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6495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docx

夏《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2012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1、历史时期的长江北岸曾经出现过两个面积很大的古湖泊:

云梦泽和彭蠡泽,后又相继消失。

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

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2、中国的南岭山脉上分布着“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们是历史时期联系着长江中游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3、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4、“安徽”之得名,是以江北的安庆府和江南的徽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江苏”之得名,是由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

5、古今地名对照:

今名

古名

今名

古名

今名

古名

西安

长安

广州

番禺

武昌

夏口

南京

金陵、建康、江宁

昆明

鄯阐城、拓东城、鸭赤城

长沙

潭州

大理

阳苴咩城

重庆

渝州、巴州、楚州、江州

南宁

邕州

桂林

桂州

荆州

江陵

南昌

洪州

贵阳

顺元城

开封

汴梁

北京

大都

6、“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制”是我国古代王朝行政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

7、清末,英占缅甸,法据越南。

这一局面导致清政府西南屏障尽失。

时人不禁感叹:

“西南门户大开!

8、历史上常以“表里山河”形容山西省,这是因为山西省西靠黄河,东倚太行山的缘故。

9、清代有副著名的对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就是形容京杭大运河的繁盛局面。

10、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置三个郡:

南海、桂林、象郡。

11、通常来说,人们以湖北宜昌作为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分界点;而以江西湖口作为长江中游与长江下游的分界点。

12、历史时期,陕西通四川的交通线主要有:

褒斜道、谠洛道、陈仓道、子午道、金牛道。

13、历史时期,中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有:

商山-武关道、南襄隘道、义阳三关、巢肥故道、京杭大运河等。

14、黄河的三大区段:

上游:

从河源至内蒙古的河口镇;中游:

从河口镇到河南省的孟津;下游:

从孟津到入海口为黄河。

15、上起湖北枝江下至湖南城陵矶一段,古称荆江,荆江河道尤其婉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称。

16、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凿运河。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公元前361年,魏国魏惠王开凿鸿沟。

17、云南人易忠孝谈抗战时期的云南:

“八年来:

一方面须尽力于后方生聚教训,给养补充之任务,一方面又须负前方捍御疆域,反攻出击之重责,处境之艰危,自为各省之所无;因而负担之奇重,亦为各省所罕见。

”(郑崇实《滇声·序言》)

18、南诏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是以国都阳苴咩城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和以东都拓东城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

19、我们今天所说的“襄樊”城,实际上是由地方行政、军事控守功能的襄阳城和以商业化功能为主的樊城共同组成的。

20、清末,上海发展成为对内贸易的重要纽带,其中内地的汉口、华北的天津、东北的营口、华南的广州是上海埠际贸易的四大支柱。

21、古时太湖由淞江(吴淞江)、娄江和东江分泄入海,合称三江。

2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

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

——名词解释

京杭大运河——元代时期,中国修凿完成了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全长三千多里,可分为下列各部分:

从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从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运粮河;从天津南至临清,接会通河的御河(即卫河);从临清至东平路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的会通河;从须城的安山到济州,接泗水入黄河的济州河;从黄河到扬州入长江的扬州运河;从镇江经苏州、嘉兴达杭州的江南运河。

元代大运河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外贸易的发展,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和现代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西姆拉会议——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英国在印度的西姆拉策划了所谓解决“西藏问题”的中英藏三方会议。

中国政府一再反对西藏地方当局代表与会。

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上提出解决方案,即将西藏、青海、西康、甘肃、四川、云南的藏区统称为“西藏”,以金沙江以西为“外藏”,实行完全独立;金沙江以东为“内藏”,由“中藏共管”。

这一方案被中方严辞拒绝。

最终,英藏勾结达成《西姆拉条约》,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藏自治”,内政暂由印度监督,中国政府不得驻兵藏区等,并擅自划定了一条中印边界,即麦克马洪线,将属于中国的门隅、珞渝、察隅地区划归印度。

中方代表陈贻范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太行八陉——太行八陉是指从山西省穿越太行山进入河南、河北省的八个主要通道:

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

山西的河流皆外流河,尤其有许多条河流切穿太行山,形成几条穿越太行山而出的峡谷。

古代从山西境内穿越太行山而出的交通道路多利用山脊的隘口,于是形成这八个主要通道,成为历史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军事冲突和文化交流的要冲。

栈道——栈道大致分为木栈与石栈两类,历史上在西北、西南、山西、河北等地都有分布,并非西南所独有。

但典型的木栈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云南、贵州、西藏、甘肃等省,而其中以川陕交通沿线的分布最广。

这是由于西南地区山高水险,交通回曲不便,在现代交通方式产生以前,栈道无疑是平直近捷的一种交通设施,这使得栈道产生有其必要性。

西南地区属于新构造地带,河谷深切,岩石分布多而裸露,再加上历史时期西南河谷地区森林众多,为栈道修筑提供了必要的栈木与石基,使栈道的产生成为可能。

灵渠(略,自己准备)

都江堰(略,自己准备)

——简答题

1、略述我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原则

国都的迁移不仅为了适应当时国家内外形势的需要,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是否有利于建都。

我国历代都城位置的选择一般会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都城要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用度;其次,都城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者不居中,但是要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便于政令四达,制内御外;第三,都城往往挑选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保持其不被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当然,历史上任何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的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

所以,都城的选址往往反映一个时期的总形势。

反之,都城位置的优劣,也会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能否持续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2、试析昆明作为云南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从云南与内地联系来看,云南政治中心城市从大理向昆明的转移,最终完成于公元十三世纪。

这是两地的区位优势更迭的结果。

云南政治中心的转移,也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关中——长江中下游)以及全国政治中心转移(南北联系——东西联系)有关。

全国政治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得云南昆明与我国中心地带的联系要比大理更为近捷方便。

从云南本省及境外交通来看,昆明位于联系滇东、滇西和滇南的中心位置,处于省内外交通的咽喉地带。

三迤的交通往来与物资交流,位置最为适中,交通又很便利的地点就是昆明。

从中原到滇西、滇南乃至到交趾、缅甸等地,昆明都是必经之地。

这奠定了云南省境内外交通路线的基础。

从城市发展所需的地理条件来看,昆明市区所在的滇池地区是云南境内面积较大的盆地,在此建立的城市,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昆明处于富饶的滇中湖盆群的中心地带,一般来说,在云南省内,湖盆区多是人口集中、农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的地区;广阔的滇池水域是促进昆明城市发展的又一因素,便利的水上运输在历史上和现在都承担联系呈贡、海口、晋宁的任务。

3、简析历史地名“江东”置换为“江南”的原因。

今皖南东部至江苏太湖周围,古有“江东”之称,是由于从巢肥通道南下渡江的这段长江是近乎南北走向,依渡口方位而言,渡江东去,故称“江东”,而不称江南。

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以后,经过历代不断整修,水路交通条件渐渐优于巢肥通道。

特别是隋大运河修成,江淮间以水运联系为主,巢肥通道降为一般的交通线。

渡江地点东移至扬州、镇江之间,那段长江主航道是东西方向的,所以苏南~太湖地区不再称“江东”而习惯以“江南”称之。

“江东”一词常见于先秦、秦汉史籍,“江南”一词多见于唐宋以后书籍,东、南二字之替换,表明不同时期江淮间南北通道主干线的转移。

4、简论岭南的区域文化特征。

岭南文化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古越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和海外多种民族文化的地域文化。

岭南地区背靠南岭,面临大海,拥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处于封闭而又开放的地理位置。

这使得岭南文化保有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岭南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导致了岭南接受中原汉文化较晚,较为缓慢;另一方面,岭南人通过海上交通,最早吸收海外文化,使其具有反传统与超前意识。

岭南文化决不是单向的排斥或接受某一种文化,而是善于容纳多种文化因子,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

5、简述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民居是文化地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是一个地区人地关系的直接反映。

任何地区的民居样式的选择,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以及传统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尤其是在古代,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更为显著,诸如当地气温的高低、湿度的大小、雨量多少以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建筑材料,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区域的民居建筑式样和风格。

6、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简述“苏湖熟,天下足”、“湖广熟,天下足”两句谚语的更替原因。

随着人口南迁,农业技术革新,农业开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两宋时期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下游地区,该地区也成为中国的粮食基地。

故南宋谚语有云:

“苏湖熟,天下足。

不过,随着元代以来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使其摆脱了单一的粮食生产基地的角色,而转向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营。

因此,明代以后,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粮食基地的地位逐渐被两湖地区取代。

因此明清时期则说“湖广熟,天下足”了。

7、试比较广西南宁与桂林二城的地缘政治特点。

桂林地处桂北,在地缘政治上更多地表现为对湖广的联系和出入岭南的通道作用,以其控制广西全境,则有些鞭长莫及。

南宁处于广西中部,得南宁则北上桂林可出湖广,震撼中原;东取梧州顺江而下可取广州,两广指日可定;以南宁为依托南下龙州,交趾全境可望。

所以,历史上的南宁历来为军事战略家看重,更为广西地方势力所看好。

8、山西的地域政治结构

靠近黄河流域使其成为中华文明发祥地。

古代中国北部农牧文明冲突的缓冲地带。

山河表里的地形使其容易形成割据政权。

山地与平原交界地形使其具有重要的军事防御地位。

也使其成为中原地区受战争之祸深重的地区。

——论述题

1、试析长江中下游城市发展的特点。

先秦时代,中原人总结选址筑城的原则是:

“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江南早期城邑基本上也都是遵循这一原则,在丘陵山岗上筑城。

但随着人类社会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江南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址移向靠近江、河、湖、陂等水域之区,以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助于充分利用江南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条件,沟通城市与经济腹地的联系。

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一,长江沿岸的城市,大都经历过城址自长江两岸的丘陵岗地向长江支流入江口转移的过程。

先是依托临水的矶头筑城,一俟城址在长江沿岸确定,其后的发展演化同长江对江岸的侵蚀或堆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第二,历史上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城市,大都经历过由单纯的军事防御职能向行政兼工商业中心双重功能的转化,在水运条件便利的地方更为显著。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发展,使该区域的城市更具特色。

第三,江流对沿岸的侵蚀作用强烈,便于发展城市商业码头;河流对江岸以堆积作用为主,虽不利于开辟码头,却为沿江城市范围的拓展提供了土地条件。

第四,江流沿岸有开阔的冲积平原,适宜发展农业经济。

因此,近代工业产生之前的江南城市,只有选建在开阔的河谷地带,才能获得城市成长的持续力。

第五,中国历史上多次北方对南方的移民浪潮,使江南人口增长,土地得到开发。

随着区域政治、经济的发展,土地的垦辟,地区商品交换的繁盛,城镇逐渐从长江的主要支流向更小的支流上游迈进,呈现出条带状溯源分布的规律,构成流域型城镇分布体系。

2、运用实际事例分析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与西南社会的关系:

(清注意结合实际事例)

1、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1)地貌形态的多样化西南地区分布着盆地、平原、丘陵、山地和高原等5种类型地貌。

概括起来说,以众多的山地和盆地是其两大重要特征。

西南地区的盆地数量极多,但除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外,都散布在广大的山地之中,显得破碎而狭小。

(2)垂直景观分布明显西南地区在地势上形成了不同的单元,其总体趋势是以青藏高原为顶点,海拔由西往其它方向不断下降,跨越我国地势划分的所有四个阶梯,呈现立体分布上的多样性。

2、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造就的西南社会文化形态

(1)造就了西南地区独特的、多样的、丰富的自然地貌。

(2)造就了经济生产类型的多样性。

(3)造就了多民族广泛分布形态。

(4)造就了多元文化的共生。

3、试论历史时期昆明城的选址和滇池水域变迁的关系

战国秦汉时期,滇池地区的中心聚落和城市会首先起源于滇池南岸的晋宁,而不在滇池北侧的昆明。

这涉及到早期城市选址的条件或中心城市发展的环境与古滇池的形成及其湖面范围的关系。

滇池南岸的晋宁地区,属中山地带,靠近滇池则平畴百里,川源便于排灌,又兼资渔猎,是适合当时人力所及、易于开垦居住的地带,因此能够首先发展。

古代盘龙江下游的冲积平原远不如滇池南侧晋宁(昆阳)、晋城镇地区的柴河、大河冲积平原宽阔。

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经过调查研究认为:

现代昆明城市建址在盘龙江三角洲地带,在原始聚落刚刚出现之时,盘龙江中下游河道经常发生季节性涨水泛滥,那时,盘龙江三角洲还是一片湖滩沼泽,人们难于开垦。

现在盘龙江上游兴建了水库,中游开挖了许多分洪、引灌的渠道,下游泄水的海口也经过多次深挖疏浚,使得滇池水位大大降落。

早期滇池的水面一直延伸到今日昆明城内的翠湖,翠湖实际上是昔日滇池的一隅。

只是到明代修建云南府城时,扩筑北城墙和西城墙将圆通山和翠湖包在城墙之内,才使这块水洼地与滇池水隔断,翠湖才变成城中之湖。

因此,早期人类城址聚落和中心城市当然不会选择在盘龙江下游地区了。

随着历代社会不断在滇池周围的农田垦辟,滇池水面逐渐收缩,盘龙江下游冲积平原渐渐扩展,为人们能够依托岗丘和台地修建的新城市提供物质保障,滇池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才逐渐从南岸移到北岸,昆明才真正进入城市发展的时代。

4、试述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时期的黄河,具有水量小而变率大;含沙量极高;善淤、善决、善徙的特点,曾发生过六次大的改道。

总体上黄河变迁可分为七个阶段:

1、战国筑堤以前:

黄河漫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入海。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期:

黄河经过战国筑堤后成为单股大河,经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南入海。

黄河泛滥严重。

3、东汉至唐末:

经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主持治水,形成稳定的河道,在今黄河河道稍北,此后800余年,黄河相对稳定,史称“黄河安流时期”。

生态环境改善。

4、五代北宋时期:

黄河紊乱,一史形成悬河,山东境内河道“(淤)高民屋殆逾丈”;二是出现分叉河流,即北派和东流。

宋人苏辄所说:

“东行于泰山之麓,则决而西;西行于西山(太行山)之麓,则决而东”。

5、金章宗明昌五年至明嘉靖年间(1128~16世纪中叶):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为决河,使黄河不再东流,形成多股南流,汇淮入海。

6、明嘉靖年间至清咸丰年间(16世纪中叶至1854年):

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下游被固定为单股夺淮入海。

“废黄河”。

7、清咸丰五年(1855年)以后:

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东坝村西)决口,转而北流,形成今天黄河河道。

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发挥着功用。

灵渠工程主体包括铧堤、南北渠、秦堤、陡门等,完整精巧,设计巧妙,通三江、贯五岭,沟通南北水路运输,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

灵渠的凿通,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秦军在百越战场上兵锋凌厉、势如破竹。

公元前214年,即灵渠凿成通航的当年,秦兵就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郡、南海3郡,将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加上在福建建立的闽中郡,使秦朝郡级建置达到40个,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岁月,经历了众多的朝代更迭,灵渠仍然一如既往静静地流淌着,不负每年灌溉40328亩农田、向漓江补水9000万立方米的使命。

它将自己的钟灵毓秀服务农桑的一面展现给世人,却从不矫情现代传媒去宣示自已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实现国家统一的丰功伟绩。

它似乎想让人们从心灵上去感受,感受它不仅仅是现在国家4A级景区的观光游览;历史上也不仅仅是象都江堰、郑国渠那样只发挥着水利灌溉的单一作用,它让人们从其身上去解读历史,沿着这条37公里长的渠水,去追溯2223年前那条开创中华多民族大一统的先河。

灵渠设计科学灵巧,工艺十分完美,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有“世界奇观”之称。

灵渠的建成,保证秦军南征粮食和物资供应,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增设了桂林、象郡、南海3郡,扩大了版图,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

即使到了现在,对航运、农田灌溉,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都江堰(Dujiang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

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

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

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填空题(红色字体为本次我考过的所有题目)

省简称:

河北。

河南。

贵州。

1、中原,在中国古代社会的观念里,以别于边疆地区而言。

中原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中原,范围大致与今天的河南省相当;广义的中原,范围则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政区上来说,则是指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五省。

2、我国历史上的国都经历过多次位置的转移,主要呈现出先以黄河为轴线的东西向移动的趋势,后为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3、从政区上来说,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南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五省、市、自治区。

4、元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形成以成都和重庆为双中心的城镇分布格局。

5、古今地名对照:

建业:

今名

古名

今名

古名

今名

古名

西安

长安

广州

番禺

武昌

夏口

南京

金陵、建康、江宁

昆明

鄯阐城、拓东城、鸭赤城

长沙

潭州

大理

阳苴咩城

重庆

渝州、巴州、楚州、江州

南宁

邕州

桂林

桂州

荆州

江陵

南昌

洪州

贵阳

顺元城

开封

汴梁

北京

大都

6、“安徽”之得名,是以江北的安庆府和江南的徽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江苏”之得名,是由江宁府和苏州府各取一字而合称。

7、历史时期的长江北岸曾经出现过两个面积很大的古湖泊:

云梦泽和彭蠡泽,后又相继消失。

由于同样的河床演变,又导致长江南侧的湘、赣北部先后出现了洞庭湖与鄱阳湖。

从而影响了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活动。

8、岭南自两宋以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

9、中国的南岭山脉上分布着“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它们是历史时期联系着长江中游与岭南的交通要道。

10、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苏州园林最为著名,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11、“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制”是我国古代王朝行政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

12、1557年,葡萄牙人从明朝政府那里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至此,澳门成为西方殖民者在中国取得的第一块领地。

13、清末,英占缅甸,法据越南。

这一局面导致清政府西南屏障尽失。

时人不禁感叹:

“西南门户大开!

14、一般来说,我国是以秦岭和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的。

15、清代以来,岭南地区成为在政治上相当活跃的地区,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与该地紧密相连,例如:

南明抗清活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

16、历史上常以“表里山河”形容山西省,这是因为山西省西靠黄河,东倚太行山的缘故。

17、清代有副著名的对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就是形容京杭大运河的繁盛局面。

18、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岭南设置三个郡:

南海、桂林、象郡。

19、通常来说,人们以湖北宜昌作为长江上游与长江中下游的分界点。

20、历史时期,陕西通四川的交通线主要有:

褒斜道、谠洛道、陈仓道、子午道、金牛道。

21、历史时期,中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交通线有:

商山-武关道、南襄隘道、义阳三关、巢肥故道、京杭大运河等。

(有两条道要通过襄阳。

那两条)

22、古蜀文明最初发源于川南和滇东北一带,后逐步向川西成都平原推进,最终形成为以三星堆文化遗址为代表的辉煌文明。

其中心区域在成都、广汉一带。

名词解释

1、京杭大运河

元代时期,中国修凿完成了北起大都、南达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的大运河。

元代大运河全长三千多里,可分为下列各部分:

从北京至通州的通惠河;从通州南入大沽河,西南接御河的通州运粮河;从天津南至临清,接会通河的御河(即卫河);从临清至东平路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的会通河;从须城的安山到济州,接泗水入黄河的济州河;从黄河到扬州入长江的扬州运河;从镇江经苏州、嘉兴达杭州的江南运河。

元代大运河的沟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中外贸易的发展,也为明、清运河的畅通和现代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2、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是指从山西省穿越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