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28692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docx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讲义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工作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关于本课程的结构

马克思的工作与马克思主义

历史的考察(主要集中在1840年代):

唯物历史观(有德国古典哲学背景)

现实的分析(1850到60年代):

剩余价值学说(有英国古典经济学背景)

未来的构想(1870年代):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有欧洲社会主义思想背景)

 

马克思主义大致可以归结为是自由劳动与人的解放学说;即通过揭示人的本质和历史规律,批判了资产阶级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共产主义”(commun+…)的解决方案,为人与人的和解,人与自然的和解开辟道路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今天,

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关系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东方社会颇不以为然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种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不开化的人的利己主义,他们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一块小得可怜的土地上,静静地看着一个个帝国的崩溃、各种难以形容的残暴行为和大城市居民的被屠杀,就象观看自然现象那样无动于衷;至于他们自己,只要哪个统治者肯于垂顾他们一下,他们就成为这个侵略者的驯顺的猎获物。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种有损尊严的、停滞不前的、单调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被动的生存,在另一方面反而产生了野性的、盲目的、放纵的破坏力量,甚至使杀生害命在印度斯坦成为一种宗教仪式。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小小的公社带着种姓划分和奴隶制度的污痕;它使人屈服于外界环境,而不是把人提高为环境的主宰;它把自动发展的社会状态变成了一成不变的自然命运,因而造成了对自然的野蛮的崇拜,从身为主宰的人向猴子哈努曼和母牛撒巴拉虔诚地叩拜这个事实,就可以看出这种崇拜是多么糟蹋人了。

资产阶级创造了“世界历史”

资产阶级所仰仗的两大优势:

工业(物质文明)与科学(精神文明)

财富与权力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打开了“世界市场”,推动了“世界历史”

同时也造就了发达与不发达,造就了农村从属于城市、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发展的“死结”

资本是一种社会力量,但同时也具有人格化(私有化)

社会化劳动(生产)与资本占有方式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紧张态势

而伴随着资本的扩张以及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与交换关系,这个主要矛盾也被日益放大与深化

 

二、空想社会主义再思考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道德理想的失落

实现社会变迁的前提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公平”、“正义”的亘古理想

空想社会主义的阶段性,18世纪后期以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所谓“空想”,主要表现在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割裂了资本主义社会与未来社会的历史联系

道德理想的失落

重要的是,道德可以提供规范,但不能提供有效的激励;道德要求的范围越大越难以实施,因此,即使成功的道德样板也未必能够推广

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是廉价的公平,没有效率的社会主义只能是贫穷的社会主义

其实,后来不少社会主义实验仍然是“空想”的翻版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859年1月)

实现社会变迁的前提

一定用考虑某个社会形态,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是否全部发挥出来;它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是否成熟

一个生产力水平,一个产生新生产关系的条件,恰恰是后来实践社会主义的国家所缺乏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资本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理论构建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

“两个发现”的逻辑推论

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

“要求把它当作科学看待”

 

“两个发现”的逻辑推论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和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分析了资本增殖过程及其深刻矛盾

进一步提出共产主义的替代方案

贯穿始终的是对劳动和人本的重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初级形式)就是自由劳动与人的解放学说

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设想

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

社会(不是国家)意义上有计划的生产,并逐步消灭商品、货币

在过渡时期,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直至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消灭阶级,及至国家消亡

“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

“要求把它当作科学看待”

为什么是“科学”的?

这里更多地是指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什么体系

社会主义不仅是理论,而且必须是诉诸社会主义实践的运动

因此,社会主义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只有不断纠错、不断修正,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

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恩格斯:

《反杜林论》(1876年9月-1878年6月)

 

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

关于不通过“卡夫丁峡谷”问题

共产主义:

“自由人的联合体”

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三阶段的论述:

从人的依赖性到物的依赖性,再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解放

重要的是,私有财产、私有制与分工之作为“中介”

共产主义只能作为“世界历史性”存在,而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

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

 

 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

    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关于不通过“卡夫丁峡谷”问题

“卡夫丁峡谷”意味着屈辱

东方社会(主要是俄国)的特殊性决定了有可能另辟蹊径

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阶段,但必须占有它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

尽管对东方理论颇有争议,但其方法论意义值得重视

共产主义:

“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理想的未来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克服私有与分工异化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交往)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发挥

殊途同归,构成了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或价值目标

 

“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恩格斯:

《对英国北方社会主义联盟纲领的修正》(1887年)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济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恩格斯:

《致奥·伯尼克》(1890年)

 

“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是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如果要去解决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形态所面临的问题,那是十分荒谬的。

   恩格斯:

《〈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1894年)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国际实践

一、“一国胜利论”的反思

二、“斯大林模式”批判

 

一、“一国胜利论”的反思

列宁主义:

国家与革命

“十月革命”的意义

新经济政策之尝试

列宁主义:

“国家”与“革命”

为什么是俄国?

列宁与普列汉诺夫之争,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同时胜利”与“一国胜利”之争,今天看来,尘埃并未落定

与“第二国际”分道扬镳,开辟了共产国际(“第三国际”)路线

 

“十月革命”的意义

“千载难逢的机会”

“十月革命”一鸣惊人的成功,随即建立苏维埃(代表大会)政权

以非常手段对外发动“世界革命”、对内实行“直接过渡”

国家形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就是从这里——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开始的……

新经济政策之尝试

然而,制度上的替代并不等于可以跨越资本主义这个历史阶段

从战时体制到实施“新经济政策”,革命者不得不考虑“迂回过渡”,列宁所谓“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尽管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其作为权宜之计的犹豫和举措也透露出深切的担心……

 

二、“斯大林模式”批判

“斯大林模式”的起源

这个模式的成功与弊端

最终没有躲过失败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的起源

列宁以后……

斯大林从与托洛茨基之争(关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到与布哈林之争(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胜出

苏联所面临的国际环境特别是战争压力——斯大林思想的合理性

伴随着“大清洗”,苏联的(重)工业化运动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这个模式的成功与弊端

高度管制的计划经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争夺霸权的国际路线

曾几何时,斯大林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推出一个豪华阵营;但同时也包含着严重的弊端,最重要的:

一是战时建制未可推广到和平时期,二是一国经验未可推广到其他国家

最终没有躲过失败的命运

赫鲁晓夫“揭了盖子”,“捅了篓子”

愈到后来,苏联体制日益僵化,尽管若干离经叛道的“改革”尝试延绵不绝,但只积累了量变……

1980年代中期以来,戈尔巴乔夫倡导的“改革与新思维”,遭受内外夹攻,进退失据,终于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对这个过程的全面评价还有待时日

 

“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