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04791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提出背景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北临汉江,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

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也是南北兼容的自然环境和山地小气候,因此我县生物种类繁多,仅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如木瓜、黄姜、天麻、二花、杜仲、五味子、葛根、柴胡、玄参、独活、淫羊藿、五倍子、升麻、丹参、绞股蓝、何首乌等,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也都在十余种以上。

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使得白河中药材原产地道,品质上乘。

近年来,白河县将强县富民做为战略部署来抓,发展木瓜、黄姜、畜牧、林果、蚕桑等为主导产业。

形成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并以此推动绿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确定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生态环境的逐步深入,树下种药、林药间作的种植模式应运而生,弃粮种药悠然兴起,使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面积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逐渐实现了由野生转为人工栽培。

据相关调查,截止2009年12月,我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原料药4.5万吨。

因此,我县中药材已逐渐成为我县重点发展的后续农村产业之一。

一、中药材种植的意义

结构调整,产业发展。

旨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变贫困面貌,但白河地处西北内陆偏远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已发展起来的中药材产业,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核心是要能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有销售市场,要卖的出去。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我县无论野生或人工种植的中药材,由于质优地道,倍受外地药商欢迎,每年都有安徽亳州、河南信阳、广西玉林及本省西安的药商前来采购,市场供不应求。

因此,通过培育规模企业生产销售、加大种植大户培养,形成“企业+产业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思路。

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民收入增加,还能确保财政收入稳固增长,对白河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识。

二、发展中药材种植的理由

立足白河,实事求是,寻求白河经济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是白河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展望全县优势特色产业,白河中药材产业具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加工生产潜力,具备产业发展的条件。

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2009年产量鲜药材达4.5万吨,根据白河土地资源状况,结合退耕还林,到2015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0万亩,年产中药材可达15万吨以上,到2020年,全县中药材基地可扩展到15万亩,年产亩效益0.24万元以上,产值可达3.6亿元,随着产业链条的延长,工业产值可达10亿元,为此中药材种植将成为白河主导产业的有以下几

的产量。

在规范种植中实行“农户耕种管理机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机制、合同保障药材销售机制”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销模式。

 

第二章中药材种植的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

一、白河县自然资源条件

1、地理位置

白河县以白石河得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北麓,北临汉江,隔江相望,东、南部分与湖北省郧县、竹山县接壤,西与旬阳县相连。

位于秦头楚尾,古称“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关南险奥,白河尤属襟喉。

”全境东西长53.3公里,南北宽41.5公里,总面积1455平方公里。

全县地势南高北低,除西部、南部边境及中部东西走向的一些山地海拔为1200-1800余米以外,其余70%以上地区为海拔170-1200米的低山和河谷区。

山地地表破碎,多峡谷峭壁,河谷地面平缓,为主要农耕区。

2、气候条件

白河县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年平均气温15.5℃,1月份平均气温3.3℃,7月份平均气温27.0℃,年降水量773.9㎜,累年(≥10℃)积温4813℃,年平均日照时数1754.8h,年平均无霜期234-261天。

因海拔高度,植被覆盖程度不同,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彦云“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得多”,是白河县气候随地域变化的写照。

“春寒、伏旱、秋阴雨”是白河的气候特点,伏旱、秋阴雨也是白河灾害性天气。

3、水资源现状

白河县共有大小河沟765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696条,占90.9%;流域面积为5-10平方公里的河沟27条,占3.5%;10-30平方公里的河沟10条,占3%;30-50平方公里的河沟10条,占1.3%;50-100平方公里的河沟5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4条(不含汉江)。

汉江从县境北部自西向东偏南横过,过境39.2公里,最大流量31600㎡/s,枯水期最小流量72㎡/s,年输沙量5446万吨。

县境西部冷水河水系与县境东部的白石河水系几乎平行自南向北汇入汉江,直接汇入汉江的河沟还有磨沟、拖扳沟、北店子沟壑麻虎沟。

县内地貌起伏强烈,地表破碎,河沟下切力强,一般河谷狭窄,河沟比降大,流量随降水而变化。

水量丰枯悬殊,水能理论蕴藏量大。

二、社会经济条件

1、经济状况

全县行政划分为9镇6乡、124个村民委员会、3个城镇社区、总人口20.85万人。

2009年,白河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6.4亿元,增长16.9%。

其中一产4.9亿元,增长4.8%;二产5.3亿元,增长24.2%;三产6.2亿元,增长21.4%。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2亿元,增长52.7%。

完成财政收入1.1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836万元,分别增长14.3%和25%。

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2316元,增长22.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02元增长20.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16亿元,增长19.7%。

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2、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白河县农业耕地面积41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红薯和豆类为主,水稻、洋芋次之。

低山区分布着中药材、木瓜、桑树、核桃、板栗、油桐、柿子等经济。

白河县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3亿元,增长5.1%;粮食产量达5.82万吨,增长5.5%。

在产业建设质量上也大幅提升,一是蚕桑产业紧抓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机遇,全县现有标准化密植桑园6万亩,实现年产值2644万元;二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县生猪存栏10.8万头,畜牧产值达2.23亿元;三是烤烟产业大力发展,全年种植烤烟1.77万亩,实现产值1906万元;四是黄姜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产值5238万元;五是木瓜产业通过实施标准建园面积发展近10万亩,产值600万元。

因此,白河经济的发展将依靠特色产业来带动。

3、基础设施状况

白河境内交通便利,“十天”高速公路、襄渝铁路、316国道贯穿南北。

县、乡、村公路,通车里程722公里,汉江是本县水上运输线,境内航程39.2公里。

生态新村建设以完成19个新村示范村建设,10个特困村完成“安居工程”,正在启动的社区化生态新村建设(1630工程)以全面启动,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得到全面提升。

农村安全引水工程27处,解决了2.1万群众的饮水困难。

建沼气池2500口,完成流域治理70平方公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农田水利建设受到水利部高度评价,被评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4、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现状

目前,支撑白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是来自产业建设、劳务输出和政策性补助三大项。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02元。

 

第三章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中药材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质量要求进一步提高。

因此绿色消费和民众对健康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中药饮片是中医基础,中医以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倍受民众欢迎。

根据国内有关资料统计分析,中药材种植大面积发展的有,安徽亳州、广西玉林、云南、贵州,陕西商洛、汉中等。

全国依托中药材基础,利用中药材加工的产品情况主要有,中药材饮片、中药材饮剂、药酒、中药材保健、中药材注射剂、中药材饮品等。

二、白河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白河县中药材产业基本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产业经营格局,育、繁、加、销、储一条龙,产业效益已初具成效,按照产业规划发展,可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基地建设。

目前,全县15个乡镇124个行政村中,累计种植中药材3.12万亩,其中连片种植1.7万亩。

零星种植1.42万亩。

——产品开发。

全县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1家,收购商5家,截止目前,白河秦巴制药厂年消耗能力是2.8万亩的中药材。

其他均有5家商家收购。

2、产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⑴从各级认识层面分析

白河县地域交通条件差,土地资源有限,市场观念等方面制约,科技意识和市场观念较差,对中药材产业发展信心不足。

⑵从产业本身层面分析

一是产业种植上。

由于中药材品种较多,在选种品种的时候,不能完全掌握市场需求,盲目种植存在风险。

二是产业管理上。

目前,承担中药材产业建设管理工作,主要是农业、林业、科技、经贸、乡企5个部门。

没有明确责任划分,从种植规模上看,只靠企业和农户发展种植规模存在弊端。

 

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本规划根据白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村级社会事业、中药材产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采取政策推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的办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的战略思路,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按照“以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民增收”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持,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优化中药材产业基地布局,提升加工能力,抢占中药材产业营销额文化制高点,将白河县建设成为中药材基地加工生产大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结合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农户和企业走自主经营的发展道路,在不断提升具有地区特色和优势中药材产业的进程中加强民生工作。

2、坚持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发挥资源优势,追求中药材产业要素与自然资源及环境条件的最佳配置组合,以特色产品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合理利用和保护水土资源。

3、坚持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在抓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快加工业、流通业、文化业等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一批主导白河中药材产业化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若干个知名企业品牌,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盟机制,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实现中药种植材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促进中药材产业链条的形成。

4、坚持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围绕科教兴业的主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实行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博采众长,外为我用,互惠互利。

5、坚持先打基础与后大发展相结合。

利用10年时间新建15万亩中药材基地,前1-2年先打基础,重点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培养种植基地,适当控制建设规模,从第3年开始,逐步扩大种植规模,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

三、规划依据

《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相关规定》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白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白河县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四、规划思路

本规划按照“科技兴业、提产保质、扩大规模、延伸链条、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全力建设“一个中心、三大能力、六大体系”。

培养和提升白河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

一个中心:

创建中药材技术研发中心。

建立品种资源研究室、产品开发研究室、病虫害研究室、栽培技术研究室。

主要针对中药材品种资源、产品加工、病虫害防治、栽培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创新研究,并负责质量检验检测工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大能力:

科技支撑能力、基地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