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1066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docx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六年级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教育内容:

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

 

1、(课件展示) 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

(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

“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

并相机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

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

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

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

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

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

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

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

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

接着播放录像。

(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

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

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

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

如果是你该怎么做?

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

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

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

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

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

如果是你该怎么做?

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

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

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题目: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

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本法中的第三章: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  

俗话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有俗话说:

风是雨的头。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

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些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由于他们长期养成了不良行为,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及时有利的得到矫正而发展形成的。

  

根据常见的违法犯罪征候、迹象,根据外部表象的差异其前兆。

 

1、言语:

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缄口不言、脏话不断。

2、举止:

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

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

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

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

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带管制道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它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具有以上所列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教育、其不良行为得不到有力的尽快的矫正,那不良行为的进一步发展就会导致违法犯罪,前兆就变成违法犯罪事实。

  

 例一:

湖北某缔结连发胜8起家庭被盗、商店被撬案件,现场不留痕迹,作案手法高超。

经侦破,这伙神出鬼没的作案团伙是由21名13岁左右的初中学生组成。

这些人有的从8、9岁就染有不良习气,有劣迹,但又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矫正,最终走向犯罪。

  

例二、北京曾处理过一个8人抢劫、流氓团伙、平均年龄不足14岁,他们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作案15起。

这8个人也都是从小很小就不良习气缠身,行为不端,劣迹斑斑,又得不到及时矫正,最终也走向犯罪。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要从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开始 

1、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小抓起,从现在做起。

良好习惯,良好行为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训练。

预防不良行为必须从小抓起;

2、预防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

小事不小。

小时不抓,就演变成大错。

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接班人。

 

总结: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小学生行为的准则,应努力做到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到:

自尊自爱,注重中学生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以高尚道德。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

文字资料:

"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

"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

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

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

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

 

包括如下内容:

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

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教学目的:

通过案例分析和测试,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 案例分析:

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

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

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

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

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

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

比1986年增加1倍,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