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97545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护理学简答.docx

中医护理学简答

《中医护理学》简答、论述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1.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机体自身整体性及其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环境有密切联系: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2.辨证论治:

辨证是根据病史、四诊所收集到的所有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何证;论证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3.恒动观念:

健康与疾病都是运动着的,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要摒弃一切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建立动态观察,用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生命活动中的一切现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相互对立:

主要表现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相互对立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着制约作用。

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与互不相观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已

2.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己方存在的前提。

称为阴阳的互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阴阳的相互消长:

阴阳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状态,而是始终处于“阳消阴长”与“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的。

只有不断地消长与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事物的正常发展。

对人体来说,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如果这种“消长”超过一定的限度,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就会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呈现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因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阴阳的转化时当阴阳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使该事物属性发生了转化,所以说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出现质变的结果。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

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双方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是互根、互用、互相制约消长的、阴阳失调则导致疾病的发生,人体的正气与病邪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因疾病的发生机理在于阴阳失调,所以正确的诊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

抓住本质

5.用于疾病的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促使阴阳恢复平衡

6.指导疾病的预防

四.五行的各自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木

2.火的特性:

火曰炎上,指火具有温热、升腾、明亮、化物的作用,引申为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为火

3.土的特性:

土爰稼穑,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

属于土

4.金的特性:

金曰从革,引申为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属于金

5.水的特性:

水曰润下,润下指水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下行性质或作用的食物

五.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人体的生理功能气化功能的表现,病理气化功

能的失调)

1.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六.心的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与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液依赖心的推动在脉中运行,周流不息、循环无端。

推动血液运行的能力主要是心气

2.主神心对人体生命活动起着主宰的作用。

3.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全身血脉都归属于心,心的功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反映出来,舌有赖心主血脉与主神的功能。

4.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七.肺的功能

1.主气、司呼吸

2.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1)何谓肺主宣发?

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宣发:

肺气向上升宣好向外布散的作用

1排出体内的浊气

2将脾转输的津液与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3宣发卫气,调节腠理的开阖,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2)何谓胃主肃降?

其生理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

肃降:

肺气向下通降与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1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2将吸入的清气与有脾转输至肺的津液、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3肃清肺与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净洁.

3.肺朝百脉,主治节

4.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

5.在志为忧,在液为涕

八:

1.主运化、升清

指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1)运化水谷:

指对饮食的消化、吸收。

脾助胃把水谷化为精微,后经过脾的转输与散精功能,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

(2)运化水液:

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与布散作用,防治水液在体内滞留。

脾将饮食水谷中的水液,清者吸收散精于肺而布散全身,其余的转输给肺与肾,化为汗液与尿液排出

2.主统血:

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治溢出脉外的功能

3.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其志在思,在液为涎

九.肝

1.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1)协调气血运行: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与调

(2)促进消化吸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保持脾胃升降协调;肝的疏泄调节着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帮助脾胃对食物消化吸收

(3)调节精神情志:

肝的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与调,则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4)协调水液代谢: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通利三焦,疏通水道

(5)调理冲任二脉:

肝的疏泄影响着冲任二脉的通利协调

2.主藏血:

指肝具有贮藏与调节血量的功能

3.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4.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十.肾

1.藏精:

指肾对精有闭藏、贮存的功能

问:

叙述“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及其两者互相的关系。

答:

肾中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之精,出生以后摄入的饮食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及脏腑在生理活动中化生的精气。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先天之精依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与充养,后天之精必须依赖于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

2.主水:

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谢,调节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3.主纳气:

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调节呼吸的功能

4.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二阴

5.在志为怒,在液为唾

十一.三焦:

通行元气与运行水液

1.上焦如雾心、肺与头部,主宣发卫气,输布水谷精微与津液,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

2.中焦如沤脾、胃。

主受纳腐熟水谷,运化水谷精微与津液,化生气血。

3.下焦如渎肝、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与阴部,泌清别浊,排泄糟粕与尿液

十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体现于气与血的关系

2.心与脾: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化

3.心与肝:

表现在血液与精神情志两方面

4.心与肾:

一是心阴心阳与肾阴肾阳之间的依存关系;二是心血与肾精之间的关系

5.肺与脾:

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的输布。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6.肺与肝:

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协调方面。

“肝火犯肺“

7.肺与肾:

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两方面。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8.肝与脾:

表现在消化与血液两方面

9.肝与肾:

表现在精血互生与阴液相通两方面。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10.脾与肾:

表现在先后天相互资助与水液代谢。

“脾阳根于肾阳”

十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①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②血液的生成与运行

③各脏腑组织功能的维持④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2.温煦作用:

①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②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③血与津液的运行

3.防御作用:

①护卫肌表,防治外邪的侵入②与侵入人体的病邪作斗争

4.固摄作用:

①气对体内的液态物质有统摄、控制的作用②对脏腑有固护作用

5.气化作用:

气能促使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与相互转化

十四.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1.生成:

主要通过脾胃的“游移精气”与小肠的“分清别浊”功能

2.输布:

主要是通过脾的运化,肺的通调水道与肾的蒸腾气化,与肝的疏泄,三角的决渎,通利水道亦有关

3.排泄:

主要依赖于汗液、尿液与随呼吸排出的水气

总结: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其维持代谢的平衡,依赖于气与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尤以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作用,所以,不论是由于气的病变或上述某些脏腑的病变,均可影响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并导致津液代谢平衡的失调,从而形成伤津、脱液等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或形成内生水、湿、痰、饮等津液环流障碍,水液停滞积聚等病理变化。

十五.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与津液再转化为血,都离不开气与气化

(2)气能行血:

血的循行,依赖于气的推动

(3)气能摄血:

气对血的运行有固摄作用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载气:

血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血

(2)血能养气:

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充盛

十六.经络的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营养脏腑组织

2.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

3.揆理阴阳,维持机体平衡

十七.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十二经脉纵贯全身,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与四肢,在体表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2.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与胸腹,即上肢的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的内侧为足三阴经

3.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与头面、躯干,即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足三阳经

4.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5.手足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6.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与足背部,其排列是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八.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1.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2.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十九.风邪致病的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

风邪致病多见头痛、项背痛、汗出恶风等临床特点

2.风善行而数变:

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且迅速、变化无常

3.风性主动:

致病往往出现摇摆不定的症状

4.风为百病之长:

其余五淫多依附风邪而侵入人体

二十.

1.寒邪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主收引

2.暑邪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3.湿邪致病特点:

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易伤阳,阻碍气机

4.燥邪致病特点:

燥易伤津;燥易伤肺

5.火邪致病特点:

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风动血

二十一.药性理论包括那几个方面,包括含义

1.四气:

又称四性,即温暑寒凉四种药性;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兴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的性质。

此外:

还有药性平与,寒热之性不太明显的平性

2.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及依附于酸的涩与依附于甘的淡。

五味即使药物味道的真实反应,更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3.升降浮沉:

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升即上升,降即下降,浮是指上行发散,沉是指下行泄利

4.归经: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联系起来,用以说明药物功效的作用范围,从而为临床辨证论证提供选择用药的依据

5.毒性:

药物对人体的毒害反应

二十二.常见的清热类方药分类及代表药物

1.清热泻火方药:

石膏、知母、栀子、天花粉

2.清热燥湿方药:

黄岑、黄连、黄柏、龙胆草

3.清热解毒方药: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

4.清热凉血方药:

生地黄、玄参、丹皮、紫草

5.清虚热药:

青嵩、白薇、地骨皮

二十三.常见的补虚类方药及代表药

1.补气类方药:

人参、太子参、党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