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3097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料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耀斑

(2)影响:

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

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

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

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

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

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

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2副热带高压带:

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3信风带:

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编辑推荐:

高考地理考点答题技巧:

人口数量分布整理了高考地理考点的简答题答题思路,供广大考生和家长参考,更多高考地理备考内容在高考频道。

高考地理考点:

人口数量分布简答题答题思路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的不同侧重点:

1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2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

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

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1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2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3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高一地理学习之巧记中国地图中国地图的巧记法,觉的这种方法如何呢?

中国地图像一只大雄鸡,可以把这只鸡砍为成六部分:

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鸡屁股。

鸡头最容易记,就是:

黑龙江、吉林、辽宁。

鸡背只有一条就是:

内蒙古自治区。

鸡尾巴更简单,就是一个新疆。

鸡脚也很简单,就是台湾和海南。

难点是鸡肚和鸡屁股。

省份太多太杂了。

不过不要怕,我们有一个方法就是,把鸡肚看成一个倒三解形和一个十字架,把鸡屁股看成一个长方形和我一正方形。

先来看鸡肚:

倒三角形:

把广东省看成倒三角形最下面的角,把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看成倒三角的腰,把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看成倒三角的底线。

,这样就构成一个近倒三角形了。

香港、澳门包含其中。

十字架是指:

把宁夏、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成一横,再把河北省、河南省看成一竖,一横一竖构成一个十字。

我们把这个倒三角和十字架看成鸡肚,除开鸡头、鸡背、鸡尾巴,鸡肚、鸡脚,那么剩下来的我们就把它看成是鸡屁股拉。

而鸡屁股我们又可以把它看成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

长方形:

把西藏、青海省、甘肃省看成一个斜着的长方形。

正方形:

把四川省、云南省、重庆、贵州省、广西看成一个正方形。

所以中国地图可以说是由一个鸡头、一个鸡腰、两个鸡脚、一个鸡尾巴,一个三角形、一个十字架、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所组成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人类的影响和干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视,哥本哈根峰会的召开就是很好的证明。

我们人类对自己家园,对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任何人类历史的任何时候。

一、温室效应问题

1.产生原理:

CO2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增高。

2.产生原因

①工厂、交通工具、家庭炉灶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泄大量的CO2。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植物吸收的CO2减少,使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多。

3.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国家、地区被淹。

①海水因温度升高而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极地增温强烈,部分极冰融化。

⑵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导致各国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干旱地区将变得更干旱

②温带耕作业发达的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

候会变得更干旱、退化成草原

3亚寒带某些地区,因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适应温带作物生长。

4.解决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推广使用绿色能源。

5.全球变暖给中国沿海地区带来许多环境问题

①加剧了风暴潮灾害;②加大了洪涝威胁;③减弱了港口功能;④引发海水入侵;⑤引发土壤盐碱化;⑥海岸侵蚀加剧;⑦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⑧沿海城市市政排污工程排污能力降低。

二、臭氧层空洞

1.产生原理:

氯氟烃等气体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层,破坏臭氧,使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

氯氟烃等气体主要源于北半球,通过大气环流输送到南极上空,对南极上空臭氧层造成严重破坏。

2.臭氧层破坏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一方面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另一方面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3.措施:

减少并逐渐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

4.近十多年来,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现了臭氧低谷,对青

藏高原自然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A.大部分地区气温有所上升

B.大部分地区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线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涨

D.藏羚羊、野牦牛等动物的分布区域发生明显改变

三、酸雨十几年来,由于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1.形成条件:

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和湿润的气候。

2.主要原因: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3.危害: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4.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

5.十几年来,我国酸雨危害为什么越来越突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迅猛发展,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及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经验不足等原因,环境污染严重;西方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在投资的同时,也把污染转嫁到我国。

四、赤潮问题

1.概念:

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赤潮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

联合国已将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

2.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①丰富的营养物质;②强烈的阳光;③较高的水温;④停滞的海水。

3.赤潮爆发对海洋水产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