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10773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docx

感冒的经方治疗之欧阳总创编

感冒的经方治疗

时间:

2021.02.13

创作:

欧阳总

2018-01-15 李小荣,薛蓓云 村医之家

在传统中医学中,触感风邪时气引起肺卫功能失调的一类外感性疾病统称为感冒,轻者习称伤风感冒,重者习称时行感冒,类同于现代医学认识的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俗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通常为散发性,但易合并细菌感染。

感冒常可引发或加重人体多种慢性疾病。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起病大多突然,全身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较轻,常常继发其他严重疾病,如肺炎等。

经方治疗感冒及流感注重个体差异,强调方证相应,中病即止。

对应不同个体特征和病证,结合病程阶段,基层临床诊疗感冒常可见到下列方证。

本文对经方治疗初中期感冒进行讨论,以飨读者。

葛根汤证

方证 临床见有恶寒无汗、身体疼痛(例如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头项强痛等)症状,发热或不发热,起病大多有疲劳及受凉史,可见患者皮肤干燥,咽喉不红,无感染征象者。

处方 生葛根30~60g,生麻黄10g,桂枝10g,白芍或赤芍10g,生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

注意事项 适用于葛根汤者,大多体质较为充实,尤其以外观肌肉比较结实、皮肤黝黑或黄暗粗糙者多见,以从事体力劳动或平素身体强壮的青壮年以及酒客等,应用的机会较多。

体质瘦弱者,体弱多病者,形弱体瘦、面白多汗者,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快速型心律失常者应慎用。

葛根汤发汗作用较弱,服药以后,要避风、盖被子捂取微汗。

本方宜餐后服,忌空腹服用,服用后不能进食生冷。

服用本方后如有心悸、多汗者需停服,需考虑病轻药重麻黄过量,宜以桂枝甘草类方救误,例如桂枝甘草汤、桂枝汤、桂甘龙牡汤、桂枝加附子汤等,还可服用桂圆红枣糯米粥。

常用加减 感冒后引发鼻炎、鼻窦炎,可加川芎6~12g,辛荑10~15g;素有大便干结者,宜加大黄5~10g;出现较明显的葛根汤方证而伴有咽喉肿痛或见睑结膜充血、牙龈肿痛者,应考虑加桔梗、生石膏或连翘。

麻黄汤证

方证 临床见有寒热无汗且恶寒身体疼痛严重,尚未发热或发热伴呼吸急促,脉象浮紧有力者。

处方 生麻黄15g,桂枝10g,生甘草5g,杏仁15g。

注意事项 麻黄汤被历代医家列为发汗峻剂,以体质为参考,可大大提高用药安全性,特总结出适用麻黄汤的人群特征,供参考。

黄肿貌:

体格壮实,面色黄暗无光泽,有水肿貌。

肤无汗:

平时无汗或少汗,皮肤干燥而粗糙,容易受凉,汗出以后舒适。

身体痛:

容易身体疼痛,特别是腰痛或头痛,易鼻塞、易咳喘等。

肤白且常有易汗、心悸者,易烘热汗出者,脉弱无力者,体质瘦弱者,平素易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烦躁不安者,渴饮喜冷者,咽喉干燥者,均应慎用。

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快速型心律失常、大出血后、急性期外科感染(包括泌尿系统感染等)以及肿瘤放化疗期间,均应禁用。

本方宜餐后服,忌空腹服用,服用后不能进食生冷。

常用加减 肌肉痛而有微水肿者加苍术,关节疼痛明显者再加附子;对初用本方的医者,临床也可减少麻黄用量,而加入辛温解表药以策安全,例如在南方因为民众嗜食水产,可以考虑加紫苏。

桂枝汤证

方证 临床多见于大病、手术、化疗、分娩或流产、过度用药等状态后,或者先天禀赋不足、年高体衰、平素多病等情况下的虚人感冒。

患者常常有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但热度通常不高,唯怕冷、乏力明显,鼻流清涕,舌淡或淡暗而舌苔不厚,脉浮弱或缓而无力。

处方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20g。

药后喝1碗热稀粥,并注意避风保暖。

注意事项 本方证多见于体瘦肤白易汗者,通常对于肥胖者、水肿者不适合。

服用本方后一般要喝热粥。

粥可用小米、大米等文火熬至极糜烂。

服药后要注意避免风寒,最好温覆取汗。

在服药期间应嘱咐患者清淡饮食,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

常用加减 有咳嗽、或伴胸闷,通常无咽喉肿痛者,加厚朴10g,杏仁10g,即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项背强痛、头晕头痛者加葛根30g,即桂枝加葛根汤;困倦、多汗、关节冷痛者加制附片10g,即桂枝加附子汤;汗出多、面色黄,加生黄芪15g,即桂枝加黄芪汤;食欲不振或消瘦者加党参15g,即桂枝加人参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方证 临床见有恶寒头痛、发热无汗、精神萎顿、暴哑失音或咽喉疼痛,或有腰痛等,或发热而不思水,或鼻涕如水。

本方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外寒的感冒,例如夹阴伤寒早期或轻症,常规退热药、抗生素及市售感冒药治疗通常无效。

处方 麻黄10g,细辛10g,附子10g。

水煎服。

注意事项 适用本方患者的主要特征:

一是严重恶寒感,患者背部发冷是特征;二是极度疲倦感,无精打采,声音低弱。

望诊可见面色黄暗、咽部淡红不肿,舌淡苔水滑,脉诊见沉迟者。

无以上证据者慎用。

心功能不全者、高血压患者慎用。

麻黄、附子、细辛均有一定毒性,但经过煎煮以后,其毒性可减,故本方只能用汤剂,不可用粉末散剂。

本方服药后可以先全身发热,继而汗出而愈。

本方不可长期大量使用,一般得效后或汗出后停服或减少用量,再转方。

本方宜餐后服用,空腹服用可能出现多汗、乏力、心悸等反应。

常用加减 伴有咽喉疼痛、口中涎多,但查看咽部无充血,加姜制半夏10g,桂枝10g,生甘草10g,即合用半夏汤,再加生姜15g水煎服(经方医学体系中半夏与附子常有同用)。

面色白、心悸动者或体瘦、食欲欠佳者,加桂枝15g,甘草5g,生姜15g,红枣20g成桂枝去芍药麻附辛汤,且可减毒增效。

感冒伴有腰腿痛者,加白芍30g,炙甘草10g。

大青龙汤证

方证 临床见感冒高热、无汗、烦躁,其体温大多>38.5℃,皮肤干燥、眼睛充血、头痛、烦躁,脉象浮滑数有力而体格壮实者。

处方 生麻黄15~30g(先煎去沫),桂枝10g,炙甘草10g,杏仁15g,生姜15g,大枣20g,生石膏15~30g。

注意事项 本方证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者,适用本方者大多体格壮实,肌肉丰满结实,不易出汗,营养状态较好。

高热者大多有寒冷强烈刺激的诱因,要注意继发肺炎。

村医之家

小青龙汤证

方证

临床见受凉后出现恶寒,咳喘鼻鸣,痰涕多而清稀如水,口不干渴。

或发热或不发热、或无汗或少量出汗,总以痰液或鼻涕、眼泪清稀量多为特征的感冒或伴咳喘者,在一些罹患老慢支、哮喘的中老年和小儿外感的咳喘患者较多见。

处方

干姜10g,细辛10g,五味子10g,桂枝10g,生甘草10g,白芍10g,生麻黄10g,姜半夏10g。

适用小青龙汤的人群特征

水气脸:

面色多发暗而少光泽,甚或青灰色,或有眼泡眼袋,或脸有水斑,或眼脸与腮边等皮肤疏松处薄嫩浮泡而无华彩。

寒水样分泌物:

鼻涕、痰液、唾液、眼泪量多而清稀,蛋清样或形如泡沫而落地化水。

口不干渴而畏寒。

水滑苔:

舌苔白润、舌面水滑,口咽清涎多。

常用加减

伴有烦躁、口干者,加生石膏;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者,加制附片;体弱心悸喘促,去麻黄,加杏仁。

注意事项

桂枝体质者运用本方时可以去麻黄,心功能不全者宜去麻黄。

小青龙汤证常反复发作,药后一般起效较快,缓解后宜转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或苓桂剂以温化痰饮并改善体质。

柴葛解肌汤证

方证

恶寒汗不畅、身体酸痛、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鼻干眼眶痛、渴饮口干黏,胸胁苦闷、心烦不眠、恶心纳呆,舌苔薄黄或薄白,脉浮弦数而有力。

处方

柴胡10~20g,生葛根20~30g,生甘草5g,黄芩10g,白芍10g,羌活5~10g,白芷5~10g,桔梗10g,石膏15~60g,生姜3~6片、大枣3~6枚,水煎趁热服。

注意事项

本方证的实质为流行性感冒出现三阳合病,由葛根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合方化裁而成,由明代伤寒医家陶华手订,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原书有加去黄芩加麻黄或苏叶的记载,通常无需再进行加减,可斟酌方中药物的剂量或太阳、少阳、阳明三经方药比例以切合病情。

本方宜药后避风,盖被捂汗,周身汗出病情顿减,再转方调养。

柴胡桂枝汤证

方证

本方证为太阳、少阳并病,既有太阳中风证又有少阳郁结证,临床常见到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或往来寒热,恶风自汗,身体关节或腰背疼痛,胸胁满闷,心下不适,恶心或嗳气或有纳食无味、腹中气串等诸多不适,且其人常愁眉苦脸。

处方

柴胡15g,黄芩10g,制半夏10g,党参10g,炙甘草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15g。

注意事项

本方证常见于虚弱体质的外感患者,也可以表现为缠绵不愈迁延不解者。

本方证可以看作是桂枝体质伴有胸胁苦满等柴胡证,或柴胡体质伴有恶风自汗、关节痛等桂枝证,及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互见者。

一些典型患者的腹诊特点:

表现为腹直肌紧张,右侧季肋下轻压痛,剑突下按压有不适感。

本方应趁热服用,服药后避风,并盖被取微汗。

有发热时柴胡的用量宜加大,可用到30g。

麻杏石甘汤证

方证

外感后出现发热可低可高、喘咳明显、痰涕黏稠、口渴烦燥、尿短而赤,汗出肤不干,舌红苔黄而脉数,小儿可见鼻翼煽动、唇干潮红。

汗出可以表现为皮肤不干燥或潮润。

处方

麻黄10~15g,杏仁10~20g,甘草5~10g,石膏20~30g。

注意事项

出现本方证者大多体质状况较好,毛发油亮皮肤大多比较粗糙,面部或眼睑可有轻度水肿貌。

本方证常见于感冒发热及外感后续发咳喘性疾病,例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慢支合并感染、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

心源性哮喘、心力衰竭、营养不良、体质衰弱者慎用。

常用加减

伴有肺部感染者加连翘、黄芩、栀子;大便不通、舌苔厚者加大黄;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咽痛痰黏加桔梗、半夏;并发鼻窦炎见鼻塞涕浓者,加黄芩、黄柏、连翘、山栀。

五苓散证

方证类型

胃肠型感冒:

外感发热或不发热出现吐泻者,例如古代的寒湿霍乱偏表之证,小儿尤其常见;平素肠胃功能弱或体瘦胃下垂有胃脘停水者的外感;五苓散体质者的外感与静滴、注射治疗后感冒迁延不愈者。

应用提要

外感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身困,当见到口渴、小便不利、舌胖有齿痕,苔润滑者,应考虑到使用本方。

在第1种方证情形中,临床采用散剂效佳;在第2种方证情形中,五苓散可以采用散剂也可以采用水煎剂;在第3种方证情形中,五苓散通常与小柴胡汤合用且采用水煎剂,方中白术换成炒苍术更佳。

处方

泽泻30g,猪苓18g,白术18g,茯苓18g,桂枝或肉桂12g。

五苓散体质

形体不定,虚胖者多肌肉松软而易水肿;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胃脘部有振水音,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满。

面色多黄或暗,垢腻不鲜。

身体多困重疲乏。

常有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温,或虽饮水而渴不解,甚者水入则吐。

舌质多淡胖、边有齿痕,舌苔多薄白或白腻,甚者水滑;或舌体瘦而舌苔水滑。

易出现水肿,如面目虚浮或晨起肿,或下肢水肿,甚者体腔内可有积液性病变。

易小便不利,尿量少。

大便稀而次数多。

常用加减

主治伴颈项肩背不适加葛根;暑天冒暑贪凉外感后出现多汗、头痛、烦渴,小便短涩者加滑石、寒水石、石膏、甘草,即刘完素桂苓甘露饮;合小柴胡汤,名柴苓汤,主治伴有低热、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神情忧愁者。

注意事项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一定要遵循原方的剂量比例,桂枝6g,茯苓9g,猪苓9g,白术9g,泽泻15g。

本方宜温服并避风捂汗,药后喝热水热汤而禁忌生冷;服后多能小便畅利或有微汗渐出,身体也随之感到轻松。

小柴胡汤证

方证

发热、汗微出热不退或退不清或寒热往来,伴随症状多,患者胸胁部或与上腹部有满闷不适感、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晕、咳嗽等。

处方

柴胡20g,黄芩10g,制半夏10g,党参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