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413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docx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例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

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

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

好!

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

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

要求是:

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

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

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

有困难吗?

生1:

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

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

是啊!

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

最好怎么办呢?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片段一中的教师大胆舍弃教材中的主题图,选择了“9.11事件”中的“世贸大厦”图片作为教学情境图,试图将数学学习内容“高矮”的导入与关注时事、关心世界、热爱和平的主题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谓匠心独运。

然而,学生情境学习时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思维没有指向中心问题――比高矮,总在中心问题之外“画圈子”,最终导致教学时间不够,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策略:

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活动。

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没有提供专门起导入作用的情境图。

另外,从呈现的第1幅场景图我们也可以发现,教材直接注明图中的男生高、女生矮,显然,编者也不想在导入时多费时间,也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直接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因此,教学时我们可以直奔主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与比高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经历比较事物高矮的过程,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案例5:

片段1、5的认识

师:

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

好的,不错,请用耳

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

好!

师:

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生:

伸1个。

师:

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

生:

拍2下。

师:

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生:

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

不错,真棒。

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

3个、2个、1个。

师:

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

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

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

5个。

师:

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分析:

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尹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

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案例7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

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

(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

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

(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

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

是的。

师:

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

很大。

生2:

非常宽松。

生3:

很温暖、很舒服。

生4:

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

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

(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

你们笑什么?

生1:

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

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

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

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陶行知先生说: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张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他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愿意吗?

”、“可以吗?

”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极具亲情味的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案例8:

“9加几”的数学片段

师:

怎么计算这三个数一共是多少?

(见图)生1:

9+4+1=13+1=14生2:

9+1+4=10+4=14生3:

4+1+9=4+10=14生4:

1+4+9=5+9=14

师:

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真了不起!

不过在这些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计算方法能使我们算得更快一些呢?

生:

我认为先算9加1等于10,再算10+4等于14简单些。

师:

你真聪明,会用9+1等于10,再用10加4等于14来计算。

如果

题目

改成9+5你会算吗?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实例计算方法的迁移)

稍停片刻

生1:

我会算,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生2:

我的算法和他不一样,我把9分成4和5,5加5等于10,10加4等于14。

根据以上片断,从学生学习方式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

学生用小棒摆一摆9+3,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优化算法不应太早,应该暴露不同方法的弱点,使学生对方法的优劣有切实的体会,作出自己的选择,真切地体会到“凑十法”的优越性。

如果没有接受教师有意识的要求,如果没有课堂练习有意识的强化,那么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

进而,又能在多大程度

上将现行知识体系下那些相对的比较基本的方法转化成自己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案例9:

这是一位教师讲授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一个片段。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即想一想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边三角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然后宣布小组讨论。

结果,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并不让人满意,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做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同学把此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竟然和同学打闹起来几分钟后学生安静下来,教师请一名学习教好的学生发言。

这位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长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我觉得应该如何如何”,“我的意见是”,没被叫到发言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没听别人在说什么。

分析:

综观上述案例的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一堂课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纵和随意。

小组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怎么样”。

很明显,这不是真正的合作,它忽视了合作学习的本质。

合作学习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

一是学习小组或团队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思维碰撞,相互质疑、辩驳,从而取得共识的一种学习形式;

三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完成自己知识建构的一种学习形式。

因此合作学习必须确定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合作愿望,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承担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分工,协同交往,共创共享合作成果。

这样,学生才会轻松愉悦,无所顾忌,全身心投入,才能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启发,迸发出无穷的智慧之花,淋漓尽致的发挥合作学习的精髓。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规范行为,发现思维的火花,排除障碍,引导深化。

案例10:

南桥有一个美丽的公园(多媒体出示)。

这是个什么公园,漂亮吗?

从我们学校到这个公园乘公共汽车要一元钱,你们坐过公共汽车吗?

哪些地方还要用到钱?

(由远及近兜圈子)

案例5:

在一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公开课上,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路边停放着一辆车,它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它们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显然,教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来推理并找到答案。

这时,有一位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的。

当教师让他发言时,他特别认真的说:

“这汽车开走就行了”。

对此,听课老师全乐了,而执教教师却一本正经的对这位学生说:

“。

这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路偏离学习主题的一种现象,你认为该采用怎样的“纠偏”做法来处理这种情况。

请你替代执教教师来完成“。

”中的内容,并说说你这样处理的想法。

案例11:

教学片段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说明生活中掌握时间非常重要)

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

现在几点了?

什么时候上课?

几点下班?

几点放学?

等等,说明生活中掌握时间很重要。

接着播放录像:

一轮红日从东方天边升起,伴画外音,“太阳从东方升起,新的一天开始了。

小红清晨6:

30起床了,8:

00到校了,晚上9:

00进入甜甜的梦乡。

”学生甲拉着大提琴,学生乙边看边问:

“姐姐,你学习好,琴也拉的这么棒,有什么秘密吗?

”甲:

“其实很简单,秘密就在这儿!

”手指时钟、教师揭示课题:

你想成为时间的主人吗?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时钟,出示课题。

教学片段二:

谈话导入新课

师:

今天,有这么多老师看我们上课,老师心情很激动,早上5:

00就起床了,你们呢?

生1:

我也很激动,我是6:

00起床的。

生2:

我是6:

30起床的。

~~~~~~~~~~~~

师: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刻的?

生1:

妈妈提醒的。

生2:

自己看钟表的。

师:

对了,钟表是我们用来记时的工具,有哪些同学会看钟表是那个的时刻(许多学生举手)逐一出示2:

00、8:

05、10:

50、2:

25等钟面图,指名读相应的时刻,把有争议的8:

05、10:

50等钟面挂在黑板上。

师:

这些时刻你是怎么看的?

指名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看时刻的方法。

以上是“时、分的认识”这节课的两个导入片段,请你结合教学时间对这两个课例做出简要的评价?

篇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学案例实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活:

你们喜欢摆图吗?

你最喜欢摆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

我最喜欢摆房子。

生2:

我最喜欢摆汽车。

生3:

我最喜欢摆三角形。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动手操作

①在规定的时间内,摆出相同的图形,看谁摆得多又快。

②说一说,你摆的是什么?

给你摆得图形取一个名字。

A、指名说(我摆的叫房子图,我摆的叫电视机,我摆的叫“×”图)

B、同桌互说

③数一数,你摆一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

那摆这么多图形,一共用了几根小棒?

④算一算,你是怎样列出算式?

学生1:

7+7+7+7+7

学生2:

4+4+4+4+4+4

学生3:

3+3+3+3+3+3+3+3+3+3+3+3+3+3+3(师写时说:

我都听糊涂了。

生答:

有15个3。

师及时说:

这样说我就清楚了。

老师写并请下面的同学帮着数,有些学生就叽里咕噜地说:

太长了,真麻烦!

⑤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经过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后都争着回答)

生1:

加数都一样。

(分别请学生说出这条算式的加数)

生2:

都是加法。

生3:

都有好几个加号。

⑥谈话:

这么长,还有比这条3+3算式更长的算式吗?

(有一位学生说出了30个2相加,这时,老师用很惊讶的神态望着他,使他感到很满足、很自豪)如果有100个3相加,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