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12313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docx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概况

1保护区范围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区内水流和缓,水质良好,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长江刀鲚等物种重要的洄游通道和育肥场所。

保护区总面积22.12km2,其中核心区面积5.48km2,实验区面积16.64km2。

核心区设为特别保护区,全年保护。

保护区地处江苏省如皋市长江江段,位于如皋市与张家港市长江主航道以北,东与江苏省通州市江段接壤,西与江苏省靖江市分界(图3.1.1-1)。

保护区拐点坐标为:

东南,120°38'7.5253"E、32°0'18.1592"N;东北,1120°38'41.2799"E、32°3'57.5941"N;西南,120°33'5.0845"E、32°0'39.9799"N;西北,120°30'50.3390"E、32°4'28.5949"N。

保护区核心区位于如皋北汊,是4个拐点连线范围内的水域沙洲,坐标为120°33'34.4755"E、32°03'1.1535"N;120°33'16.9404"E、32°03'9.2215"N;120°38'6.8093"E、32°3'42.2720"N;120°38'26.3614"E、32°4'1.4100"N。

除去核心区如皋北汊,其余如皋市长江水域部分全部为保护区的实验区,分两个区域分布在核心区两端,详细坐标为32°3'57.5941"N120°38'41.2799"E;32°3'41.2192"N120°38'38.0195"E;32°3'45.9760"N120°38'23.5046"E;32°3'36.3030"N120°38'17.9327"E;32°0'33.1037"N120°37'22.0442"E;32°1'33.1130"N120°38'3.3261"E;32°1'25.3423"N120°38'18.6006"E;32°0'26.6628"N120°37'39.2909"E;32°0'18.1592"N120°38'7.5252"E;31°59'56.8211"N120°37'53.2328"E;32°0'39.9798"N120°33'5.0845"E;32°1'27.8274"N120°33'2.6198"E;32°3'27.3099"N120°31'6.9028"E;32°4'28.5948"N120°30'50.3389"E。

图3.1.1-1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功能区规划图

2保护区保护对象概况

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刀鲚和日本沼虾,其它保护物种包括四大家鱼、中华绒螯蟹、江豚等。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有:

(1)刀鲚Coilianasus

又称刀鱼、毛花鱼,隶属于鲱形目,鳀科,鲚属。

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沿岸以及通海江河及其附属湖泊,为小型江海洄游性鱼类。

平时生活于近海的中上层,每年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水流缓慢的区域产卵,2-3龄达性成熟,产浮性卵。

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秋后或年末入海,成鱼以幼鱼、小虾为食。

刀鲚平时生活于近海的中上层,每年春、夏季由海进入江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水流缓慢的区域产卵,是长江著名的洄游性鱼类。

其洄游路线自下而上,鱼群进入如皋江段约在2月份,3、4月份达到高峰。

6月份以后,产卵后的亲鱼降海洄游,俗称“回头刀”,也在该江段栖息。

该江段有刀鱼成(亲)体的持续时间长达6-8个月。

7月初开始,该江段港汊浅水缓流区陆续出现刀鲚幼鱼,规格6-11cm不等。

直至年底,均有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出现。

因此,该江段全年均有刀鲚生活栖息。

刀鲚是长江如皋江段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是长江如皋段刀鲚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

(2)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

又称青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长臂虾科,沼虾属。

日本沼虾为我国重要的淡水食用虾,栖息于湖泊,池塘和江河等水体,河北白洋淀、山东微山湖以及江苏太湖等都是著名产区。

日本沼虾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体长40-80mm。

全身有20体节,组合成两体部,即头胸部和腹部,背面包被一块特别发达的甲壳,称为头胸甲。

头胸甲略呈圆筒状,前端有一尖的突起称为额剑。

额剑上缘几乎平直,带锯齿11-14个,下缘向上孤曲,有锯齿2-3个。

头胸甲有被护躯体、附肢和鳃的功能,额剑可能在游泳中起平衡身体的作用。

日本沼虾的繁殖季节在每年4-8月份,以6-7月份为盛期。

繁殖水温18℃-29℃,最适22℃-27℃。

当年虾可达性成熟产卵。

一般每尾亲虾每个繁殖季节可产卵2-3次。

产卵活动多在夜间进行,交配24小时后即产卵。

产卵量的多少与体型大小有关,4-6cm亲虾产卵量在600-5000粒,一般1000-2500粒。

卵附着于腹肢上孵化,一般约需20-25天孵出蚤状幼体。

日本沼虾生长快,在5-6月份孵化出的幼苗,一般约40天就能长到3cm左右,到11月份每只体重一般可达3-5g。

青虾一生中要蜕13-15次皮,它的生长发育就是靠蜕皮来完成的,生命一般为14-18个月。

日本沼虾是保护区虾类中的优势种类。

保护区内栖息的水生野生保护动物有:

(1)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

又称鲟鱼、鲟鳇鱼、鳇鱼,隶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沿海水域,是一种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为我国所特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华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性成熟后每年5-6月份陆续由近海溯河洄游到长江葛洲坝下游产卵场繁殖。

中华鲟喜欢在水体清澈、水底有卵石的地方产卵。

葛洲坝至十里红江段为目前唯一发现的中华鲟产卵场。

栖息地破坏,洄游距离缩短,加上水域生态环境恶化,中华鲟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已处濒危状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华鲟人工育苗获得成功,从此开始增殖放流工作,至今已20多年。

保护区及邻近水域是中华鲟栖息生活和完成生活史的必经之地。

(2)长江江豚Neophocaenaasiaeorientalisasiaeorientalis

又名江猪、海猪等,隶属于哺乳纲,鼠海豚科。

长江江豚体长一般在1.5m左右,大的也可达2m以上,体重50-100kg,全身呈铅灰色或灰色。

长江江豚栖息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平时多在沙洲或江岸附近活动觅食,主要以鱼类为食。

一般三五头结成小群活动,偶见结成数十乃至数百头的大群。

平时多在晨昏活动,早晚有两次活动高峰,尤其是傍晚,活动最为频繁。

交配期在春、秋两季,怀孕期约11.5个月,每胎产1仔。

2012年淡水豚考察结果显示,长江干流江豚种群数量仅为505头。

鉴于长江江豚种群濒危现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已于2013年将长江江豚列为“极度濒危(CR)”级,农业部于2014年将长江江豚按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要求实施最严保护。

(3)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

又称火烧鳊、黄排,隶属于鲤形目,亚口鱼科,胭脂鱼属,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胭脂鱼分布于我国的长江和闽江,其生长快,是传统的名贵经济鱼类。

历史上胭脂鱼曾是长江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但由于产卵场遭到破坏以及过度捕捞等因素,胭脂鱼资源量明显减少,在长江的分布区域逐渐缩小,闽江流域的胭脂鱼种群则已几近绝迹。

胭脂鱼繁殖季节为3月上旬至4月下旬,繁殖产卵多集中于晴天早晨进行,受精卵粘性,黄色,吸水后粘附在石砾上发育。

胭脂鱼的繁殖水温为14-22℃,18-20℃为最佳。

自然条件下,其产卵场多选择于水流急、水质清澈、具石滩、多砾石的江段。

保护区内栖息的其他主要渔业生物有:

(1)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

又称青鲩、黑鲩、乌鲩、钢青,隶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青鱼属。

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渔业资源和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青鱼栖息的水层很低,一般不游近水面,多集中在食物丰富的江河弯道和沿江湖泊中摄食肥育,在深水处越冬。

喜微碱性清瘦水质,在0.5~40℃水温范围内都能存活,青鱼繁殖与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8℃。

主要摄食螺、蚬、幼蚌等贝类,兼食少量水生昆虫和节肢动物。

青鱼在保护区江段广泛分布。

(2)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

又称草鲩、鲩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草鱼属。

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渔业资源和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一般喜居于水体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

主食水生维管植物,在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摇蚊幼虫、桡足类的无节幼体、藻类、浮萍等。

草鱼鱼苗和产后亲鱼通常到江河的干、支流及附属湖泊、小河、港道、河湾等水草丛生处摄食、肥育,冬季时则到江河、湖泊的深水处过冬。

草鱼在保护区江段广泛分布。

(3)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

又称白鲢、鲢子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鲢属。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体,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渔业资源和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生殖期为5~6月,亲鱼多于4月下旬至6月,当水温达18℃以上,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在有急流泡漩水的河段繁殖,卵漂浮性。

栖息在水体上层,喜在浮游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活,行动敏捷、性情急躁。

白天潜于深水处,夜间上游至水面摄食浮游生物,食性以浮游植物为主,浮游动物为辅。

鲢是保护区江段主要经济物种。

(4)鳙Aristichthysnobilis

又称胖头鱼、花鲢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鳙属。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水体,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渔业资源和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也食少量的藻类。

和其他家鱼一样,在江河流水中繁殖,繁殖期一般在4~6月。

产卵大多发生在水位陡涨的情况下,水位下降、流速平稳时,产卵活动即停止。

鳙喜欢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性情温驯,易于捕获。

鳙是保护区江段主要经济物种。

(5)鲤Cyprinuscarpio

又称鲤拐子、鮘仔等,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鲤属。

鲤为广布性底层鱼类,适应性很强。

多栖息于底质松软、水草丛生的水体,以螺、蚌、蚬和水生昆虫的幼虫等底栖动物为食,也摄取高等植物和丝状藻类。

冬季游动迟缓,在深水底层越冬。

通常2龄达性成熟,产卵季节有地区差异,一般于清明前后在河湾或湖汊水草丛生处繁殖,卵粘性强,粘附于水草上发育。

长江流域4~5月是繁殖盛期,怀卵量变动幅度大,从8000粒至200万粒不等。

鲤是保护区江段主要经济物种。

(6)鲫Carassiusauratus

又称鲫壳、喜头,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鲫属。

鲫为广布性中下层鱼类,周年摄食,但以3月份摄食强度最大,属杂食性鱼类,成体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幼体以动物性食料为主。

1龄鱼便开始性成熟,大多在2龄达到性成熟。

繁殖季节从4月下旬到7月上旬,水温达17℃即可产卵,5月是产卵盛期。

卵粘性,产出后粘附在水草上,一般较鲤的卵稍小,孵化期及孵出后的鱼苗习性与鲤相似。

产卵场分布于沿岸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域。

鲫是保护区江段主要经济物种。

(7)鳊Parabramispekinensis

又称鳊鱼、长春鳊,隶属于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鳊属,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到珠江及海南省等平原区。

鳊在静水或流水中都能生长,一般在中、下层游动和摄食,幼鱼多栖居在水较浅的湖汊或水流缓慢的河湾内。

成鱼以水生维管植物为食,兼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幼鱼主要摄食藻类、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的幼虫以及少量的水生维管植物碎片。

鳊生长的速度缓慢,最大可到2kg以上,肉味鲜美,脂肪丰富,是我国重要经济鱼类之一。

鳊是保护区江段主要经济物种。

(8)蒙古鲌Cultermongolicus

又称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