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3486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docx

浙科版高中生物复习提纲必修三10页

第一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①达尔文实验结论:

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以下的部位。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弯曲。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②波森和詹森的实验结论:

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

③温特实验结论: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胚芽鞘的尖端;生长素发挥作用的部位:

尖端下部;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尖端;生长弯曲的部位是:

尖端下部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①产生: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②运输:

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单向。

③分布:

植物体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多数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

两重性:

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生长素作用两重性表现的具体实例:

①根的向地性;②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

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解除方法为:

摘掉顶芽。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补充:

①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②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原因:

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根〉芽〉茎

(4)生长素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①促进果实发育(例如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②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枝条);③防止落花落果。

备注:

无籽番茄是未受直接涂生长素得到的,故染色体数是正常番茄的一半,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得到的。

2、植物激素:

生长素、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前两种促进,后三种抑制)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情况

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组织液

细胞外液(存在与细胞外,约占1/3)血浆

淋巴

内环境——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概念: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4、稳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神经系统的结构基础:

神经元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未受到刺激时的膜电位:

外正内负(静息电位)极化状态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外负内正(动作电位)反极化状态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

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这一结构完成,由“神经递质”将突触前膜的兴奋传至后膜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至另一个神经元

(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

单向性

原因: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反射弧

组成部分: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传出神经元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支配的腺体或肌肉等)

6、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

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中与语言功能有关的区域为言语区。

(1)白洛嘉区(表达性失语症):

不能说话,不能书写。

能理解语言

(2)韦尼克区:

可说话,可听声音。

不能理解语言

7、体温调节:

人的体温要维持稳定需要产热=散热

(1)散热的主要器官:

皮肤

(2)散热的主要方式:

蒸发,对流,辐射

三、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的概念:

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

饭后,血糖浓度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降低血糖浓度。

血糖浓度一旦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肝糖元立即分解,使血糖浓度增加。

所以生物体内的血糖浓度几乎稳定。

糖尿病患者缺胰岛素,可注射胰岛素。

3、主要激素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下丘脑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

腺垂体

生长激素(化学本质:

蛋白质)、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性腺

卵巢

雌激素(化学本质:

固醇类)、孕激素

睾丸

雄激素(化学本质:

固醇类)

肾上腺

肾上腺素

胰腺

(胰岛)

胰岛素(化学本质:

蛋白质)

胰高血糖素

胸腺

胸腺激素

4、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反的作用。

例如:

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过程具有相同的作用。

例如:

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免疫器官(如:

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吞噬细胞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2、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4、抗原: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

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

球蛋白。

(本质:

蛋白质)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

活化的T细胞

(遇到同一类型抗原快速增殖)

记忆B细胞

三、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骨髓造血干细胞

T淋巴

细胞

B淋巴

细胞

抗原刺激

增殖、分化

增殖、分化

效应B细胞(浆细胞)

(分泌抗体进入血液)

记忆T细胞

活化的细胞毒T细胞

活化的辅助T细胞

5、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6、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1)免疫系统的过渡反应(病例——过敏反应)

概念:

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反应)

病例:

花粉(过敏原)→皮肤荨麻疹;海鲜→呕吐;动物毛屑→过敏性鼻炎(花粉等物质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

(2)免疫系统功能减退(病例——艾滋病)

艾滋病(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病因:

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RNA病毒)引起

发病机理:

HIV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

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

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

①洁身自爱;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和血液制品,须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的检测。

第四章种群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基本特征(个体不具有)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1)种群密度

①概念: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②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

(2)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3)性别比例的农业应用: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无限条件/无环境阻力)

(2)数学模型:

Nt=N0λt

①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②第二年的种群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③每年的增长率都保持不变

(3)特点:

种群数量无限增长

(4)适用范围:

种群迁入新环境的开始一段时间;

实验室理想条件下

(5)意义:

反映种群增长的潜力和趋势(能体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过度繁殖”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