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36873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docx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

中国古代的陶瓷墓志

关于瓷墓志--兼谈闽北瓷墓志及其他墓志起源于东汉,盛行于西晋以后。

墓志的发展、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东汉末年,曹操“以天下凋敝,禁立碑”。

西晋初年,武帝咸宁四年诏“碑表私美,兴长虚伪,莫大与此,一禁断之。

”正是“禁碑”,才衍生出这种与棺椁同埋墓中的小型墓志碑。

至南北朝,除刘宋以外,不再实行禁碑政策,以至树碑之风再起,但瘞埋墓志此时已成为一种社会习俗,与立碑一样受到人们重视,这时的墓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盛行。

墓志是葬俗中常用的一种形式,有着和其他类不同的三个特点:

记载墓主卒时、生平事迹及对其的颂辞;形制与碑类似,但小于碑;都瘞埋于墓室内,不同于树立地面的碑。

1“唐会昌二年”越窑青瓷墓志罐.jpg(337.46KB)

2011-2-2419:

07

1“唐会昌二年”越窑青瓷墓志罐

墓志一般以石刻为主,有时也兼用砖瓦、陶瓷。

墓碑和墓志合称“冢墓碑志”,墓碑立在墓前,墓志安放在墓圹中。

唐代始见瓷质墓志出现于浙江上林湖一带,其他地区均不见。

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以陶质作地券或墓志,可追溯秦代,秦代瓦文刑徒墓志曾见出土。

河南偃师大郊村曾出土东汉刑徒砖墓志。

但它还不能称为真正的墓志,只能说初具雏形。

最早的陶质“墓志”是1990年河南偃师城关镇北窑村东汉墓中出土的“姚孝经买地砖券”。

1992年3期《考古》以《河南偃师东汉姚孝经墓》为题作了简报,2001年4期《书法丛刊》发表了《洛阳碑志选刊》。

2001年4期《中国书法》又见王木铎《洛阳新获砖志说略》,指出该“买地券”“已初具墓志特征,或可指为墓志的初期代表”、“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东汉墓志”等。

近读涂白奎《<姚孝经砖文>性质简说》质疑了以上几篇文章中,把“买地券”误为墓志。

该买地券释文:

“永平十六年四月廿二日姚孝经买桥伟冢地约亩出地有名者以券书以事历中囗弟囗周文功囗”,永平十六年为公元73年,比目前所知的建初六年(公元81年)“武孟子买地玉券”还早。

因此可以说“姚孝经买地砖券”为我国最早的“买地券”,而不是墓志。

2a明天启黄挺念墓志瓦.jpg(389.48KB)

2011-2-2419:

07

2a明天启黄挺念墓志瓦

2b明天启黄挺念墓志瓦.jpg(289.49KB)

2011-2-2419:

07

2b明天启黄挺念墓志瓦

1919年农历二月,叶宝云筑寿域,在慈溪鸣鹤白洋湖西山岗挖掘出唐长庆三年(823年)姚夫人青瓷墓志砖一方。

鸣鹤人叶宝云藏有稀世珍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墓志砖被杭州古玩商买走,继为上海毛氏者收藏,后辗转到广东人手中。

几经波折,至1934年披露于陶瓷学术界而轰动一时,最终入藏上海博物馆。

此后,人们开始重视瓷墓志的收集。

3a清宣统青花缠枝纹墓志盒.jpg(224.56KB)

2011-2-2419:

07

3a清宣统青花缠枝纹墓志盒

3b清宣统青花缠枝纹墓志盒.jpg(211.44KB)

2011-2-2419:

07

3b清宣统青花缠枝纹墓志盒

瓷质墓志出现在唐~五代浙江越窑,历年发现的越窑瓷质墓志有十余件,国有博物馆收藏10件,私人收藏见数件。

以青瓷盖罐为主。

有明确纪年最早的为“唐长庆三年”(823年)“姚夫人墓志砖”,长37.4、宽29.5、厚2㎝,灰胎,正面施青釉,呈淡橄榄色略泛灰,有大气泡。

上端边侧缺一角,约失十余字。

正面釉下划直线为栏,自右至左阴刻行书志文,计17行,每行4~24字,其308字。

背面刻文仅识9字,余不清;

其它典型器有“唐会昌二年”(842年)

1“唐会昌二年”越窑青瓷墓志罐.jpg(337.46KB)

2011-2-2419:

07

越窑青瓷墓志罐(图36-1),

通高31、口径13.5、底径12㎝,余姚市胜归山东麓出土,罐呈圆柱形,平底有5个小孔,盖为双层荷叶状翻沿形,胎骨厚重、坚实,内外施青釉,底足无釉。

罐身通体刻划铭文,计21行,290字,记述墓主生平及家庭简况,墓主卒于会昌二年等。

其布局规整,笔力遒劲,可称为一件唐代书法佳作;

另外还有“大中四年”、“咸通七年”、“光启三年”、“光化三年”及五代“龙德二年”青瓷墓志等。

唐~五代瓷质墓志全国唯见越窑上林湖窑场烧造,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从文字上看,长短不一,长者似篇短文,短则仅数十字。

其造型演变发展为:

唐长庆朝为平面长方形,至会昌朝为直筒形,大中朝为罂式,咸通朝则由盖、罐、盘组合成盖罐式,光启朝为筒形罐式,光化朝为瓶式,五代梁龙德墓志罐为1958年上林湖铁锚山出土,为残器修复,亦为圆筒形,不见盖及底盘。

4a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90.73KB)

2011-2-2419:

07

4a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

4b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147.43KB)

2011-2-2419:

074b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

宋代陶瓷墓志铭已不多见。

仅浙江温州市慈山叶适墓出土一件青瓷砖式墓志,高33、宽24、厚3.5㎝,墓志呈长方形,灰胎,胎质细腻致密,正面及四周施青釉,釉质厚润,玻璃质感强,见开片,背面无釉,露胎深褐色。

从右至左三行篆书“大宋吏部侍郎叶文定公之墓淳祐十年专立”共18字铭。

南宋淳祐十年为1250年。

5a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174.22KB)

2011-2-2419:

07

5a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

5b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57.79KB)

2011-2-2419:

07

5b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

元代陶瓷墓志也较少。

1954年福建泉州瓮棺葬中出土一盖瓮,盖内有墨书墓志,墓主葬于元至大三年(1286年);

江西景德镇元墓出土一件青白釉谷仓,为楼阁式,红柱,青瓦,红白相间缀珠栏杆,底层正中以正楷白地蓝字书墓志:

“夫人故景德镇长乡书院山长凌颖山之孙女也,生而贤明,长而周淑,适同镇扬州路召伯大使刘文史男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女孙生璧珪夫人生于前至元癸已年二月初九日戌时,殁于后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时,享寿四十六岁,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葬于南山,坐已向亥,大江阳朝中峙,葬麓形如抚椅,龙盘虎居,山青水秀,火星宗庙,梅花单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后日田连阡陌朱紫盈门谨纪。

”计159字;

还见一件元代瓷盒墓志,作粉盒形,内有一圆形瓷块,上墨书志文,但多数已模糊不清。

总体看,宋元瓷墓志较少见,但形式不拘,字体各异,字数也多寡不一。

有砖式篆书体、盖瓮式墨书、楼阁式谷仓钴料楷书、盒式墨书等。

宋元瓷墓志少见的原因,应与当时石刻墓志的盛行有关,无论官宦、庶民,均视石刻墓志为墓葬所必需,故造价低廉、简单实用的瓷墓志不被认可。

6a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140.71KB)

2011-2-2419:

07

6a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

6b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75.29KB)

2011-2-2419:

076b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

明代瓷墓志较前朝稍多,江西出土瓷墓以青花居多,形式多样。

如天启元年程东泉青花墓志呈长方形,计有404字;景德镇文物商店万历四年墓志,呈长方形;都昌县出土万历二十四年吴邦振青花墓志为圆盘,计有364。

笔者曾在潘家园文物市场购得一件较特别的瓷墓志

(图2),

为长方形瓦状,上小下大、上薄下厚,高30.5㎝,灰白胎厚实,着白色化妆土,上横书“明黄公挺念一朝奉毕氏孺人墓志”,正文竖书:

“昌江黄氏墓志,明故黄公挺念一朝奉讳天赋,号爱溪,生于嘉靖戊子年十月初十日辰时,殁于万历己亥年正月十四日辰时,享春秋七十有二。

公住居饶之景德镇里仁都一图石狮上首。

公娶清风岭毕楚四女毕氏兰真,老孺人生于嘉靖乙未年六月廿四未时,殁于天启立丁酉年十一月十九日亥时,享春秋八十有七。

公生三子二女,长曰乘龙,行烈十二,娶张氏;次曰乘凤,行烈十七,娶詹氏,生孙良俊、良慧;幼曰乘鹤,行烈念四,娶林氏,生孙良善、良选,曾孙金鼎。

公生女京香,适肇达朱伦十七;次女催弟,适南门头程超百十七。

今天启癸亥岁闰十月十一日大吉,葬严家坞仲升公墓前,壬山丙向加亥巳三分佳城,永享万年于斯,子孙昌盛富贵双全,人财两旺,永垂不朽,堇立。

大明天启三年闰十月十一日吉旦孝男乘龙、凤,孙良善、良选、良俊、良惠”共计301字。

为方便书写而未施釉,书写色料浮凸于白色化妆土之上,似为沥青。

这种只饰化妆土而不施釉的用沥青书写的墓志为笔者仅见。

墓志上有多处景德镇地名,对研究明代景德镇地理沿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种瓦式的买地券曾有过报道(刘建华:

《浅议元代凡山镇板水弥勒禅寺买地券》,《文物春秋》1995年3期。

),为元代至元三十一年(1294)买地券,是用朱砂所书。

7a乾隆壬寅年(1782年)墓志盒.jpg(139.83KB)

2011-2-2419:

07

7a乾隆壬寅年(1782年)墓志盒

7b乾隆壬寅年(1782年)墓志盒.jpg(202.3KB)

2011-2-2419:

077b乾隆壬寅年(1782年)墓志盒

福建明代瓷墓志,多出土于闽南,多为白瓷,六角方形带座式(部分座佚),也见刻铭填朱和青花书铭,均为德化窑产品。

如:

正德己卯年(1519年)郭真荫瓷墓志,呈六角方形,高14.1~14.2、宽12.8~13、厚0.5㎝,中部稍凹,下端左右略残,白胎细腻坚致,施米黄釉,釉下阴刻:

“德化县西隅上林亡公郭真荫排行第四……正德己卯年季春吉日书”志文63字,填以酱彩,文字呈淡铁锈色,亦有人认为是钴青填写;

嘉靖己未年(1559年)陈素轩瓷墓志,高17.5、宽22、厚0.5㎝,呈六角方形,上额两角斜切,下端左右附贴凸出版平面,呈横式双拱形作为承托底座,釉面肥厚滋润,胎釉中闪浅肉红色,钴青料书:

“殿士素轩陈公与节孺人郑氏墓……嘉靖己未年冬十二月囗日之吉”铭文484字;

崇祯十四年(1641年)颜绍经瓷墓志,高21、宽20、厚1.8㎝,方形倭角,白胎坚实厚重,白釉下阴刻铭文“仰所颜公墓志……”,再填以朱砂,记载颜绍经生于嘉靖甲子年,卒于崇祯己亥年,葬于崇祯十四年等内容;

大明隆武元年张行九瓷墓志,长11、宽15㎝,上端两角斜切呈六角方形,下端两角稍残,白釉下阴刻志铭“……大明隆武元年阳月吉日男衍祚谨志”明代并无“隆武”,与之相近的只有隆庆和洪武,若不是出自德化三班明墓,很难使人相信,墓志铭中年号都有写错者。

另外,崇祯十四年颜绍经瓷墓志也有误,因未见实物,不知是介绍文章笔误还是原墓志上的误笔?

因为“崇祯”并无己亥年,与之相近的只有己巳、己卯和乙亥年,若是乙亥年(1635年)之笔误,为什么崇祯十四年(1641年)事隔6~7年才下墓,停柩时间过长,只否为“捡金”(捡收遗骨二次重葬)。

从已发现的明代墓志看,年代从正德至明末崇祯间。

8清墓志盒盖.jpg(137.9KB)

2011-2-2419:

07

8清墓志盒盖

清代瓷墓志以江西出土最多,

1988年万安县涧田乡良富村与上溪村一带发掘了29座清乾隆至道光墓葬,共出土白釉、青花瓷墓志碗、盘计21件。

其中,白釉瓷碗5件、盘1件,青花盘15件。

白釉瓷墓志铭均为施釉阴刻入窑,当为定烧之物。

青花墓志铭均镌刻于外底足内。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不少瓷墓志,主要为青花和白釉瓷,也有豆青釉瓷,年代从乾隆至民国。

器型以盘、盒居多,墓志盘一般刻铭于外底足。

墓志盒多为长方形,也见方形,一般刻铭于盖内与盒内。

也见钴青书铭者,已出现于光绪朝了。

还有一种先阴刻后涂朱的墓志盒,出现于民国。

乾隆、嘉庆时,一般多见在青花瓷盘的无釉细砂底墨书,也见盘内錾字;道光时,一种长方形或方形的青花缠枝纹墓志盒大量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还见使用;

光绪时,长方形或方形的青花墓志盒更常见,不同的是盒内錾字多变成刻字,还出现白瓷长方盒内用钴青料书写志文和豆青釉盘内刻字的,内容有所简化;

民国时,多在盒内刻字后涂朱或墨彩后烧字,内容更加简化,只有姓名、生卒日、子嗣及下葬时间

笔者藏有一件长方形青花缠枝纹墓志盒

(图3),

盖内錾字:

“生于咸丰丁巳年正月初四日巳时,终于宣统庚戌年九月初五日亥时”。

盒内底有“故显妣李母何氏老孺人囗,孝男文仁、文荣、文富、文宗、文囗,孙水生等”錾字。

9a清兜溪窑盖盒.jpg(113.26KB)

2011-2-2419:

07

9a清兜溪窑盖盒

9b清兜溪窑盖盒.jpg(116.68KB)

2011-2-2419:

079b清兜溪窑盖盒

福建出土的清代至民国墓志主要集中在闽南和闽北。

闽南出土墓志亦均为德化窑所产,

如:

道光十一年青花墓碑,高33.2、宽23.8、厚7.5㎝,呈空心砖状,胎骨灰白坚细,碑面四周以青花连体花瓣为框,框内上部为如意花卉头组合图案,花卉头各垂下一如意结璎珞,下部左侧留白莲瓣组合图案,中央钴书“故考妣鲁公子成母何氏老府君孺人之墓……大清道光十一年清明吉日立”,施白釉泛青灰,余无釉露胎;光绪十九年(1893年)吴缉堂青花墓志,版中最高处24.7、两旁高14.5~15、宽20㎝,呈长方形,上额微拱圆形,下端两旁作斜角,底座横式扁方形,中部内凹供志版插立,底座刻划线条象征“蝠”,志版青花书铭512字,青花泛黑色调,白釉微泛黄;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李爱黄墓志,高38、宽25、厚1㎝,长方形板块状,二块相同大小的合为一件,釉白泛青,胎质灰白,用黑釉药隶体书志,分为志文与铭颂。

10a清兜溪窑盖盒.jpg(145.81KB)

2011-2-2419:

07

10a清兜溪窑盖盒

10b清兜溪窑盖盒.jpg(146.66KB)

2011-2-2419:

07一键分享:

微博

社区

#cntvuc_repaste{font:

12px/20pxarial,verdana,tahoma,simsun,sans-serif;color:

#1d1d1d;}

.tipsbox{width:

44px;height:

20px;position:

relative;display:

inline-block;}

.tips{width:

133px;height:

27px;background:

url('00pxno-repeat;position:

absolute;top:

-30px;left:

-95px;}

.tips.tiptxt{width:

115px;text-align:

right;font-size:

12px;height:

27px;line-height:

18px;*line-height:

20px;background:

url('right-27pxno-repeat;padding:

018px00;color:

#999999;position:

relative;}

.tips.tiptxta{position:

absolute;right:

7px;top:

5px;}

.tipsbtna{float:

right;font-size:

14px;text-decoration:

none;}

.tipsbtna:

hover{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a.delete{width:

8px;height:

8px;background:

url('00no-repeat;overflow:

hidden;}

a.repastebtn{width:

44px;height:

20px;line-height:

21px;overflow:

hidden;text-align:

center;color:

#0062b9;display:

inline-block;vertical-align:

middle;overflow:

hidden;background:

#d9f3ff;border-right:

1pxsolid#a1d8ec;border-bottom:

1pxsolid#a1d8ec;}TOPxiaohui1953发表于2011-2-2419:

07

 

11b清青花碗式墓志.jpg(141.96KB)

2011-2-2420:

54本文就几件福建闽北出土的清代瓷墓志的窑口等问题作简略探讨

笔者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和福建邵武古玩市场分别购得数件青白瓷墓志盒。

邵武市场所购青白瓷墓志盒可确信产自闽北。

而潘家园地摊上见到青白瓷墓志盒时,认定为福建闽北产品,且该摊主也是闽北邵武人,摊位上也较多福建陶瓷产品。

10b清兜溪窑盖盒.jpg(146.66KB)

2011-2-2420:

54

10b清兜溪窑盖盒

兹选三件完整青白瓷墓志盒介绍如下:

4a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90.73KB)

2011-2-2420:

54

4b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147.43KB)

2011-2-2420:

54

图4,

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盒,通高8.3、径18.3、子口径17.5、盖钮径9.3、足径9.4㎝,盖稍隆弧,盖作子母口,平沿较窄,圈足形钮,圈足钮端刮釉,外满釉不匀;盒身为浅盘状,直口方唇微敛,口沿无釉,圈足足端刮釉,余满釉;白胎稍灰,淘练不精,釉面开细片。

盒内墨书:

“皇清显考陈公泒镇廿七,字升万。

老府君生于雍正辛亥年十二月廿五日戌时,乃系连茂公之子。

先配魏氏早丧后,娶妻龚氏,生子有四。

长曰接,娶徐氏,副室刘氏,女孙一,名如玉;次曰杰,娶林氏,生孙三,长名禾生,娶封氏,次名林生,幼名笑生,娶封氏;三曰桂,娶邓氏,生孙二,长名邓孙,娶邓氏,幼名长生,娶邹氏;幼曰礼,娶杨氏,生孙一,名六生。

其兰桂森,五呼诺盈,谐者正可,以乐余年也。

”盖内揩书:

“故公享年七十有五,不幸终于嘉庆乙丑年十二月初五日戌时正寝,今卜葬本里前头岭,其山名呼人形,佳城正作壬山,丙向兼亥巳三分,吉取是月十四日午时开地,酉时下肂安厝,从此骨发斯藏阴灵不爽,惟庆之余,山环水聚,地脉兴隆,庇荫孙枝,用昌厥世之志。

金鸡鸣,玉犬吠。

”共计264字,内有异体字多处,如“乐”字作今简笔体,“葬”字下作“土”,“灵”字上雨下灵,“聚”字下部取衣,“隆”字边旁对调等。

11a清青花碗式墓志.jpg(113.42KB)

2011-2-2420:

54

11a清青花碗式墓志

5a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174.22KB)

2011-2-2420:

54

5b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57.79KB)

2011-2-2420:

54

图5,

清道光乙酉年(1825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盒,通高8、径16、子口径14.2、盖钮径8.3、足径8.3㎝,盖隆凸,盖作子母口,子口尖窄,口沿稍下撇,圈足形钮,圈足钮元釉,外满釉不匀,钮圈足内施釉;盒身为浅盘状,直口方唇内敛,口沿无釉,圈足无釉,足底满釉;灰白胎细腻,釉面光洁无开片,火候较高。

盒内正中墨书:

“中”字,由左侧书墓志铭曰“显妣陈母吴氏老孺人,生于囗皇袒乾隆庚午年七月初五日未,受生终于道光乙酉年九月十九日时,内寝其山,正作壬山,丙向兼子午三分作二八分金,卜取十月初三日丑时迎棺下肂,承荫长男堂瞻,媳李氏,次男思堂,长孙星宝。

”盖内分两竖行墨书:

“丁财两盛福荫长春”其计100字。

从墓志得知其享年76岁。

11b清青花碗式墓志

6a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140.71KB)

2011-2-2420:

54

6b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jpg(75.29KB)

2011-2-2420:

54

图6,

清道光癸未年(1823年)光泽窑青白瓷墓志盒,通高5、盖径17.7、子口径15、盖钮径9.3、口径17.5、足径9.1㎝,盖面平铺微下斜,盖作子母口,平沿稍窄小,圈足形钮,圈足钮无釉,外满釉不匀,钮圈足端及内无釉;盒身为浅豆状,内底平,直口方唇,口沿无釉,圈足无釉,足底刷釉草率;淡黄胎,釉面见冰裂纹片,火候稍低。

盒内用朱砂划界,内书:

“显妣黄母吴氏老孺人,系黄公讳育舒,字钟腾,号肃庵之正配也,生于乾隆己丑三月初三日午时,终于道光三年癸未十月初十日酉时,享年五十有五,兹择本月十三日巳时安厝于本境祖妈山夫塋左边,其山正作乾山巽向兼亥巳三分。

”盖内竖书:

“承荫男乃琅、(乃)璃、(乃)珙,媳曾氐、李(氏)、曾(氏),孙尔泳、(尔)梁。

”计109字,从墓志看,均以虚岁计年。

12清青白釉砖式墓志.jpg(239.39KB)

2011-2-2420:

54

12清青白釉砖式墓志

从各地出土的瓷质墓志的器形观察,均不见此类圆形盖盒式质墓志。

闽北的光泽、邵武等县市曾有此类圆形盖盒式质墓志(被定名为“地契盒盖”)出土,

7a乾隆壬寅年(1782年)墓志盒.jpg(139.83KB)

2011-2-2420:

54

7b乾隆壬寅年(1782年)墓志盒.jpg(202.3KB)

2011-2-2420:

54

图7

为光泽市水电局出土的乾隆壬寅年(1782年)墓志盒,盖佚,高4.5、口径16.4、底径7.8cm,敛口,圆身浅平底,圈足,足内露乳尖,灰白胎,施青釉,内底露胎,现残存墨书铭文131字。

8清墓志盒盖.jpg(137.9KB)

2011-2-2420:

54

图-8

为光泽县出土的墓志盒盖,盒身佚,高2.9、圈足式圆钮径9.6cm,墨书“陈公继智之墓”。

13清青白釉砖式墓志.jpg(178.92KB)

2011-2-2420:

54

13清青白釉砖式墓志

这种圆形墓志盖盒的窑口可确定是闽北产品,但不知具体窑口。

笔者曾与叶文程、吴其生等人先后数次去闽北考察古窑址,并承南平市、建阳市、武夷山市、蒲城县、邵武市等博物馆热情接待,观看各类陶瓷标本,终于在光泽市博物馆见到了李坊兜溪窑采集的盖盒标本。

《中国福建古陶瓷标本大系·光泽窑》收录了2件兜溪窑盖盒标本,

9a清兜溪窑盖盒.jpg(113.26KB)

2011-2-2420:

54

如图9、

10a清兜溪窑盖盒.jpg(145.81KB)

2011-2-2420:

54

10b清兜溪窑盖盒.jpg(146.66KB)

2011-2-2420:

54

10,

定名为青白釉碟。

其实正是墓志盖盒,

图7是盖,

图8是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