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096608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云南省曲靖市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考试结束前

省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真题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一7题,其中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烂漫(làn)诀别(jǘé)淋漓尽致(lín)畏罪潜逃(qián)

B.澎湃(pài)累赘(zhuì)悲天悯人(mǐn)忍俊不禁(jīn)

C.歼灭(qiān)镌刻(juān)不辍劳作(chuò)惟妙惟肖(xiào)

D.崩溃(bōng)驰骋(chěng)风雪载途(zài)家喻户晓(yù)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萌发帷幕消声匿迹震耳欲聋

B.烦躁坍塌锋芒毕露微不足道

C.喧器狼藉坦荡如砥无动于衷

D.云霄安详骇人听闻大相径庭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B.五四运动距今100多年了,在这100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C.《中国诗词大会》竞赛过程扣人心弦,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D.走过万亩梨园,被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包围着。

置身于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春风徐除,玉枝轻摇,花瓣洁白,随风飘飞,在湛蓝的天空中,如雪花飘舞,仿佛一片神奇的冰雪世界!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精彩篇章。

B.扫黑除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长远的政治意义。

C.《经典咏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它新颖的容和独特的风格造成的。

D.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提供了无限可能。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②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③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④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⑤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A.③④①⑤②B.②③①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②①③④⑤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中“黄发”指“孩子”,“垂髫”指“老人”。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7.根据提示填空。

(每空1分,共8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

不得分。

(1),君子好逑。

(《关雎》)

(2)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3)晏殊在《浇溪沙》一词中,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引出春光失去的惋惜,流露出作者无限惆怅的句子:

,。

(4)《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美景的句子:

,。

(5)雨丝丝,那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期盼;雨缕缕,那是“久旱逢甘霖”的欣喜;雨绦绦,那是“最喜小儿亡赖”的雨中嬉戏……请写出古诗词中含“雨”字的连续两句(课外均可):

,。

二、语文综合运用(第8题含

(1)~(5)小题,共10分)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爨是东汉末年到唐朝中叶东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爨体字,中国古代稀有字

体,代表特色,爨体字在中国缤纷多彩的书法字体中,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汉字隶书

到楷书的过渡学体,堪称中国文字演变的“活化石”,市留存的碑刻《爨宝子碑》和《爨

龙颜碑》是研究爨文化的主要凭证。

为了让大家知晓身边的文化遗产,了解历史文化,响应国务院关于“文化和自然遗

产日”,《每年6月的第一个星期六)的号召,江源学校将举办“走近爨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答出其中二点输2分),

(1)认识“爨”字

“爨”,读音“cuàn”,文化史上有句名谣:

“興(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烧”说的是“爨”学的现代写法。

“爨”的意是是:

烧火做饭;灶:

姓氏。

请你将爨字规写入“田”字格中,并数一数其笔画数、(2分)

(2)走近“爨”学

珠江源学校权邀请当地爨文化博物馆王馆长,于6月30日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爨文化知识”的专题讲座,现请你以学校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2分)

邀请函

期待您的到来!

珠江源学校(签章)

2019年6月30日

(3)传播文化

为了将的文化遗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爨文化,请你拟写一则含有“爨”字的广告词。

(2分)

名著阅读(4分)

图一图二

 

(4)图一的故事情节名称:

图二出自课文:

《》

(5)看图一图二,按照例句各仿写一个句子。

(2分)

例句:

我想跟随施耐庵去游览山清水秀的梁山泊。

三、阅读(本大题含9~24题,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4分)

登幽州台歌

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10.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5题。

(12分)

富贵不能淫

①景春曰:

“公衍、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分)

(1)往之女家

(2)与民由之

12.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13.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14.下西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观是()(2分)

A.这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B.作者运用排比句,增强文意的气势和感染力,搞示了大丈失的涵。

C.古代读书人的理想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与文中“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相近。

D.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丈夫之冠”为举例论证;“广居”“正位”“大道”为道理论证;“得志”与“不得志”为对比论证。

15.谈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何现实意义?

(3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19题。

(10分)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

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

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

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

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

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

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

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

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

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

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围填海、城市扩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

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2期)

16、结合本文概括“湿地”的功能。

(3)

17.标题“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并分析其作用。

18、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请简要分析(2分)

19.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阅读本文,结合实际,请你提出保护湿地的三条措施。

(3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4题。

(14分)

青苔撑起的一片绿意

洪振秋

①春日,人们的视野里总是万物葱绿,百花次第开放,一派生机勃勃。

②百花繁,万花灿,唯有苔草很少被人提及,因为它实在微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我却惊讶于这细小低微的青青苔草,它没有茂林的硕大气象,也没有百花的美妙身姿,只是静静地躲藏在不容易被人注视的角落里。

但她依然有着茂林一般的风情、百花一样的美丽。

③我非常喜欢清代诗人袁枚那首《苔》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诗人笔下的青苔生长环境是很恶劣的,可它依然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

青春从何处来?

它从苔草旺盛的生命力中来,它凭着坚强的活力,冲破困境,焕发青春的光彩。

苔草是不会开花的,但她“也学牡丹开”,既是谦逊,也是骄傲。

她虽然如此弱不禁风,却凭着自身的自强不息,争得和百花一样的开放权利,春光离不开她们不断地点缀,才显得如此春意盎然。

④江南民间有句谚语:

“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河”。

⑤在我的印象里,春风拂面,青苔们趴在残旧的瓦片上,粘在厚重的砖头间,爬上高高的墙头上,附在苍老的树干中,布满在瘦硬的岩石上,从故乡街上的青石板夹缝中撑出绿意,写出一个又一个方正的“回”字。

不远处的春江,“江水绿如蓝”,这是青苔的大写意、大手笔。

⑥在乡间的古楼里,当青苔从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始随着春风波动、蔓延时,门前的台阶也变绿了,古楼便春光融融,于是陋室不陋。

⑦此时,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青苔,竟是如此有气势。

她们都是一根连着十根,十根连着百根,连绵起伏,渐成气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