性教学。

课程与教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A.国外:

a课程与教学Z间彼此独立;b课程与教学Z间相互交叉;

c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d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B.国内:

a教学论包含课程论;b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c相互独立论;d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A.研究对象: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包括a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b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c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问题等)

B.基本任务:

a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b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c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在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1)孕育与教育学吋期(1902—1918)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吋期(1978—1989)

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

“语文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

教育学__学科教育学__语文教育学。

“语文课程与教育学”学科名称产生的逻辑是:

教育学__课程与教学论__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20世纪以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趋势:

1)既要研究教又要研究学

2)既要研究具体操作问题又要研究基本理论问题

3)既要研究教学又要研究课程

4)既要研究现实又要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经验:

1、识字教学:

a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b韵文化,便于朗读和记诵

c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d联系tl常生活

e激发儿童的兴趣

2、阅读教学

a熟读,精读,博览

b评点法

3、写作教学

a注重基本功训练

b多读多写多改

c作文从模仿入手

d先放后收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问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2)教学内容问题

3)教学方法问题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文学教育

4)忽视知识教育

近现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件大事:

1)语文单独设科

2)“国文”名称出现

3)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

“红领巾”教学法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A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

B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红领巾”教学法的积极消极意义:

积极:

A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学常规,大而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B“红领巾”教学法在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文学作品教学方而取得的成果,激起了人们向苏联学习、实行语言文学分科教学的热情。

消极:

A苏联当时施行的是语言、文学分科教学,这种文学教学法对文学作品比较适用,但对其他作品并不一定。

这种倾向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产生过一定的纠偏作用,但助长了“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倾向。

B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本方法是靠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感染性,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动起来,而不能仅仅看学生的表面活动多少。

当时有些教师大量采用提问、谈话、讨论等方法组织学生活动,把“讲课”变成了“问课”。

有些领导听语文教师的课,靠记录教师提问多少次和学生举手发言多少次,来评判教学水平,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工具说”的理论确立:

A基本结论是,语文是工具,语文课是工具课。

B纵观20世纪语文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就是“工具说”形成和发展的世纪,叶圣陶开其先,吕叔湘继其后,张志公集大成。

20世纪末我国特级教师语文观点:

A于漪老师的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B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C宁鸿彬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服务。

D魏书生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语文课程的目标重建主要表现:

1)确立新的知识观

2)确立新的学生观

3)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建后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特点:

1)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

2)明确性和模糊性

3)连续性和阶段性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推进作用

3)控制作用

4)评价作用

5)管理作用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性质、地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殊属性;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知识的内容:

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文言知识;其他知识。

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物质体现形式,它以具体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是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订的。

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

语文教材的功能:

1)德智启迪

2)语文历练

3)语文积累

4)知识扩展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

1)范文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