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10900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docx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

一、结构性失业的表现

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开始了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

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1947)在《经济政策与充分就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结构性失业”的概念。

他认为,在一个动态的市场经济中,季节性的、过渡性的和技术上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把因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一部分人处于劳动力市场中待业的现象称之为失业,那就只能叫做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上所需要的技能与劳动者实际供给的技能之间出现的不匹配。

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失业。

经济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结构变动的过程,这种变动要求市场通过洗牌重新进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配置过程中,大量素质较低、技能老化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无法进入新的产业部门而失业。

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最主要的特征是:

(1)求职者的劳动技能、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与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不相符;

(2)求职者对薪酬、福利待遇、职业、工作环境和地点等的要求与劳动力需求方提供的条件不相符。

究其实质,劳动力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后,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一致,即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与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不相匹配。

与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造成的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问题长期存在。

具体表现在:

(1)劳动力人口技能素质偏低,参与市场就业竞争能力较弱。

全国约21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有技能的仅占3219%。

接受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少的低技能、无技能人员,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转移的劳动力,寻找工作较为困难。

(2)现有劳动力素质结构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第一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对劳动力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层出不穷,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

但现有的劳动力素质结构包括工种、技能、技术、知识、经验等在短期都无法快速调整,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问题突出,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部分行业过度竞争、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等影响依然存在。

现阶段,在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从传统产业中分流出来的劳动力,特别是40岁以上的原国有企业员工,由于知识技能和就业观念老化,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上缺乏竞争优势,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

(3)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学非所用”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同步提高。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旧或单一,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脱节。

如一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变化,形成人才数量、学历结构、专业设置三个方面的供需差异,许多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和窘况。

(4)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客观上要求劳动者的知识结构、知识、能力同步调整。

但目前大量劳动力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难以及时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升级的变化,一些大城市既存在为数众多的失业人口,也出现中高级技术工人极其短缺的状况。

(5)市场体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合理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能够自由流动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顺畅地流动,导致出现严重的失业与岗位空缺同时并存的结构性悖论。

(6)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

一部分员工下岗后,竞争意识淡薄,即使无工作可做也不愿去非公有经济单位就业;部分下岗职工自身技能单一,接受再培训的能力有限,但又拒绝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的脏累工作,处于失业状态;一些应届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超高于所能得到的就业岗位,宁可失业也不愿意降低“身份”,造成许多大城市就业供给远大于需求,而大部分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和若干小城镇,高学历人才却异常紧缺。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一)结构性失业的一般性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导致就业比例失调。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约为15%、50%和34%,呈现出第一产业相对减少而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增加的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有关部门最近对我国10所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发现,、、等城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占总需求的80%以上,、、、等城市也在50%以上,同时也显示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为农业的数倍。

而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占劳动人口的一半,第三产业为2715%,工业仅占2215%。

这种就业比例显然与经济结构的状况相去甚远,由于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多集中于城镇,劳动人员的分配比例严重失调,结构性失业状况突出。

2、科技进步加速知识老化。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显示,1970年代,知识以20年增长一倍的速度积累,而到1990年代则为10年,现如今已不足5年。

知识呈几何几率增长,知识半衰期又日益缩短,职业教育只有5年,职业培训更缩短至315年,至于如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则仅有1年。

可见,越是有就业岗位需求的专门知识,其折旧率越高。

愈来愈快的知识折旧,使劳动者的知识结构面临愈来愈严峻的挑战。

3、现代企业人员结构变化使低技能工人数量减少。

现代企业中对作为工程师与熟练工人之间桥梁的技术员的需求大量增加。

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普通工厂中工程师的数量占4%,技术人员占14%,熟练工人占68%,非熟练工人占14%,而现代企业中工程师的比例仍为4%,熟练工人减至38%,非熟练工人为0,技术人员则扩大到58%,达到普通工厂同类人员的4倍。

这一发展趋势使技工和非熟练工人濒临失业的境地。

(二)结构性失业的具体原因

1、劳动力人口整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占总劳动力的85%;从技能培训情况看,85%左右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

由此不难解释,相当部分急需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成为结构性失业的主体。

44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我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较低,高达82%的人口仅有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

此外,城乡劳动力人口素质整体差异过大,特别是待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用工企业的要求不相符。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33年,农村具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口比例只有8146%,比城市整整低了35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比例尚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

目前,城市人力资本积累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初中和小学教育阶段。

以为例,从文化程度看,该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

2、缺乏合理的教育培训体系,不能适应迅速更新的市场要求。

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人口普遍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2)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就业预期。

虽然近10年高校连年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但不少高校毕业生未能顺应这种大众化的趋势,在就业选择中宁愿等待,也要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

(3)职业教育呈学历化发展的趋势。

多年来,有关部门一直强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在我国也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并未真正按照对学生重点进行职业技术培养的要求来办学,在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趋同化,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的要求难以适应。

3、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就业渠道不畅。

近年来,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保证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传递通畅,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建立了众多的职业中介机构。

但是,在现有的信息传递渠道下,还是难以做到迅速、全面、准确地将劳动力供求信息传递给供求双方。

一方面,广大农村劳动力对用工信息的获取相当程度上仍主要是通过老乡、亲戚和朋友;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判断还存在相当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使得不少人虽然有求学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愿望,却不知该学什么。

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建议

国际社会解决劳动力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对策一般有两种:

一是调整收入政策;二是调整人力政策,重点在后者。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针对结构性失业问题采取的人力政策已经由“消极”转向“积极”,即从以保障失业者的生活为目标转向以充分就业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为目标。

具体措施主要有教育与培训、人力资源计划、促进劳动力合理迁移、就业市场信息的收集与传播、反歧视政策等。

我国的结构性失业既有与其他国家相似的原因,如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又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特殊历史背景以及特殊的政策限制因素,如在现有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制度下,劳动力市场分割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因此,我国结构性失业的缓解难以在短期得到彻底解决,既需要进行相关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也需要经济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层面的教育体制改革、户籍改革、福利制度调整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就业观念转变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是依靠劳动者素质、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提高。

随着新兴产业、新型传统产业的发展,社会对技术工人,尤其是掌握多门技术,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复杂操作能力的高级技工需求呈长期稳定甚至快速增长的态势。

如“十一五”期间,劳动力市场中级工缺口约180万人,而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缺口则超过200万人,与“十五”期间的用人需求形成巨大反差。

(1)提高在岗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实施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工程。

充分发挥企业在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中的作用,鼓励高校、职业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设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课程,广泛开展在职职工岗位技能培训。

(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以土地流转农民、转产渔民、下山或开发移民中的中青年农民为重点,开展转岗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至两门实用技术。

(3)积极开展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工程。

采用多种形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

(二)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形式的职业培训,重点推行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

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民工、失业人员等不同群体,应结合不同需求,选择不同容,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流转培训和各类从业人员在岗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培训。

(1)针对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重点组织开展在岗科技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其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2)针对失业人员,重点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其再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尽快实现再就业。

在失业人员的培训中,应突出职业指导,帮助他们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自主就业意识;为他们提供职业需求信息和介绍求职方法,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再就业计划和措施;组织职业技能培训,着力开展适应性职业技能培训,使失业人员较快地提高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进行创业培训,使准备自谋职业特别是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失业人员熟悉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开业或创办企业必备的知识、程序和经营管理方法,指导他们制定科学、切实可行的创业方案,提高创业成功率。

(3)《劳动法》规定:

“从事技术工种的城镇劳动人口,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职业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