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723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 21页.docx

最新推荐晋祠导游词100字word范文2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晋祠导游词100字

篇一:

晋祠导游词

晋祠解说词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五一广场约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

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

有山西“小江南”之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是太原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游览胜地。

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美丽动人的历史掌故,国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面我先从晋祠的历史讲起。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姬虞这位晋国开国元勋而得名。

姬虞的封地古称唐国,本人为周成王之弟,故被叫做唐叔虞。

围绕叔虞封唐有一段奇妙的故事。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

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并说:

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

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

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

我是和他闹着玩的。

史官却很认真地说:

天子无戏言。

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成王便真的封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

这就是广为传诵的“桐叶封唐”或“剪桐封弟”的故事。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

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

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晋祠的创建年代现已无从稽考,不过,根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和《魏书"地形表》有关记载可知,晋祠早在北魏之前已经有了。

这样看来,晋词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而且当时已经是祠堂鱼沼皆有,游客贵人光顾的游览胜地了。

宋初圣母殿建成之后,晋祠布局较前大为改观。

圣母殿成为祠内主体,规模最为宏大,殿前重修了鱼沼飞梁,会仙桥西树金人台。

金代增建献殿,明万历年问在献殿前建对越坊、钟鼓楼、水镜台等。

从而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一组祠庙建筑群。

除了上述景点,元明清各代还添建或改建了两侧的其他建筑:

朝阳洞、三台阁、关帝庙、吴天祠、东岳殿、文昌宫、三圣祠、胜瀛楼、景清门等,这就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园林式建筑格局。

大致了解晋祠的来龙去脉之后,我带大家游览晋祠的各主要景观。

水镜台

进入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这一建筑是水镜台。

它坐东朝西,是一座戏台。

“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善恶忠奸尽人皆知。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水镜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

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它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它又是殿。

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从西边看去,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

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

上悬正额“水镜台”,是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晋词人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会仙桥

水镜台正西跨越智伯渠上这座小桥叫做会仙桥。

此桥本身并无特别引人注目之处,可能是晋祠

人觉得此桥太平淡无奇,与晋祠的其他景观相比反差太大,所以赋予了它一段动听的传说,以引起游人对这座通向圣母殿必须经过的小桥的注意。

据传说,此桥是明朝翰林罗洪先与仙女相会的地方,所以取名“会仙桥”。

这罗洪先本是明代大奸臣大贪官严嵩的儿女亲家,但他为官清正廉明,与严篙多有抵牾。

有一年严嵩造了一座豪华客厅,其中的一根梁是大鱼的骨头。

前来庆贺的人对客厅均大加赞赏,惟独罗洪先老实不客气地说:

“好是好,就是梁太小。

”严嵩以为罗当众侮他“气量太小”,于是准备罗织罪名加害于他。

严嵩的女儿不忍未来的公爹大祸临头,但又不便明言,急中生智就泡了一碗茶,命侍女送去。

未过门的媳妇敬公爹一碗茶不为违礼。

罗洪先揭开碗盖一瞧,内浮两颗红枣一撮茵香,罗沉思良久,恍然大悟:

枣枣茴香莫不是早早回乡之意。

于是连夜逃走,罗洪先就这样被罢官免职。

丢了官职的罗洪先云游四海。

有一天来到晋祠,当他信步走到智伯渠上的木板桥边时,见桥的西头有一手携竹筐的农家少妇,衣着得体,鬓发如云,楚楚动人,罗不由地随口吟出赞美的诗句:

“世人常夸西施美,余视娇妇胜西施。

”妇人听罢大为恼火,立马回敬两句:

“官丢位去宜收敛,满口秽语怎学仙。

”说罢飘然逝去。

罗欲跨桥追赶,只见木板骤然起火。

罗洪先方才醒悟:

村姑并非凡人。

从此罗洪先潜心于佛道,成为对佛教道教造诣很深的学者,并写下咏晋祠诗一首:

“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名。

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后来人们在烧毁的木板桥处修了石板桥,会仙桥由此名声大噪。

金人台

过会仙桥,前面这座砖砌短栏方形台就是金人台。

中央这座琉璃瓦小阁是明代建筑,四角各立一尊铁铸武士,身披铠甲,十分英武,因为铁属五金,所以称此台为金人台。

稍作比较,大家就会发现,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这尊,而且也是惟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

据胸前铭文所知是由太原府张元圭等人捐资铸造。

据传,为了铸好金人,特地从中岳嵩山请来名师,名师确实高明,他所铸成的金人,不仅神态逼真,体态英武,而且风雨之中不蚀不锈,至今已有900多年仍光亮如初,可见其冶炼与铸造技艺之高。

因为这尊铁人是出自外来匠师之手,所以被称为外来户,而其余三尊则是出于当地工匠之手的本地户。

仔细观察,金人手中像是持有兵器,但为什么现在没有了呢?

大概由于他们手中的兵器是木制的,日久天长,便自然毁坏了。

献殿

对越牌坊西边这座看似凉亭的建筑叫“献殿”。

献殿也就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1955年用原料照原式翻修。

献殿面宽3间,进深4椽,单檐歇山顶。

前后檐明间敞门,四周无壁,只是在槛墙上安直棂栅栏,从形制上看很像一座凉亭。

殿顶架构极为简洁,梁身不弱不肥,简单轻巧,四角构造合理,坚固耐久。

殿内敞朗,檐头舒展,给人以稳健舒适的感觉。

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不乏其例,但多为明清建筑,此前极为少见。

而晋祠的献殿建于金代。

是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所以被文化部鉴定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圣母殿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位于全祠中轴线西端,前临鱼沼,后拥危峰,坐西向东,独冠中居,是

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处。

其珍贵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方面,可谓宋代建筑水平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

圣母殿是晋祠楹联匾额最为集中的地方,共有楹联10副、匾额16块,款款都是立意鲜明而深长,书写和雕刻手法极为精炼的上乘佳作。

最为引人注目的除了前廊正中所悬慈禧御笔“三晋遗封”外,当数“永锡难老”一匾,此匾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祁县渠本翘所书,原本是弧形贴金大阴字,由于技艺高超,阳光反射映人人们视觉的却是时凸时凹,人称活字匾。

殿内43尊彩塑更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

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穿蟒袍,霞被珠璎,凝神端坐于中央,一副主人贵妇的仪表气质。

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

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僚5尊,侍女像33尊。

女官穿男服大概是为了出入宫廷方便,宦官是宫中不可缺少的角色,更多的当然是丫环侍女了。

这群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其余二绝为周柏和难老泉)相信会给大家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难老泉

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亦是晋水的主要源泉。

走出艺术殿堂圣母殿,驻足向两侧观望,即会发现南北各有一个八角亭。

原来,亭下各有一泉,北为善利泉,南为难老泉,加上中间的鱼沼,构成晋祠三大神泉。

只可惜,鱼沼和善利泉均早已干涸,仅剩难老泉了。

难老泉有“晋阳第一泉”之称,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溏中,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

泉水温度为18℃,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

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水母楼

难老泉亭西边这处两层建筑叫水母楼。

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官,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

四周围廊,但一层为三洞砖窑,形制特别。

上下两名匾“悬山响玉”“沾濡悬瓮”,不仅道出晋祠风光的最大特色,也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感激之情。

中间洞内这尊水母像为铜铸,高1米多,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神像大不相同。

水母的这一形象源于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水母名叫柳春英,太原金胜村人,嫁到古唐村(晋祠)为媳。

春英生性善良贤慧,勤劳俭朴,能忍能让。

而她的婆婆却十分刁蛮。

柳氏所做饭菜,婆婆嫌缺盐少醋,常常倒掉重做;柳氏从好几里以外挑来的水,婆婆嫌身后桶里的水不干净而倒掉,只吃前桶,这样害得春英天天都得去挑水。

但春英对这些刁难并无怨言。

有一天,她正挑着水往回走,半道上遇到一位牵着白马的老头,请求让他的马喝点水。

柳氏指着后桶水说,喝吧。

老人为难地说,这马只喝前桶的水。

柳氏爽快地答应。

如此三日,柳氏都满足了老人的要求。

尽管自己多挑了三趟水,但第三天饮完马柳氏正要返回重挑时,老人对春英说:

是白衣大仙,你是位心地善良的大嫂,我送你一条马鞭,把它放在水瓮里,用水时只要轻轻一提,水就会上涌,要多少就提多高,但千万不要提过瓮沿,不然就会遭水淹,切记!

说罢,老人和白马化作一朵白云而去。

柳氏望着空中拜了几拜,就高高兴兴地回了家,从此免却了挑水之苦,而且四邻五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挑水了。

但这引起了婆婆的不快,一天她趁柳氏回娘家不在,想把马鞭藏起来,可马鞭刚一提出水瓮,滔滔大水顷刻涌上,转眼间淹了整个村庄。

正在娘家的春英闻讯,来不及把头梳完便急急赶回家中,把一草垫扔在瓮上不顾一切地往上一坐,大水顿时变小,只剩下一股泉水从坐下溢出,这使是晋水源头——难老泉。

洞中这尊铜像正是依照这一传说塑造的。

楼上水母则是供奉梳妆后的水母坐像。

值得指出的是,两侧这8尊侍女塑像,从前面看完全是身段苗条的美少女;而从后面看则呈鱼形,衣纹飘动十分优美,可以称得上中国的“美人鱼”。

周柏唐槐

晋祠三绝我们已领略其二,所剩一绝便是这齐年古柏。

晋祠古木众多,若论树龄之长,就数植于周代的两株柏树了。

一株为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高15?

16米,干粗2米多,形如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

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

原本大殿两侧各有一株,相传同植于周代,原生长于悬瓮山南涧,圣母殿建成后,将这对连理柏移来分栽于两侧,有比翼齐年之意,故称齐年古柏。

可惜的是南侧那株被迷信的乡民在道光初年砍伐,只剩北侧这一株了。

大概是失去了手足亲人之后悲痛过度,高大的古柏渐渐向南倾斜下去,而且腰干一凹节处每遇刮风还会流出悲伤的“泪水”。

古柏已有2800多年的树龄,高10余米,干粗两围,侧身斜依于圣母殿顶上,与地面形成45度夹角,酷似卧龙。

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称它为“晋源古柏第一章”。

令人称奇的是,不知何年卧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大概是仰慕德高望重的先辈,义不容辞地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是那样的自然天成,令游人赞叹不已。

这株翠柏被称为“擎天柏”,树龄亦在千年以上。

古柏已成为不老的象征,与古柏合影便成为人们表达希望自己亦能长生不老的最佳方式。

唐叔虞祠

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叔虞祠便退居次席。

位于献殿北侧的唐叔虞祠并不是最早的晋祠,而是一座较年轻的建筑,建于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距今仅220多年。

尽管已不是主殿,但仍有气势。

叔虞祠分内外两院。

外院有碑廊环绕,陈列《华严经》石刻,布局对称。

正殿也是过庭,两旁陈列着一组元代乐伎塑像,每边7人共14人,手持不同乐器,组成一个完整乐队,东边为管弦乐,西边为打击乐,两位矮人大概一个是领队一个是指挥。

这支乐队似乎是在为治国有方的唐叔虞歌功颂德,乐伎虽然面部表情雷同,但却是研究中国音乐发展史的珍贵实物史料。

内院正北即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便是唐叔虞塑像,手里拿着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穿蟒袍,修目美髯,神采奕奕,温良敦厚,文质彬彬。

分立两旁的是文武大臣。

祠前的八角莲池,原来是善利和鱼沼二泉汇流地,池中清波粼粼,荷叶片片,在荷花盛开月光明媚的夜晚最为美丽,有莲池映月之奇观。

清人赵谦德曾为此写下“月明露冷无人见,一幅莲溪太极图”的名句。

而且,由于泉水恒温,即使在隆冬季节,莲花仍傲雪怒发,蔚为又一奇观。

关帝祠

晋祠既是祖庙,又有佛寺,还有道观。

晋祠的道观叫吴天神祠,位于唐叔虞祠东侧,由三清洞、

关帝祠、玉皇阁三部分组成。

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吴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吴天神祠。

神祠分前后两院,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前院便是关帝祠。

正殿所悬“如天之平”匾额,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

立于1861年。

殿内供关帝塑像,两壁是80余幅关羽故事的连环彩绘,为明代作品。

人称红脸关公,为何此像为黄白脸?

这要从关公早年说起。

关羽原本姓冯名贤,晋南解州人,以打铁为生,膂力过人,忠勇刚直,爱打抱不平。

当时解州有一恶霸,号解州虎,串通官府把全镇水井填封,只留他家一口井,借此敲诈勒索,欺男霸女。

冯贤愤而夜杀解州虎,逃到撞关。

因捉拿他的画像已贴在城门口,所以难以出关。

正当危急之际,遇一老妇指点,他便打破自己的鼻子,把鼻血涂了满脸,原本白净的脸面一变为大红,并装疯卖傻,指关为姓,顺利骗过把关兵卒,混出关门。

出关后,当他在涧水中洗面时,却再也不能洗净,因而变成面如重枣的红脸大汉。

但家乡人自然知道关羽的本来面相,所以给他塑了这尊并非红脸的关公像。

出关帝祠,迎面这座名为“钧天乐台”的戏台,是专门为关帝演戏所用。

奉对寺与舍利生生塔

奉圣寺,位于晋祠的最南部,坐西朝东,全名十方奉圣禅寺,又名释迦厂。

最初是唐高祖李渊为功勋显赫的大将尉迟敬德所修别墅,但惯于征战冲杀的尉迟公在这里住来并不自在,夜里常作砍杀之梦,睡不踏实。

敬德大惑不解,便去请教国师智满。

国师告诉他:

“将军一生杀戮过甚,血腥气太浓,你必须修建一座寺庙,立佛堂,超度众生,方可解救。

不然,会天长日久自因而亡。

”敬德听罢,便将自己的别墅捐献出来,改为寺庙。

从此,将军日日焚香,天天仟悔,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诚意。

别墅改为寺院,时间在唐高祖武德五年,即公元622年。

舍利生生塔是奉圣寺最著名的古迹,相传塔下埋有生生不息的佛宝舍利子而得名。

该塔创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9?

604年),但到清初已毁塌严重。

奉圣寺和尚善修决心重修此塔,他四处化缘,终于得到足够的资金,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重建。

塔身高38米,8角7层,琉璃剪边,轮廓秀美,挺拔壮观。

塔内设有螺旋蹬道,可登塔顶,每层开4门8窗,凭窗远眺,晋祠内外美景可一览无余。

如果在夕阳西下时欣赏宝塔,还会出现一天云锦、满塔光辉的壮丽景观,被誉为“宝塔披霞”。

此外奉圣寺内还有尉迟敬德歇息的“挂甲松”,以及将军亲手栽种的“松柏?

揪”和充满神奇色彩的复生槐等珍贵古木。

总之,奉圣寺的人文内涵极为丰富。

晋词山灵水秀,历史久远,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以上所讲仅为其主要部分,此外尚有许多景点,如胜瀛楼、三圣祠、白鹤亭、真趣亭、台骀庙、公输子祠、文昌宫、东岳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祖阁等等。

时间允许的话,均值得观赏品味。

另外,爬悬瓮山,游晋祠公园也都别有情趣。

篇二:

晋祠导游词3

晋祠

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大同国旅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又有人说:

“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

”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

晋祠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是后人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

姬虞在唐国为政有方,励精图治,他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奠定了日后800年国泰民安的盛世基础,姬虞去世后,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

姬虞的儿子夑父继位,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

因此,后人习称”晋祠”。

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三晋第一名胜”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

这里遍布着国内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流传出美妙动人的历史故事。

晋祠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

书中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的记录。

这就是说,晋祠距今至少也有1500年的历史了。

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现存建筑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多座,碑碣300多通,占地300公顷,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

走进大门,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座建筑为水镜台,坐东向西是古代唱戏的戏台,始建于明朝,现在我们看的的这个面为后部是重檐歇山顶。

演戏时用为后幕。

前面是单檐卷棚顶,面向圣母殿。

演戏时为前台。

前台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同时也是晋祠人杨二酉所书。

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

,台下埋大瓮八口,为扩音之用。

整个建筑式祥别致。

慈禧太后曾照原样在颐和园修建了一座这样的戏台。

从水镜台向西,是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又名海清北河。

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为了攻取赵襄子的采地,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

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智伯渠上的的桥叫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通过会仙桥,便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

中央这座高达丈余的琉璃瓦顶的小阁是明代建筑。

因为台上四角各立高两米有余铁人一尊,铁是五金之属中的黑金,所以就称为“金人台”。

古人为什么用铁筑造武士呢?

是为防止水患而铸的。

其中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金人。

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

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被称为宋朝的“不锈钢”四尊铁人的架势好像是手里都拿着东西,但手中又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原来铁人的手中都握着刀枪,后来被祠庙的老僧收走了,就变成赤手空拳了。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

此殿原为陈设祭品的场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面宽三间,深两间,梁架很有特色,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

殿的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直栅栏,使整个大殿形似凉亭,显得格外利落空敞。

献殿于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特点,献殿在中国古寺庙建筑中并不少见,但大多为明清建筑,而这座献殿却建于金代,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独有,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所以被誉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由汉白玉石建成的桥梁就是蜚声中外的鱼沼飞梁。

为什么叫鱼沼飞梁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把圆形的水塘叫池,方形的叫沼,我们脚下的这个水塘是方形的,水中又有鱼,所以就叫鱼沼了。

古书中又说:

“架虚为桥,若飞也”。

就是说如果从高空俯视,它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

故名“飞梁”。

这样鱼沼飞梁的美名就一直流传下来。

飞梁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此桥就已存在,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时。

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的西岸相连,由此分析,现存飞梁是与圣母殿同时期的建筑。

古代桥梁多为一子桥,这种结构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现存古桥中仅有的实物和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我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

洵为可贵”。

堪称是国宝了。

在中轴线末端,是宏伟壮丽的圣母殿。

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在晋祠内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建筑。

也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历史文化价值最高的建筑。

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

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

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

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

上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

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

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9分钟)

殿内共四十三尊彩塑,除龛内二小像是后补外,其余为北宋原塑。

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

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是主像圣母邑姜,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

曲膝盘坐在饰凤头的木靠椅上,凤冠蟒袍,霞帔珠璎,面目端庄,显示了统治者

的尊贵和奢华;其余四十二尊侍从像对称地分列于龛外两侧。

其中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共33尊。

四十二个侍从像,手中各有所奉,为帝后服种种劳役,例如侍奉文印翰墨,洒扫梳妆,奉饮食,侍起居以至奏乐歌舞等等。

这些塑像造型生动,姿态自然,尤其是侍女像更是精品。

宋代的艺人,满怀同情,塑造了一群终生被幽禁深宫,失去了自由,埋葬了青春的女性。

这些侍女像,服饰美观大方,衣纹明快流畅。

她们的年龄或老或少,身段或丰满或苗条,面庞或圆润或清秀,神态或幽怨或天真,一个个性格鲜明,表情自然,加之高度与真人相仿,更显得栩栩如生。

这组塑像突破了神庙建筑中以塑造神佛为主的老套,真实地表现了被禁锢深宫受尽役使的侍从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从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个侧面。

在技巧上,相当准确地掌握了人体的比例和解剖关系,手法纯熟,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

它们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位。

人们谈到晋祠,往往总要谈到这些精彩的宋塑。

晋祠的美还不止于此,自然美更赋予她神奇的魅力。

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

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当春暖花开时节,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向游人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白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向游人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

千百年来,晋祠以她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徕了历代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通。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碑堪称其中之最。

公元646年,太宗皇帝东征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当年发迹神祠,保佑他夺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块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又一块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晋祠时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晋祠》:

“圣终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

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

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

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古老而神奇的晋祠,有说不尽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采不尽的灵气,解不完的蕴涵。

愿晋祠的山光水色给您留下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