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346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docx

历史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历史ⅱ苏版第1.1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

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

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2.(2018·德州模拟)《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出现于()

A.春秋战国B.西汉

C.东汉D.隋唐

3.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瓦解。

“围剿公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农民对井田制的破坏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土地所有者间的矛盾斗争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2018·台州模拟)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时,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5.《吕氏春秋》记载: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

”这句话指出了()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6.(2018·长郡中学模拟)据《天工开物》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该现象()

①反映了养牛成本较高

②加剧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落后性

③反映了随着人口增长,人地矛盾突出

④不利于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2018·金华模拟)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8.(2018·杭州模拟)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以下推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9.(2018·长春模拟)阅读以下表格

年代

唐元和

初年

北宋治

平年间

南宋

初年

元中统

四年

明朝永

乐初年

铁年

产量

207

万斤

824.1

万斤

216.2

万斤

584.4

万斤

1957.5

万斤

表格能够说明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D.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

10.(2018·昆明模拟)《汉书·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A.规模大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11.(东汉)班固《汉书》卷五九《张安世传》: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12.(2018·天津模拟)《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松江地区()

①棉织业发达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

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④棉织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A.①③B.①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

13.(2018·惠州模拟)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量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

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

南北朝

122(北方粟、麦)

215(南方稻谷)

1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

6.42

3.21

3.21

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省。

据唐朝张途记载:

“(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三唐代饮茶之风遍及大江南北。

陆羽的《茶经》提出饮茶“宜精行俭德之人”,标志着茶文化的正式形成。

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安祥、平和的审美境界追求。

——据萧凤声《试论中国国民性与中国茶文化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4分)

(2)材料二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是否可信?

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原因。

(6分)

14.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材料二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8分)

(2)材料二说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

并写出这一时期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

(6分)

(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

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

(8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说用祭祀的牛来耕地,人们指责这种行为不符合常规。

说明这种现象还不能被人普遍接受,还不是社会中的普遍现象,牛耕技术在社会上还不普遍。

2.【解析】选D。

此题考查中国古代耕作工具的发展变化。

理解材料信息“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得知这种农具有“辕”的特点,是用于耕田的耕作工具,由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以判断符合曲辕犁的特点,而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江南地区,答案为D。

3.【解析】选B。

根据题干可知,公田逐渐被周围的私田包围和蚕食,即材料中的“围剿”。

公田逐渐转化为私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得私有土地逐渐出现,最终各诸侯国被迫进行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

4.【解析】选C。

此题考查对历史结论的认识能力。

诗歌是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历史,但是可以作为历史的佐证,从诗歌内容等方面看,并未指出稻、麦出自同一块土地,因而C项说法较为合理。

【变式备选】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写道: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不能反映的是()

A.小农经济的封闭性B.小农经济的完善性

C.小农经济的保守性D.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解析】选B。

题干以新的情境反映了封建小农经济的状况。

从诗句“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以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封闭性和保守性。

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有其合理性,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有利于稳固刚刚建立起的封建统治,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阻碍,故小农经济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B项表述不确切,答案为B。

5.【解析】选C。

从材料反映出的男不耕作则天下人会挨饿,女不纺织则天下人会受冻,说明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古代人们生存的必要基础。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指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无关,答案为C。

【误区警示】此题学生易错选A项,错选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材料的解读不到位,二是没有理解小农经济脆弱性的内涵。

6.【解析】选B。

此题考查古代经济相关知识。

题干的现象反映当时吴郡认为人力便于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盗窃死病之变”,反映了①,也说明小农经济的局限性,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低下,②④正确。

③无从表达。

7.【解析】选C。

依据所学知识,灌钢法是把生铁与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进行锻造的技术,材料中“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即是表达的这种技术。

8.【解析】选B。

此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越窑生产的青瓷极为出名,B项的诗句描述的是青瓷,推论说白瓷,显然不正确。

A、C、D三项推论均正确。

9.【解析】选C。

材料中通过表格的方式主要表达的是中国古代在冶铁方面的成就,同时也表达了手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材料要求选根本问题,铁产量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10.【解析】选D。

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可以看出是规模大;由“一岁费数钜万”可以看出是耗费大;由“工官官费”可以看出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因此A、B、C三项均正确,但是D项在材料中并没有表达。

11.【解析】选A。

分析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汉代的丝织业的发展。

材料说明张安世虽为公侯,食邑万户,但仍创办了规模很大的纺织作坊,积累起庞大的财富,富裕程度超过当时的大将军霍光,故A项符合题意。

B项出现在明中叶后;C项与材料不符;D项与所学知识不符。

12.【解析】选A。

此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由“所出布匹,日以万计”说明①正确。

“以织助耕”表达自然经济中的“男耕女织”的特点,③正确。

②要有雇佣关系,而材料中没表达。

④在材料中也没表达。

13.【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1)题依据材料一,从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等方面分析;第

(2)题注意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不管分析哪种都要有史实作依托;第(3)题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

(1)发展趋势:

①粮食亩产量提高;②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③耕地面积增加;④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发展;⑤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

(2)①可信:

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为经济作物专业化生产提供了可能(或粮食产量的提高保障了粮食供应,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可以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祁门县山多田少,适宜茶叶种植。

②不可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