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772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虽有嘉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重点】1、2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学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熟读课文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我们先分享一个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

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

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有一个成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你知道吗?

(玉不琢不成器)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吗?

(出自“五经”中的《礼记》《学记》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小短文:

《虽有嘉肴》(板书)

二、文学常识

1、(预习检测)

课文节选自_________(礼记解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________________的论著。

《礼记》______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_____编撰。

2.《礼记》简介(多媒体展示):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师问:

现在,如果让你介绍一下《礼记》,你会选择哪些信息?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纠正字词:

嘉(jiā)肴(yáo)自强(qiǎng)兑(yuè)命学(xiào)学半

2.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并及时巩固。

5.教师组织学生质疑,答疑。

四、当堂检测(解释加粗字,并翻译全句,每生一句)

1、虽有嘉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故曰:

教学相长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7、其此之谓也

五、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一

仔细想一想,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主探究二

1、本文在论述时先以“--------------------”作比,继而引出“--------------------”,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这个结论。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师引导朗读开头语句,探究得出:

本文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教师举例分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教师引导学生举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学生齐读以上名句并积累自己不会的语句。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教师引导朗读结尾,探究其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4.你能说一说本文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的吗?

明确:

先从“嘉肴”、“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在从教与学的关系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从《兌命》“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教师边引导总结论证思路边板书:

学——不足——自反

嘉肴—至道———教学相长

教——知困——自强

总结这样论证的好处是:

全文文气贯通,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六、熟读成诵(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七、拓展延伸

1.结合我们班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教师举例(多媒体展示):

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请同时代的许多名士同床共读,油灯的烟把蚊帐顶熏得漆黑。

法国有两位著名的科学家,一位是普鲁斯特,另一位是贝索勒,为了探索化学上的“定比定律”,他们激烈地争论了9年,最后,普鲁斯特获得了成功,但他把一半功劳归功于贝索勒,他说,由于贝索勒对他的观点提出的种种质疑,才激发了他的智慧,迫使他更加深入研究“定比定律”。

总结:

古今中外许多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

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一个人要依靠个人的寒窗苦读了解的知识和信息,是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的。

一个人的学习虽然有所收获,但难免也有一知半解的时候,同学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就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阅读《礼记》中你感兴趣的篇章或者积累其中的名句。

师:

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就是因为其不朽的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去学习,去体会,去践行呀。

 

学情分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另外,七年级的学生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

所以,本节课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

"朗读"法贯穿读、说、析、品、评,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中体会文章的内容、神韵、风格。

小组讨论法: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

”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课前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圈点勾画、多摘抄积累、熟读成诵等读书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效果分析

本堂课采用小组加分制,学生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尤其中下层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也明显提升,因此基础知识得以巩固,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朗读背诵时学生拥有了自信,解决疑难时学生展开了思考,最终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合作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教材分析

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用情感唤起情感,用感悟引起感悟,用智慧启迪智慧,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

所以,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作为启发者和鼓励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主动参与学习,摄取知识,培养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按照诵读感知——分步品读——积累迁移的步骤进行。

 

评测练习

班级姓名得分

一、基础巩固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8分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

3、虽有至道()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5、教然后知困()6、然后能自反也()

7、然后能自强也()8、学学半()

9、教学相长也()

(二)翻译下列句子。

15分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故曰:

教学相长也。

5、《兑命》曰:

“学学半。

(三)填空。

34分

1、《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学记》是《》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系统性的论文。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因材施教”“”等。

二、能力提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6分

(1)不知其旨也()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兑命》()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4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

3分

4、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4分

三、拓展迁移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

“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注:

君:

名词作动词,统治。

念:

想着。

典:

主。

1、解释带点的词意思:

10分

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教学为先()

其()此之谓乎()

2、翻译:

6分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2)念终始典于学。

答案:

一、

(一)1、即使2、甘美3、最好的道理4、所以5、不通,理解不了6、反省7、自我勉励8、教人9、增长(或促进)

(二)1、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勉励自己。

4、所以说:

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