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2904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docx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最新年精选文档

近现代广东梅州地区客家报人报刊辑览

  梅州地区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之美誉,这里地灵人杰、名流辈出,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或梅州地区历史上享有他们的位置。

本文以梅州地区近现代新闻出版历史人物为线索,简要介绍他们办报的概况和发展轨迹。

通过这篇专题资料,可直接了解到该地区创办了多少报刊,什么名称,何时何地、何人创办,并对创办者的生卒年、里籍、字号、笔名,主要著述以及海外潮人办报的基本情况等都一并列举。

为研究近现代梅州地区新闻报刊出版史和文化史,提供了一份常备、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本文收录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报刊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已故梅州地区报人共100人。

资料编目先以人物姓氏音序排列,其次再按人物出生前后顺序编排。

  陈子明(1901-1947)名亮,别号胜标,兴宁人。

1925年在国立东南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家。

曾任华南师范学院教授、系主任和教务长,负责主编《华南师范学院学报》、《中华教育月刊》。

  蔡炽三(1860-1929)原名友焕,别字文华,梅县人。

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在新加坡出资创办《南铎日报》。

  蔡亚萍(1908-1989)梅县人。

1935年毕业于广东法科学院(中山大学前身),1943年创办《嘉应日报》。

  刁作谦(1880-1975)字成章、德仁,兴宁人。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复入英国剑桥大学,1910年回国应留学生试、举进士、授翰林。

翌年,充英文《北京日报》主笔。

1920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后历任我国驻外参赞、总领事等。

  邓文钊(1908-1971)五华人。

1941年在香港协助廖承志创办《华商报》社,出任报社副总经理,《华商报》于1941年4月8日正式创刊出版。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华商报》被迫停刊。

抗战胜利后,协助饶彰风进行复刊筹备工作,出任报社董事长兼督印人,《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正式复刊。

  杜埃(1914-1993)原名曹传美,笔名T.A、欧阳瑞薇、陈拜士等,大埔人。

“八?

一三”凇沪抗战时期,和中山大学同学出版刊物《火花》两期。

1932年秋,同蒲特(饶彰风)等创办进步文艺刊物《天王星》。

1933年12月又出版“左联”和“社联”的秘密刊物《新路线》。

1939年被调往香港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任《大众日报》文艺副刊主编。

1940年受委派到菲律宾创办《建国周报》,任主编。

1947年由海外回香港,先后在《华商报》和《群众周刊》工作。

1949年离开香港,参加广州的接管工作。

随后创办了《南方日报》,参加该报社的领导工作。

  冯宪章(1908-1931)别名冯斌、张蔓蔓,兴宁人。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曾东渡日本留学。

1926年主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梅县委员会出版的《少年旗帜》半月刊。

  冯剑南(1911-1961)笔名?

d南,丰顺人。

出身于泰国。

抗战胜利后,在泰国创办《民主新闻》周刊和《曼谷商报》。

喜爱诗歌,出版有《红痣》诗集。

翻译了苏联诗人普希金的长诗《欧根.奥尼金》并出版发行。

  郭渊谷(1876-1929)字锦泉,1906年在星洲参加同盟会,后旋归故里丰顺,进行反清活动。

1911年参加孙中山发起的“同德书报所”,又与革命志士成立“星洲书报社演说团”,“开明演说书报社”等。

  何耀秋(1900-1960)字菊天,家名庚喜,梅县人。

早年侨居英属殖民地。

1924年归国后在广东从事教育工作。

1938年底,与当时梅县新时代书店经理林伟民等人集资创办了《华侨公报》。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今梅县人。

举人出身。

1877年任驻日公使馆参赞,任内介绍中国文化,研究日本文学、历史。

1894年回国后,出资参与创办《时务报》,以救亡图存为己志,力谋中国的独立富强。

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又名黄吉,梅县人。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曾主办《人民报》《民主星期刊》《光明报》。

著有《黄药眠诗集》、《黄药眠美学论文集》《黄药眠自选集》、《动荡-我所经历的半个世纪》等。

  黄春英(1908-1952)又名履巽,梅县人。

三十年代初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

1939年抗战期间,曾利用《民国日报》副刊出版《梅县妇女》周刊。

  胡一声(1905-1990)原名水廷,化名蔡若愚、何冷、高松等。

梅县人。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留学日本,毕业回国后,参与创办上海引擎出版社,发行《现世界》刊物。

1943年奉派任国民党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主编,出版《新建设月刊》等。

1948年在香港,主持《南方论坛社》。

  李全秀(1890-1944)字百呈,又名李章权,梅县人。

1929年任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会长。

1934年任毛里求斯新华小学校长,集资创立了华侨书报社和国乐社。

为了及时传达祖国信息,弘扬中华文化,捐资、集资在毛里求斯创办了第一家中文报纸《华商日报》。

  李金发(1900-1976)原名李权兴,表字遇安,又名淑良,梅县人。

1928年与林风眠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雕塑系主任。

在杭其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美术杂志《美育》。

1941年回到韶关,任广东省革命博物馆馆长,同时与人合作,创办文艺刊物《文坛》。

是中国现代象徵诗派的先驱。

  李伯球(1904-1986)又名李琳,梅县人。

1935年初赴日本留学,旋返国。

1941年曾在《光明日报》工作。

1946年后在港创办《人民报》反对内战。

建国后,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梅县人。

1928创办杭州西湖国立艺术学院,任院长,翌年组织“亚波罗社”,创办《亚波罗》杂志。

著有《成功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

  罗志甫(1898-1988)家名元俊,字东杰,别号浮生,兴宁人。

1945年与中共地下党员组织进步团体“中流出版社”,被选为社长。

翌年“中流”迁往广州,出版进步杂志《世界新潮》半月刊。

  罗明(1901-1987)原名善培,又名亦平,大埔人。

1924年冬在厦门出版《星火周报》,宣传马列主义。

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清桢(1905-1942)兴宁人。

1930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

在鲁迅的指引、教导下,以木刻画为主要形式,走上木刻艺术创作道路,成为我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

1940年春曾主编《华光日报》副刊《战地真容》半月画刊,报道抗战情况,教育军民。

  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兴宁人。

1926年入读清华大学史学系。

1932年后历任广东通志馆纂修,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上海暨南大学教授,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曾创办《广州学报》、《书林》。

著有《客家研究导论》、《国父家事源流考》、《中国族谱研究》、《1842年以前之香港及对外交通》、《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乙堂文存》等。

  梁?

瞿希ǎ?

-1940)字新喜,梅县人。

幼年赴马来亚,1910年加入同盟会,资助革命。

1912年被选为霹雳国民党部长,1938年创办《马华日报》《霹华日报》。

  梁若尘(1903-1990)原名公溥,丰顺人。

1923年中学毕业后赴汕头,任《潮商公报》记者。

1925年在潮梅通讯社当记者。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创立汕头国民通讯社。

1927年初创办《岭东日日新闻》;11月任黄浦军校校报《黄埔潮》主编。

后赴新马泰等国,抗日战争爆发,以新加坡《南洋商报》战地记者身份回国。

此后组织国统区和香港开展进步新闻工作,创办和协办了多种报刊,还参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复校工作。

建国后,历任《联合报》管委会副主任兼经理、《广州日报》经理等职。

  梁锡佑(1904-1990)梅县人。

曾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

1933年被举为巴达维亚(雅加达)中华商会董事、华侨书报社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天声日报》副社长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协助《天声日报》复刊;创办《自由报》,任副董事长。

  连贯(1906-1991)大埔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港期间,协助廖承志做了大量的华侨、统战工作,创办《华侨通讯》,协办《大众日报》,主持复办《华商报》等报刊。

  廖周行(1921-1986)原名伟生,祖籍大埔,出生于马来西亚。

1939年5月加入马来亚共产党。

后历任马来西亚人民军中队政训员、直属队马共产党代表、独立队司令部秘书兼《尖兵》报主编。

1949年回到祖国中共游击区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民主党派活动和侨务工作。

  梅林(1908-1986)原名张芝田,笔名微灵、穆林、文林等。

大埔人。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秘书和会刊《抗战文艺》、《中国作家》编委。

著有小说《婴》、《青岛童话》等。

  蒲风(1911-1942)原名黄日华,又名黄飘霞,梅县人。

1937年8月《中国诗坛》主编。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有诗集《茫茫夜》、《钢铁的歌唱》《可怜虫》《六月流火》。

建国后结集有《蒲风诗选》《蒲风选集》等。

  丘哲(1885-1959)字晓芙,梅县人。

1906年加入同盟会。

曾参加黄花岗等起义。

1912年抵日留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统一社,创办《前进日报》,主张民主团结抗日。

1944年任民盟中央委员。

次年底在香港组建名盟南方支部,任副主任委员;创办《人民报》,反对内战;著有《断金零拾》。

  饶彰风(1913-1970)原名饶高评,别名蒲特,大埔人。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被派往香港,主持《正报》《华商报》,并任香港新华南通讯社社长。

建国后,历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处处长,《南方日报》社长等职,文革被迫害致死。

  温廷敬(1869-1954)字丹铭,号止斋,早年笔名讷庵,晚年自称坚白老人,大埔人。

从1891年至1904年他多次应乡试,失意科场。

1899年在汕头参与创办岭东同文学堂,传播新学。

曾先后主持汕头《岭东日报》《公言日报》笔政。

1924年任汕头孔教总会主办的《铎报》主编。

毕生勤奋治学,著有《补读书楼文集》《经史金文证补》《广东通志列传》《潮州诗萃》等70多种专著。

  温泰华(1892-1977)家名荣兰,字嶷立、云憔,梅县人。

1914年东渡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医学部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

1925年学成回国后应聘任广东大学医学部教授、学长兼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曾主编出版医学期刊《大众医刊》。

  吴郁青(1869-1949)家名顺才,蕉岭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曾赞助创建名噪一时的华侨报纸――《天声日报》。

  吴公辅(1880-1951)蕉岭人。

1906年―1925年侨居印尼。

1919年与华侨书报社同人筹办《天声日报》,1921年3月《天声日报》正式创刊,1925年返回蕉岭任XX局,XX局长三年。

1951年初夏因土改运动蒙冤自杀而逝。

著有《与园诗草》一部。

  吴伟康(1882-1947)又名觉民,蕉岭人。

洪门领袖,通称“汉山大哥”。

1908年赴荷属首府巴城(今雅加达),道出星洲。

1919年与华侨报社同仁倡办《天声日报》,被举为副社长。

1928年出任《天声日报》社长,主持报务。

  吴奇伟(1890-1953)字晴云号悟生,大埔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湘南日报》社长等职。

  吴康(1895-1976)字敬轩,号任韦,平远人。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

后赴法国留学,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与同学罗家伦、傅斯年、俞平伯、康白情等创办《新潮》杂志,提倡改革。

是我国老一辈哲学与文学史家、教育家,一生著述甚丰,主要出版有:

《比较文学》、《周易大纲》、《抗战史料》、《西洋哲学史》、《新人文教育论》、《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希腊哲学之唯物思想》、《亚德来个人心理学》等。

在台湾出版的《吴康全集(1-8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