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626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docx

幼儿园课程发展史讲稿

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历史研究

一、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史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的幼儿园课程(1903-1918)

(二)旧中国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1919-1948)

(三)新中国学前课程变革与发展(1949-1965)

(四)中国学前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976年至今)

二、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历史

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的幼儿园课程(1903-1918)

(一)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要求,为学前课程的真正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清政府因维持其统治所需,实施新政,促使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的产生以及相应学前课程的设置。

(二)思想基础

(1)受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提出,冲破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只重四书五经的课程设置格局,有助于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2)康有为儿童公育思想及我国学前课程思想的萌芽

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均作出较具体的规定,其学前课程思想涉及儿童的全面发展以及自然社会环境,有重要借鉴价值。

(3)康有为、梁启超重视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并提出了学前教育体制的理论雏形

(4)外国传教士所输入的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及教会幼稚园课程潜在地影响着学前课程的产生和设置。

(三)课程设置

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汉阅马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稚园,1904年癸卯学制把学前教育机构确定为蒙养院,学前教育开始由家庭走向社会。

在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机构里,开始设置了正式的学前课程,其科目有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项。

这一设置一直实行到1911年。

中华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9月公布学校系统令,将学前教育机构由蒙养院改为蒙养园。

1916年在政府颁布的国民学校令中,学前课程仍规定为游戏、谈话、手技和唱歌。

日本化的倾向仍然非常明显。

总之,从1903-1918年这一时期,中国的学前课程刚刚开始产生于发展,因无已有经验可借鉴,所以在学前课程的宗旨、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方面学习与模仿了日本的幼稚园课程模式,学前课程缺乏自己本土化、民族化的特点,尤其是一些幼稚园照抄照搬国外的学前课程的现象严重。

然而,一分为二地看,当时的学前课程引进外国的一些先进学前教育思想,试图照顾到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试图照顾到儿童的年龄特征,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种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与促进了我国学前课程的发展。

旧中国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1919-1948)

(一)20世纪20、30年代学前课程变革的原因

(1)观念的先导与舆论的准备:

五四时期教育革新浪潮下对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批判

20世纪20、30年代学前课程的变革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创造的多元开放的文化背景下,在对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批判的舆论宣传下所进行的一种选择。

随着五四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鲁迅、蔡元培等批判揭露了传统封建专制的儿童观、儿童教育,提倡自由教育,主张尊重儿童等。

(2)学前课程变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选择

五四期间,随着新教育运动走向高潮,西方形形色色的学前教育理论、教育学说被广泛介绍进来,从而出现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宣传、介绍西方学前教育理论、教育学说的热潮。

民主观念的广泛传播使得以教育民主化为主题的杜威的演讲在中国受到热烈的欢迎。

众多国内知名教育界人士为杜威弟子,极大地促进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对学前课程变革的影响。

杜威教育思想的反传统精神使其成为学前课程变革的指导思想。

(3)学前课程外国化、宗教化、非科学化弊端严重

陶行知先生猛烈地抨击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幼稚园所害的三大病:

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20世纪20、30年代,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在批评教会宗教化课程、日本小学化课程的同时,一方面反对照抄照搬外国幼稚园课程的“熟料”,一方面经过改造、思考,吸取西方幼稚园课程的有益经验,开始了探索学前课程中国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4)1922年我国学制的改革支撑和促成了学前课程的变革

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其中将蒙养园改为幼稚园,并且将其正式纳入学制系统。

受学制改革的影响,一些幼稚园开始尝试对幼稚园的课程和教学进行全面改进,其中以陈鹤琴主持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和以陶行知、张宗麟为首的南京燕子矶幼稚园的课程试验最具代表性,影响最为深远。

(二)旧中国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的实践研究

鼓楼幼稚园的课程试验整体上是以课程组织试验为主纲,学科试验结合在课程组织试验之中进行的。

整个课程组织试验大体上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该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在其他幼稚园推广,使中心制课程成为当时幼稚园主要的课程,同时为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提供了范本。

南京燕子矶幼稚园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其课程编订试验的主要目标是探索怎样创办“中国的、平民的、省钱的”乡村幼稚园。

具体涉及到怎样编制幼稚园的生活进程,怎样选择幼稚园的生活材料等课程方面的课题。

(三)旧中国幼儿园课程本土化、科学化的探索的理论研究

以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为代表的一批学前教育家们通过实践研究创立了一整套符合当时国情、乡情的中国第一代本土化的学前课程理论。

(1)幼稚园课程的实质是儿童的经验、活动或儿童的生活

张雪门明确指出了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

张宗麟也提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的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

(2)幼稚园的课程目的是为了儿童身心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全国民服务

陈鹤琴从教育的三大要素即儿童、教材、教师出发,提出了“儿童是主体”的思想,希望幼稚园的课程能通过选择最适宜的教材,使用最适宜的方法,以达到幼稚园课程的目的,即教育儿童“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3)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的幼稚园课程内容

陈鹤琴的活动课程、陶行知、张宗麟的生活课程以及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的共同点是其内容都源于儿童的生活环境,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大部分,涵盖了健康、社会、艺术、科学等方面的活动,从而形成了各自较为完整的幼稚园课程内容体系。

(4)幼稚园课程特点

幼稚园课程各科的界限应以混合为主,课程是一种具体的整体的活动。

幼稚园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

幼稚园课程应特别注意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育,注重满足儿童个体的需要。

(5)编定幼稚园教材的标准

陈鹤琴认为:

第一,儿童能够学的东西,就有可能作为幼稚园的教材,但“能学”的标准还不够,还要有所限制。

第二,凡教材需以儿童的经验为依据。

第三,凡能使儿童适应社会的,就可取为教材。

(6)幼稚园课程评价

20年代初,陈鹤琴在主持鼓楼幼稚园课程试验开始时就指出:

缺乏具体的课程评价目标是当时中国幼稚园的四大弊病之一。

鼓楼幼稚园最初把考察幼稚生的成绩——主要是幼稚生应有的习惯技能作为试验的主要内容。

1925年陈鹤琴与张宗麟一道编制了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包括卫生习惯、做人的习惯(个人的、社会的)、生活的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日用的常识等185项指标,要求幼稚园结合儿童心理和认识上的特点,运用形象、生动、直观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检查和督察,从而揭开科我国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历史。

(四)本时期学前课程变革的重要成果

1932年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体现了当时以陈鹤琴为首的教育家们先进的、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更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在课程试验实践中的成果与结晶。

这是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其中课程标准规定了幼稚教育的总目标是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

课程的范围包括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和餐点七项。

此外还规定了十七条教育方法要点。

新中国学前课程变革与发展(1949-1965)

(一)新中国学前课程变革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1)社会性质的变动,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学前教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和历史性的转折,学前教育成为人民大众的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担负起为广大工农大众服务的重任。

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前课程也和其他课程也一样,面临着全面的改造与发展。

尤其是1951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了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为幼儿园,收3~7岁的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

(2)向苏联学习,重建课程体系

新中国学习和借鉴苏联的教育也是有特定的历史契机的。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操作上都与社会主义的苏联有着共同的追求。

而当时的教育战线面临的迫切任务是改造旧的教育体系,批判旧的教育理论,建立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新中国的学前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从教育理念到教育实践全面学习苏联教育,成为当时的一种自觉也很自然的选择。

教育部1950年9月发出通知,指定苏联的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和我的儿童教育工作经验两本书作为当时幼儿园学习的参考书。

同时还聘请了苏联儿童教育专家来华讲学和指导幼儿园工作。

(3)对活教育理论及单元教学的批判

从1950年底起,由于抗美援朝运动以及清理崇美、亲美、恐美思想,开展了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批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都成为了批判的对象。

全面否定了以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了单元课程,并将此作为旧教育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根本区别。

1951年以法令形式规定废除单元课程,要求人们从思想上彻底认清单元课程的本质而反对它,对旧中国的学前课程遗产没有采取批判继承了态度。

(二)新中国学前课程变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

(1)主张对学前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50年代学前课程的变革与发展主张对儿童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对儿童实施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并且详细规定了体、智、德、美、劳等几育的内容、意义、手段。

(2)提出了教学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在苏联的心理学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关于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影响了当时的学前课程与教学领域。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依靠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建立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教学必须引起、激发和启动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

教学不是发展,但正确组织的儿童教学,即建立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能引起并激发儿童的发展。

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影响了新中国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重视教学对儿童发展的作用遂成为当时我国学前领域的一个新课题。

(3)注重知识系统化与作业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知识系统化的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学前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就曾强调过知识与建立知识系统在学前期的重要性。

如何使知识系统化就涉及到了作业的问题乌苏娃把作业教学引入了学前教育理论,创立了学前教学论。

乌苏娃的作业教学以及知识系统化思想明显地反映在我国建国初期的学前课程变革与发展中。

195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中明确规定了必修作业是幼儿在教师领导下的集体学习,有明确的、统一的目标。

(4)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辩证地分析了遗传、环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指出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受苏联的影响,我国50、60年代的学前课程变革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也特别强调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5)重视集体主义与共产主义教育

苏联学前教育理论中重视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思想正好迎合了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注重的大一统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