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津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765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迷津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迷津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迷津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迷津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迷津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迷津实验报告.docx

《迷津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迷津实验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迷津实验报告.docx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报告

迷津实验

1.引言

迷津实验是一个人在只靠自己的动觉触觉获得信息的情况下,学会在空间中定向。

它是让被试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学习走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并在此过程中避免盲路的实验。

该实验将学习绩效用达到一定标准之前每次走迷宫所需

时间和错误次数来量化,进而研究自变量即学习次数与因变量即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了解被试在

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

触棒迷宫,是一种最简便最常用的方式,最早是由泊金斯在手指迷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它的特征,就是只有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途径以及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尝试和练习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错误到达终点。

迷宫的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

1.一般的方位辨认;2.掌握迷宫的首段、尾段和中间的

一、二部分;3.扩大可掌握的部分,直至全部掌握空间图形;4.形成机体对空间图形的自动化操作。

练习是迷宫学习的主要手段,并不是同一动作的机械重复,在此过程中,被试需要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诸多方面,因而迷宫学习与被试的智商有关,通过迷津实验可以研究学习次数与学习绩效的关系。

练习曲线是技能形成和知识习得过程中最表象的现象。

本实验以学习遍数为自变量,以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为因变量,让被试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用小棒从迷宫起点沿凹槽移动到达终点,其间小棒每次进入盲巷碰触金属片机器鸣响算一次错,学会的操作定义为连续三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

需注意的是:

由于该实验是触觉迷津实验,被试只能依靠触觉,所以要尽可能地剥夺视觉和听觉等其他感觉因素,比如:

测试前不能让被试看到迷宫的结构,主试不能给予暗示和指导,被试要运用动觉、思维、记忆等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独立完成。

还要尽量降低系统误

差,比如,若被试感到疲劳,可稍事休息再进行实验,以控制疲劳。

关键词:

自变量因变量迷津动作技能学习绩效

2.研究方法

2.1被试:

巢湖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本科生,男性

2.2实验器材:

(1)jgw-b1型实验台迷津实验单元

(2)记时

计数器单元(3)纸和笔

2.3步骤2.3.1准备工作将迷津单元插入

实验台中部操作

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记孔放在左侧将迷津

沿凹槽推进,使标记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线插

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

系统电

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

2.3.2主试念

指导语:

这是一个迷津实验,当我发出开始

口令后,

即宣布开始。

你要在排除视觉条件下,尽快学会走迷宫,

中间不要停顿,要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其间若

触棒进入盲巷并到达盲巷终点,仪器会发出蜂鸣声,并

计错一次,到达终点,计时会停止。

当你三次将错误次

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即宣告实验结

束。

”2.3.3实验开

始,被试手握触棒(使用优势手),手臂悬空,由主试

置,按指导语提示,开始测试

带入放在起点位

(仪器自

动开始计时)。

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仪器每发出

一声蜂鸣,就算出错一次,计数器自动记录出错次数。

当被试的小棒达到迷津终点,仪器停止计时。

2.3.4.主

试记录本次走迷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填入表中。

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

遍的学

习。

6.被试可以立即开始下一次,也可以稍事休息,依

据被试的个人情况而定。

7.反复实验,直至被试连续三

次将错误次数稳定在2次及以内,实验宣告结束。

3.实验结果

被试练习结果如下图所示:

250

200

150

100

50

12345678910111213

14

图示二:

练习次数(横轴)和错误次数(纵轴曲线

30

25

20

15

10

5

12345678910111213

14四.实验讨论

(1)关于本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走迷宫研究排除视觉条件下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及趋势,因此将学习强度作为自变量,用练习次数量化,将学习绩效作为因变量,用每次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量化。

在实验过程中分别记录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变化,结合曲线图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将抽象的学习过程具体化,得出结论。

(2)关于动作技能形成的进程和趋势:

由于完全排除了视觉和听觉因素,被试只能依靠触觉,同时运用空间定向能力、思维、记忆等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

不难预测,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被试走完一次迷宫所用时间和出错次数总体上都是逐渐减小的,事实也正是如此,验证了所谓的熟能生巧”。

有一些细微却重要的发现:

1.实验初始阶段被试走完一次迷宫所用时间和错误次数显著高于其他阶段。

这里的初始”未必是指第一次,而是指实验的前期。

被试第一次用时和错误次数就都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这可能是智商关系,也可能纯属偶然。

但总体来说,曲线呈下降趋势。

2.实验中期,曲线都有较明显的起伏。

猜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被试对迷宫的路线已有了一个大概

的印象,或已摸索出了一些窍门,正通过尝试回忆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这个阶段,错误次数和用时的增加未必是无意识的,很可能是被试有意识地反复尝试以加深记忆并形成表象。

3.高原现象。

当一次用时和错误次数降低到一定阶段时,曲线呈现平坦趋势。

这时,被试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记忆,在没有新的发现之前,学习水平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4.比较两个曲线图,我们发现,所需时间和出错次数并无必然联系。

被试因为谨慎,而用时较长,错误率可能会降低;但过于谨慎,犹豫不决以致心慌意乱,此时不但用时长,而且错误多。

总之,该实验的两个曲线图总体上都是呈现s形的,符合一般规律。

(3)迷宫学习方法的一般化:

迷宫学习的本质就是在错误中尝试记忆,是一个从完全不知到知而不全再到完全清楚的过程,反复练习是这一过程的主线。

不妨将迷宫学习推广到一般的学习中,我们发现,针对同一学习目的,学习绩效由多重因素决定。

首先,智商,但这不是决定因素,因为大多数人的智商是不分上下的,大家起点基本一致;其次,方法,是决定绩效的关键,而方法的本质是规律,明确了规律,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瞎子摸象,全凭运气;第三,练习,练习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摸索和巩固,应当把每一次练习当作新的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但凡出类拔萃的人未必智商高人一等,却必然是学习绩效高的人。

5.结论

本试验证明,在排除视觉条件下,练习曲线总体上均呈s形,

说明随着练习次数增加,学习绩效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6.参考文献

(1)。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师大出版社

(2)。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3)。

《心理实验指导手册》杨治良、王新法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建09应心二班篇二:

迷津学习实验报告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之迷津学习实验报告

作者:

谭小龙学号:

08015079班级:

应用心理

(2)班

摘要迷津是一条从起点到终点的正确

途径与从此分出的若干盲路。

被试的任务是寻找与巩固掌握这条正确路径。

迷津的学习量度是用达到一定标准所需的尝试次数、时间或错误数为指标的。

一般来说,实验常常以二次完全无错作为完成学习的标准。

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要排除视觉的协助,主试也不能给予指导,当被试感到疲劳时可以在某次实验结束后休息几分钟,以控制疲劳带来的误差。

关键词迷津动作技能

1.前言

目的:

学习使用触棒迷津,探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

2.研究方法被试:

同学甲

器材(i)jgw-b型新年里实验台迷津实验

单元记时计数器单元(3)打印单元

23

步骤

24

1准备工作将迷津单元插入实验台中部操作箱下方凹槽。

插入时迷津定位标志孔放在左侧。

将迷津沿凹槽推进,使标志孔全部进入槽内。

将触棒导线插头插入操作箱左侧下方探笔”插孔内。

接通系统电源,按下记时计数器单元的记时技术键。

主试

2.3.2正式实验事先不让被试看见迷津试坐在被试侧,优势手臂伸入套袖式测试口将触棒交给被试,令其握好,并将棒引至槽内起始点。

主试宣布指导语:

当我发出开始口令后,请你操纵触棒沿槽前进,触棒进入盲巷,将发出一个声音,并计一个错误。

你要改变路线探索前进,直至终点,计为学习一遍。

请你一遍一遍地学习,至连续3遍没有错误地到达结束点为止。

注意:

(1)触棒不准离开迷津槽跳跃前进;

(2)悬肘操作,被试手及手臂不能触及迷津;”主试除非发现跨越一个象限的迂回,否则不予以提示。

主试发出开始”每遍结束后,按下打印”键,打印输出此次数据。

打印完毕后,主试按计时计数器的复位”键,复零后开始下一遍的学习。

3.研究结果

同学甲的实验结果

同学甲的练习结果如下表所示:

图二:

被试练习错误曲线

本实验以被试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走入盲巷的次数作为因变量的指标,用来量化学习的结果,使结果更具体化,方便进行比较或运算、检验通过实验我们得知,学习的效果随学习的次数增强,学习的错误次数相对减少。

篇三: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1

触棒迷津实验报告

摘要:

学习者利用jgw—bl型心理实验台,通过对触棒迷津的学习,学习者在动作学习过程中了解心理实验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且通过对整个实验的详细记录和对实验数据的客观分析得出有无经验被试对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

有经验被试的实验整体情况要优于无经验被试者,但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有无经验被试的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差距逐渐减小,且呈现出稳定平衡的状态。

所以练习有助于动作的学习,练习次数越多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二者为正比关系。

关键词:

触棒迷津、有无经验被试、学习次数、学习时间、错误次数

一、前言

在触棒迷津实验中,通过学习使用触棒迷津,让学习者在动作学习的过程了解心理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地方法,掌握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无关变量。

想要证实被试者有无经验是否对实验结果即学习时间和错误次数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且影响趋势是什么?

也想通过本实验得出练习对动作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

以下是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详细地记录得出的客观数据,并且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实验分析。

二、方法

1)被试:

分为14名有经验被试和6名无经验被试。

2)仪器、材料:

jgw—b1型心理实验台、触棒迷津、小棒、遮掩罩、秒表

3)实验程序:

1三人一组,被试者带上遮眼罩,用小棒走迷津(实验前被试者勿看迷津,也勿用手触摸迷津);主试把小棒放在迷津的入口处,然后让被试用优势手拿住小棒,手臂悬空。

被试手执小棒静候,等主试说:

开始”时才用小棒走动。

2每次开始前约2秒主试先说:

预备”口令,在发出开始”口令的同时,开始秒表。

当被试的小棒进入迷津的终点,主试立刻说’到了”,同时停秒表,记下走一遍所用的时间(秒)。

作下一次的准备。

3被试在走迷津的过程中,凡进入盲巷一次就算错误一次,主试记下错误次数。

4被试在学习中途如感到疲劳,可以在某次走到终点后休息几分钟。

5学习遍数因被试者而异,均以连续两次不出错为学会标准。

⑥对被试的指示语必须说明:

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尽快地学会用小棒走迷津,中间不要停顿,要求积极运用动觉、记忆和思维,争取早些学会。

二、结果

表一触棒迷津实验统计表

上表是对14名有经验被试和6民无经验被试的实验数据平均数的统计。

每名被试者共做了十次实验。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经验被试的平均错误次数以及平均学习时间均少于无经验被试者;而所有被试者的平均错误次数和平均学习时间都随着次数的增加而呈现降低或减少的趋势。

四、讨论

图1

2

注:

上述两个图中,系列1代表无经验被试者的实验记录,系列2代表有经验被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