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127907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整体设计

本Tj课,是一段神奇的探索,复习前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熟悉了透镜的知识。

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岀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

在学生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的过程中,利用硬纸片和凸透镜以及塑料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

在学生学习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后,利用课件展现透镜的光路。

让学生更淸晰地理解透镜成像的特点,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枯燥的。

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

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

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

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需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岀猜想、学习原理、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淸了原来未知的知识,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

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探究、归纳、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放大镜的镜片和成像特点,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照相机模型、凸透飢纸简、半透明薄膜、投影仪、放大镜、蜡烛、火柴、光屏、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方案一:

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观看大屏幕:

问题:

屏幕中涉及了我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工具,是什么?

点评:

放大镜。

它的学名叫凸透镜。

凸透镜在生活中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这右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一(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方案二:

播放多媒体课件,观看北京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圣火的相关图片,了解圣火釆集的方式。

组织学生讨论体冇盛事采集圣火常用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我国第七届残奥会用凸透镜采集圣火的画而,引入凸透镜。

组织学生交流有关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用到的透镜的实例,教师评价后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学习《生活中的透镜九

故事导入

展示故事:

《谁放的火?

牛顿49岁那年,他的书房发生了一起火灾,许多宝贵的论文原稿化成灰烬,牛顿非常沮丧。

那是一个星期天,牛顿要去教堂做礼拜,他淸楚地记得自己吹火了蜡烛,桌上也没有镜片之类的东西。

只有一块20厘米长、10厘米宽的一块普通玻璃板。

火灾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牛顿询问仆人,仆人说,起火时他正在院里收拾,他保证没有一个人走进这屋子。

两年后的一个星期天早晨,牛顿照例要去教堂,事先得去洗脸、换衣服。

洗脸时他正对着镜子看到脸上滴滴水珠时,突然,脑中浮现出失火那天早晨的情景:

他在洗脸时突然想到论文中有一点需要补充,连脸上的水滴都顾不上擦V,奔到书桌那边去,补充完毕后,他才用手巾擦干脸,换了件衣服到教堂里去。

“啊,我貢•笨,怎么一直没有想到!

”牛顿终于解开了火灾之谜。

原来,当时牛顿脸上的水滴落到了玻璃片上,由于表而张力的关系,水成了半圆形,这就起到了透镜的作用,阳光通过水滴形成焦点,使下面的书稿起火,从而引发了火灾。

说明:

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

提岀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

问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地应用到了透镜?

板书:

生活中的透镜

设计意图:

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査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左了基础。

猜谜导入

岀示谜语:

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

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

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

学生自由猜谜。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引导和评价。

说明: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实际情况,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先让学生猜一猜,并以此为引子,便于在•课堂中引出"放大镜”,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推进新课

一、照相机

1.用多媒体再现圣火采集等照片,教师启发说明:

如果没有凸透镜就没有照相机,包

括数码相力I和摄像机:

如果没有相机,我们就无法留住这些精彩的画而!

问题:

关于照相机,你想了解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教师及时引导,给予鼓励。

2.多媒体出示照相机的构造,探究:

(1)镜头、调焦环、光圈环、快门、闪光灯的位巻及作用。

取景器卷片扳手

(2)照相机成像光路图及成像特点O

3.自制照相机

参考器材:

长方形纸筒、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硬纸板。

方案一:

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而固左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左一张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简,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二:

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而,固泄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而,固立一个屏幕。

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To

小组活动: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画而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拿起自制的照相机,对着大屏幕(教师播放画面),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

的距离,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设计意图:

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予指导。

(2)竞赛:

以小组为单位,请制作者展示其作品,然后评选全班最佳照相机。

(3)以小.组评价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岀改进意见。

(鼓励有创意的发现)

4.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照相机工作原理

结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说明:

强调关键地方的光线途径、物距、像距和物像的大小、正倒。

拓展:

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的使用

当照相机靠近景物时,物距减小,则像距会增大,像也会变大。

可总结为:

物近像大远。

还有一类照相机是可以调节焦距的,不需要改变物距也可以得到淸晰的像。

调右焦距时,当焦距变长时,相当于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物距变短,像变大,像距也变大。

二、投影仪

教师演示:

通过凸透镜让灯丝变大,启发学生思考利用凸透镜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做些什么。

多媒体出示投影仪构造,探究

问题:

投影仪的构造有哪些?

各有什么功能?

(强调平面镜和螺纹透镜的作用)

点评:

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而镜、屏幕组成。

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而屏幕相当于光屏。

问题:

猜一猎:

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演示:

(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将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投影片F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可以让学生操作),在天花板上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清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大小,比较像距、物距的大小,像与物体在透镜的同、异侧。

再将平而镜装上,观察像的位宜,启发学生分析平而镜的作用。

利用多媒体演示幻灯机工作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倒、物距和像距等)O点评:

底片是反放的。

屏幕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

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投影片的像岀现在投影机前方的屏幕上,影片要倒立。

扩展:

在实际应用投影仪时,一般屏幕位巻固圧不变,调仔凸透镜(镜头)的位置可使成像淸晰;调节整个投影仪的前后位置可以得到所需大小的实像。

要想得到正立的像,可以把投影片倒着放,当从投影屏幕观察到物体偏左上时,应向左上移投影片,才能使被观察的物体处于屏幕的中央。

(1)投影仪与照相机的相同点是都在屏上成倒立的实像:

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的物距小、像距大,成放大的像:

照相机的物距大、像距小,成缩小的像。

(2)投影仪与放大镜的相同点是都成放大的像,二者的区别是投影仪成倒立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的虚像。

例如图所示,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设备,下而关于投影仪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平而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B.屏幕表而粗糙,有利于光发生漫反射

C.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是一个放大的虚像

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使镜头靠近投影片

解析:

A.投影仪中的平面镜可以将透镜会聚的光反射到屏幕上,起到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的作用。

B.屏幕做的粗糙,这样光可以在其表而发生漫反射,能够让各个方向的人看到屏幕上的像。

C.投影仪成物体放大、倒立的实像,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D.若使屏幕上的像变大,应减小物距,所以应使嵬头靠近投影片,说法正确。

答案:

C

三、放大镜

实验探究:

把玻璃放在书上,观察字迹的大小,然后将水滴在玻璃上,观察字迹大小,让学生描述看到的像的特征,探究为什么水滴可以让字迹放大。

问题:

(1)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字是否永远呈放大正立的像?

大体什么时候才会放大?

(2)学生描述该像的特点。

(3)要想使放大镜所成的像更大些,该怎样调节放大镜的位置?

利用多媒体演示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强调光路图、物像大小、物像正反和像的虚实)。

点评:

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

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扩展:

放大镜在使用时要将物体放在焦点以内,且越靠近焦点物体成的像越大。

四、实像与虚像

活动一: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画光路分析图:

凸透镜成的像。

得出结论:

实像:

真实光线会聚的像

活动二:

虚像:

貞•实光线反向延长线会聚的像

实验演示:

不能用光屏承接到的像

结论:

实像与虚像

1.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2.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同步训练

1.下而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答案:

D

2.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而上,发现桌而上的光斑比窗外地而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圆形玻璃缸中的水对光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