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472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docx

参考实用湘教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第一课嘀格伢儿的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而有弹性的声音唱好《脚踏水车唱山歌》

2、能学会演唱《嘀格调》,并用明亮、流畅的生音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

3、在听赏《土家喜欢咚咚喹》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色,能自信大方的跳起摆手舞,并主动参与音乐听赏活动。

教材重点与难点:

能用明亮、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及体会乐曲《土家喜欢咚咚喹》。

难点是注意音色与节奏的把握

教学准备:

有关土家族风俗民情的音像资料教学光盘钢琴

教学过程:

一、课前工作

1、组织上课

2、总结上学期学习情况

3、本学期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土家风俗

播放《土家喜欢咚咚喹》

师: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谁知道刚才乐曲是与哪个民族有关?

(学生回答)

你们回忆学过或听过那些土家族风俗:

哭嫁对山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土家歌、风俗民情)

2、练唱《脚踏水车唱山歌》

师: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寨,体验土家民情风俗,听,土家族的水车在唱着山歌欢迎我们呢?

放光碟《脚踏水车唱山歌》

1=E---C2/4

51︱51︱5434︱5—︱555515︱555515︱3322︱1-‖

脚踏水车唱山歌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咕噜

让我们来与他们一起唱一唱(要求:

声音活泼,圆润,有弹性)

3、学唱《嘀格调》

(1)师:

你们的声音真美,把土家族的娃娃也吸引过来了,他们正唱着山歌呢?

我们来听听他们唱的什么歌?

播放《嘀格调》

师:

你们从这首歌曲的歌词中知道了他们唱些什么吗?

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教师简介

(2)你能给歌曲取名吗?

师:

嘀格调是根据一首土家山歌改变而成的歌曲,出示《嘀格调》曲,再次欣赏

土家族个个能歌善舞,让我们再来听一遍《嘀格调》,大家边听边在心里默默唱歌曲。

(3)学唱歌曲

师:

土家山歌通常采用对唱的形式,我们也来进行对歌的学习比赛

要求:

a、自己选择对唱乐句,跟琴分乐句进行对唱

B、师播放《嘀格调》跟音乐进行对唱

C、查自学情况后评价,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句进行对唱

(4)唱旋律

师:

你能根据歌词的唱法唱一唱《嘀格调》的旋律吗?

学生完整的唱歌曲,这里要注意结束句

4、听赏《土家喜欢咚咚喹》

(1)播放《土家喜欢咚咚喹》乐曲

介绍:

冬冬喹施土家族的一种民族乐器,通常由竹子制成,长约10厘米,乐曲为木管五重奏

学生看书,了解木管的形状

(2)随乐跳一跳

在三年级跳过摆手舞,学生们回忆,然后听音乐跳一跳

4、总结

师:

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民俗?

(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在欢快的歌舞中了解了土家族的风俗民情,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

希望大家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走进精彩的民间文化大世界。

第二课西部放歌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感受陕西民歌的特点,并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2.能学会唱《走绛州》,并在歌曲表现活动中了解其音乐形象与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钢琴、课件、长毛巾等。

2.学生准备:

有关西部民间歌舞的资料、长毛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歌声引进西部

(l)音乐引路

学生在歌曲《黄土高坡》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坐定后继续听完。

(2)提问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听到的这首歌叫什么?

它的风格怎样?

你能唱上几句吗?

生:

《黄土高坡》,高亢,粗犷……

师:

十多年前,这首歌曾红遍了全中国。

这么高亢、这么粗犷、这么豪放的歌曲它源自哪里呢?

咱们一起去找找看!

设计意图:

从大家熟悉的音乐开始,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西部,并初步感受西部音乐的风格。

2.影片简介西部

课件展示黄河、黄土高坡以及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活。

师:

走到这里,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

黄土高原。

师:

这里与我们的城市有什么不同?

黄河与我们的湘江有区别吗?

生:

……

师: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会是怎样的性格呢?

在这么天宽地阔的高原上,人们说话或是唱歌的声调会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生:

……

师:

咆哮怒吼的黄河与赤裸光秃的黄土高原赋予那里的人开朗豪放、淳朴敦厚的性格,在沟壑纵横、天宽地阔的黄土高原上,人们由这山坡可以望见那山坡,可是见个面却要走几个小时的羊肠小道,喊话或对歌成了他们最快捷的交流方式。

因此,大自然赋予了他们空旷、高亢的声调与歌喉。

听,他们的歌声传过来了!

设计意图:

介绍西部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它们与当地的音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更好地学习西部歌曲打下基础。

二、西部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l)聆听

师:

这歌声来自哪里呢?

生:

黄河上。

师:

河面上飘来的歌声会是谁唱的呢?

他们在干什么?

生:

船夫,在边划船边唱歌……

师:

对,这首歌就叫《黄河船夫曲》。

你听出它有几段歌词?

以什么形式出现?

生:

两段,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

我有幸在黄河上采集到了一段真正的船夫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听听!

(课件播放船夫的歌。

师:

太地道了。

听完了这两个版本的《黄河船夫曲》,你能说说这首歌的风格特点吗?

生:

……

(引导学生说出粗犷、高亢、空旷、雄浑、质朴等特点。

设计意图:

来自黄河上最纯朴、不加任何修饰的歌声,更加贴近生活,也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信天游的风格特点。

师:

这首歌的节奏是紧密的还是自由舒展的?

生:

自由舒展。

师:

这么悠长的节奏,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

黄河上非常开阔。

(2)跟唱

师:

好,我们就在这开阔的黄河上,拉开嗓子,一起唱起《黄河船夫曲》。

(全班随乐唱一唱,唱出它的高亢粗犷。

师:

最后一句比较难一点,跟我唱。

师:

这一句中的“艄公”用了什么语言?

生:

陕北方言。

师:

还有哪句用了方言?

生:

“我晓得”的“我”,唱成“e”。

师:

我们一起学一学。

设计意图:

学学陕西方言,并用方言来演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使歌曲的演唱更加地道。

(3)表演

师:

你觉得歌曲的曲调和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

曲调有多处重复。

速度比较慢。

师:

平稳稍慢的速度,让你感受到此时的船是在急流险滩中还是在平静的河面行驶呢?

生:

平静的河面。

师:

听了并唱了这首歌,你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

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和无数船只及艄公形象。

在遇到风平浪静时,他们便时常会唱起有问有答的船夫们自己的歌——《黄河船夫曲》……

师:

船夫们是怎么划船的,你能学一学吗?

(引导学生掌握划船、拉船的动作。

师:

拉船的人就叫纤夫,你们带的毛巾可以派上用场了吗?

怎么做才像是在一根绳上拉船呢?

(引导学生将手肩互搭,让毛巾连起来。

设计意图:

既是为了表现音乐形象,也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

师:

歌曲开始处有一大一小两个吆喝声,这是怎么回事?

生:

是交错而过的两只船上的船夫在打招呼。

师:

那我们就分成两组,每组排成一条船,一起来扮演一下黄河上唱着《黄河船夫曲》的船夫们。

比比看谁唱得韵味更足。

2.唱《走绛州》

(1)过渡语

船靠岸了,船夫们坐下休息休息。

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

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孩子们学唱的挑夫的歌!

(2)听听《走绛州》

师:

同样是来自黄土高原上的民歌,它们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呢?

生:

……

师:

你从歌曲中听到了些什么?

生:

一根扁担软溜溜,担上扁担到绛州……

(3)说说“走绛州”

师:

对,歌中唱到“担上扁担走绛州”,“绛州”在哪里?

为什么要“走绛州”而不是“坐车到绛州”?

生:

……

师:

“绛州”是古称,在今天的山西省新绛县,明、清时期,这里是商业发达的繁华之地。

我们现在要买东西都是拿钱到超市去买。

可那时候高原上沟壑纵横,交通不便,人们要买东西、卖东西都只能挑着担子走到绛州去。

于是就有了“担上扁担走绛州”的说法。

设计意图:

学生了解了“走绛州”,既能对比新旧生活的区别,也为理解歌曲的音乐形象打下基础。

(4)学学挑担子

师:

你会挑扁担吗?

能学学吗?

(请l—2名学生学学挑担子的模样。

尽量模仿各种不同的姿势,如:

左肩挑右肩挑、换肩等等。

师:

在教室里拿什么东西可以替代扁担来模仿挑担的动作?

(生拿出自已带的长手巾模仿。

(5)随乐律动

学生随音乐《走绛州》挑担律动,再次熟悉音乐。

(6)学唱曲谱

课件出示歌谱,学生随琴轻唱曲谱,并及时解决难点。

A.这一句音比较高,不能喊叫,引导学生感受扁担一颤一颤的轻快的形象。

B.切分节奏。

引导学生想像切分节奏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并唱出它的重音。

(7)学唱歌词

A.随琴唱词。

B.引导学生发现歌曲中的虚词衬词,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歌词只有一句,其余全是虚词衬词,刻画了软溜溜的扁担一上一下颤动的形态与颤动的声音,生动形象、幽默诙谐,表现了挑夫们苦中作乐的心境。

所以,要唱得轻快、活泼、幽默。

设计意图:

用分析歌曲的虚词、衬词的方法,使学生很快捕捉到歌曲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的特点。

(8)情感处理

师:

挑夫们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可他们却能苦中作乐。

请想一想,要怎么唱才能让他们肩上的担子变得更加轻松、脚步变得更加轻快呢?

生:

……

(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分析并体验。

(9)扮扮挑夫的模样

师:

你们看看挑夫的打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生:

头上系着毛巾。

擦汗、挡风沙。

师:

我们也来学学。

(男生系前面,女生系后面。

设计意图:

装扮成挑夫的模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挑夫的印象,也能使学生融进音乐中,更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

(10)表演

老师和全班同学系着头巾,挑着担子,边唱边表演走绛州。

三、采风归来

1.拓展延伸

师:

黄土高原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那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你还了解哪些高原的情况呢?

2.交流

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

(可以说说在课堂上的收获,也可以谈谈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西部音乐的资料,尽可能引导学生说说从所学的歌、舞中领悟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3.今日黄土高原新貌

(课件展示。

师:

今天的黄土高原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们看!

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了肥沃的梯田;黄河大桥巍然耸立;高速公路穿过高原;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启动……黄土高原一步步走向繁荣。

设计意图:

本课内容表现的都是黄土高坡贫困的一面,了解今天正走向繁荣的黄土高坡,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四、教师小结

师:

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她。

第三课鱼水情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大红枣儿甜又香》及《洗衣歌》所表达的军民鱼水之情。

2.能学会合唱《唱支最美的歌》,用明朗、甜美的歌声表达军民鱼水情。

教学设想

军民鱼水情跟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特殊情感。

然而,一些经典革命歌曲常常记载着一定的历史背景,讲述着一段段难忘的流金岁月。

为此本课以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和《洗衣歌》两首歌曲作为情感铺垫,以学唱《唱一支最美的歌》加深学生的体验,使学生能用明朗甜美的歌声表达真挚的军民鱼水之情。

本课设计了感受军民鱼水情和表现军民鱼水情这两大教学板块。

通过先“看录像片”了解《大红枣儿甜又香》和《洗衣歌》中内涵的军民鱼水情,使学生融人到军民共欢乐的情境中,让学生真切感受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再以“演唱”《唱支最美的歌》等教学环节来表现军民鱼水情。

教学重点:

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

教学难点:

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

教学准备:

课件、钢琴、打击乐。

教学过程

一、感受军民鱼水情

1.听赏《大红枣儿甜又香》

(1)导入

观看影片《白毛女》片段——老百姓迎接八路军解放杨各庄片断。

(以《大红枣儿甜又香》的音乐作为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