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103763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docx

微生物免疫学问答题整理习题

1。

何谓芽孢?

简述其医学意义?

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由胞浆浓缩集中形成的一个圆或卵园形折光性很强的小体。

医学意义:

①与鉴别细菌有关;②与物品的消毒灭菌有关;③与外伤感染有关.

2。

何谓条件致病菌?

其致病条件有哪些?

分别举例.

正常菌群在人体一半无害,但在某些条件下也能使人患病,称为条件致病菌。

条件:

1)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如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以及放射治疗等造成全身的免疫功能下降,以致正常菌群引起机体的感染2)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杆菌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无菌操作消毒不严以致大肠杆菌进入伤口、血液、腹腔等,就会引起泌尿系统伤口等的感染3)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某一部位正常菌群各菌种之间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时,往往引起二重感染。

在治疗某种感染性疾病中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抑制被杀死,原处于少数劣势的菌群或外来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而致。

引起二重感染的常见菌游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和一些革兰阴性杆菌。

临床表现为假膜性肠炎、肺炎、鹅口疮、尿路感染等。

3.简述HIV的主要传播途径。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其主要传播方式有3种:

①通过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②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静脉药瘾者共用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③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引起的传播。

4.什么是IFN?

种类、作用及其抗病度的主要机制。

1)干扰素概念:

干扰素时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于白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体系保产生的一种糖蛋白2)类型:

分为α、β、γ3种干扰素3)干扰素的作用:

①抗病毒;②抗肿瘤;③免疫调节作用4)干扰素的主要作用机制:

干扰素不是直接作用,而是作用于宿主细胞,产生抗病毒的2′—5′A合成酶、磷酸二酯酶及蛋白激酶.这些酶通过降解mRNA,抑制多肽链的延伸和抑制转译等环节阻断病毒蛋白的合成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

5。

简述肠道病毒有哪些类型?

及共同特征。

类型:

①脊髓灰质炎病毒;②柯萨奇病毒;③埃可病毒;④轮状病毒。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是:

(1)呈球形,直径24nm~30nm,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包膜,基因组为单正股RNA。

RNA具有感染性,并起mRNA作用.

(2)在氯化铯中浮力密度为1.34g/cm3,而鼻病毒为1。

40g/cm3,借此可区别这两种病毒。

(3)耐乙醚、耐酸,在PH3~5时稳定56℃30min,可使病毒灭活;对紫外线、干燥敏感。

在污水或粪便中可存活数月。

(4)对原代猴肾、人胚肾细胞敏感,柯萨奇A组病毒对新生乳鼠敏感。

(5)不同肠道病毒可引起相同症状,同一种病毒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

6。

说明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预防。

结构、化学组成与功能:

1)裸露病毒体的结构:

①核心。

含有RNA或DNA;有些病毒还含有复制酶.核酸在医学上的意义:

具有遗传变异性;具有感染性;可用于病毒的分类与鉴定。

②衣壳。

由多肽组成壳微粒,壳微粒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合成衣壳。

衣壳在医学上的意义:

保护核酸的作用;介导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病毒的核酸与衣壳共同组成核衣壳为一个完整的病毒体,具有感染性。

2)包装病毒体结构:

①在核衣壳外还有类脂组成的包膜。

②包膜表面由糖蛋白组成的突起物称为刺突。

包膜在医学上的意义:

包膜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具有抗原性;具有感染性.有包膜的病毒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病毒体。

预防病毒感染:

人工自动预防:

1)死疫苗,如乙脑,狂犬病等灭活疫苗;2)活疫苗。

如脊髓灰质,流感和麻疹等减毒活疫苗;3)新型活疫苗;4)基因工程疫苗;5)重组载体疫苗;6)合成疫苗;7)亚单位疫苗;8)DNA疫苗;9)转基因植物疫苗,如乙肝疫苗;10)治疗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

特异性抗体、免疫球蛋白.

7.试比较细菌类毒素与外毒素.

①内毒素  产生:

细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化学组成:

脂多糖(类脂A);稳定性:

耐热、稳定;甲醛处理:

不能脱毒;毒性弱;致病作用:

无特异性,各菌内毒素成分基本相同故均可引起发热、休克、DIC等;产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抗原性较弱。

②外毒素  产生:

生活过程中分泌到体外;化学组成:

蛋白质;稳定性:

不耐热、不稳定;甲醛处理:

可脱毒成类毒素;毒性极强;致病作用:

对组织的毒性作用的高度选择性、引起特殊病变及临床症状;产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抗原性较强。

8.试述乙性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其所致疾病。

1)主要致病物质有:

①脂磷壁酸;②M蛋白:

为菌体表面蛋白物质,具有粘附,抗吞噬作用,并与变态反应性疾病有关.③透明质酸酶;④链激酶,能激活形成溶血纤维蛋白酶;⑤链道酶,亦称DNA酶;⑥致热外毒素;⑦链球菌溶血毒素,分溶血素O和溶血素S。

2)链球菌所致疾病有三大类:

①化脓性感染;②中毒性疾病;③内脏器官感染;④超敏反应性疾病。

9。

细胞免疫的生物学功能有哪些?

细胞免疫是指T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增值为致敏淋巴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所发挥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功能:

①抗细胞内寄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②抗肿瘤作用;③介导免疫病理损伤.

10。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

及作用。

代谢产物有:

1)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

耐高温,高压蒸气灭菌法不能使其灭活,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原质,蒸馏法最好.在制备和使用注射药品过程中应严格防止细菌污染.2)毒素与侵袭性酶,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到体外的一种蛋白质性物质。

具有明显的宿主细胞亲和性,毒性较强。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崩解后游离出来。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脂质A,物种属特异性,故其引起的病症临床表现基本类似,毒性较弱。

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可分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

4)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

临床应用广泛。

5)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

其作用范围窄,仅对产生菌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6)维生素,细菌合成的某些维生素除供给自身需求外,还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11。

简述破伤风杆菌的形态染色特征,感染条件、致病物质及防御原则。

①形态染色:

破伤风杆菌为革兰氏阳性长干菌,在菌体一端彭起、正圆形、大于菌体的芽孢,整个细菌呈鼓槌状,芽胞形成后转为革兰氏隐形,有周鞭毛,无荚膜。

创伤内常为革兰氏阴性,不易查见芽胞。

②破伤风感染的重要条件:

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深而窄,有异物、泥土、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堵塞伤口,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均易造成厌氧微环境.③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物质是破伤风痉挛毒素。

④防治原则包括三方面:

一要正确处理伤口及清创扩创;二要进行特异性预防,一般以注射类毒素主动免疫为主,以注射TAT作紧急预防;三要治疗,包括使用特异性抗毒素及抗生素.破伤风的治疗:

1.单间隔离,加强护理,减少刺激,严防交叉感染.2。

伤口处理,彻底清创,用双氧水或1:

1000的高锰酸钾液体冲洗,或湿敷伤口,开放伤口.3.破伤风抗毒血清的应用。

4.控制、解除肌肉强直性收缩。

5。

预防性气管切开。

6。

抗生素的应用。

7.全身支持疗法

12。

试述病毒致病机制(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免疫病理损伤作用)及在体内传播途径、及感染类型。

1)杀细胞感染:

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值并引起细胞溶解死亡的作用称为杀细胞感染,主要见无荚膜、杀伤性强的病毒.机制:

①在增值过程中抑制宿住细胞的核算复制和蛋白质合成;②病毒感染可致细胞溶酶体破坏,释放出溶酶体而致细胞溶解;③病毒蛋白毒性作用。

2)稳定状态感染:

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菌内增值不引起细胞溶解死亡,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①细胞膜布局与效用变化。

②细胞转化。

3)包涵体形成.包涵体是病毒传染细胞的一个最具特征性的形态变化。

4)整合感染:

导致宿住细胞遗传性状的改变5)细胞凋亡.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①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②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③免疫抑制作用.传播途径:

1)部分播散:

播散仅范围于侵吞部位附近的构造,由此引起部分或满身症状。

如流感病毒向四周播散的方法是细胞—分泌液-细胞的进程。

2)血液播散:

进入部分增殖失落队入血液而播散,即有病毒血症期。

如腮腺炎病毒有一次病毒血症期。

3)神经播散:

播散延神经播散,可从末梢到中枢神经系统,如狂犬病毒.感染类型:

根据有无症状,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根据病毒在机体内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分为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又分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和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13.试述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致病特点。

主要致病物质有:

①血浆凝固酶;②葡萄球菌溶血毒素;③杀白细胞毒素;④肠毒素;⑤表皮溶解毒素;⑥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

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两大类:

①化脓性感染。

局部化脓性感染及全身型感染②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葡萄球菌性肠炎及毒性休克综合征。

致病特点:

产生金黄色色素、产生SPA、菌落周围有溶血性、分解甘露醇、产生耐热核酸酶、产生血浆凝固酶。

14。

试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

1)各种病原微生物及代谢产物:

①细菌性抗原;②病毒性抗原;③外毒素和类毒素。

2)动物免疫血清;3)异嗜性抗原;4)同种异体抗原:

①血型抗原,可引起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症②人类白细胞抗原,引起移植排斥反应;5)自身抗原:

①隐蔽的自身抗原②修饰的自身抗原;6)肿瘤抗原:

①肿瘤特异性抗原;②肿瘤相关抗原;7)超抗原8)变应原.

16。

IgG的功能有哪些?

IgG分子为单体结构,与抗原结合为2价。

功能:

①IgG存在与血清中,含量最高,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属IgG,故发挥主力免疫作用;②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中和、调理吞噬,激活补体及ADCC等多种免疫效应;③唯一能通过胎盘,对胎儿和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保护意义;④有自身抗体和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也属于IgG。

17。

简述乙肝病毒的重要抗原和抗体。

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

1)HBsAg和抗-HBs系统:

HBsAg为病毒体外壳蛋白、小球形颗粒及管形颗粒成分,包含抗—PreS1、-PreS2(能通过阻断HBV与干细胞结合发挥抗病毒作用)蛋白。

HBsAg是检查乙肝感染的主要标志,并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HBs.表面抗原始于感染后19天即在潜伏期早期便可检出,分多个亚型,各亚型间有部分交叉免疫,其分布有地区性2)HBcAg和抗—HBc系统:

HBcAg为大球形颗粒的外衣壳成分,因为它被外衣壳蛋白包裹,在感染者血清中难以监测到HBcAg,它有很强的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HBcIgM类和IgG类两种非中和抗体,前者于发病早期,但一过性感染者其持续时间短,在IgM高峰后IgG出现并持续多年3)HBeAg和抗HBe系统:

HBeAg与HBcAg同时出现,HBeAg阳性与抗-HBcIgM阳性均为HBV复制活跃的指标。

一过性感染患者,HBeAg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其阴转后,出现对应的抗-HBe,为感染后时间较长以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预后较好的征兆.

18.什么是免疫应答?

其过程有那几个阶段?

类型?

免疫应答:

是指机体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生理过程。

免疫应答的类别:

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正免疫应答包括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响。

负免疫应答又称免疫耐受。

免疫应答的根本进程:

1)感到阶段:

即抗原识别阶段,指抗原呈递细胞(APC)捕获、加工、呈递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的开动活化阶段。

2)反响阶段:

是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B淋巴细胞)受抗原选择性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