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3083640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萜类与挥发油.docx

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

第六章萜类与挥发油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单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为()

A.10个B.15个C.5个

D.20个E.25个

2.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主要是()

A.二萜类B.二倍半萜类C.单萜和倍半萜类

D.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E.挥发性生物碱

3.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游离的萜类化合物B.与糖结合成苷的萜类化合物

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D.皂苷类化合物

E.单糖类化合物

4.可(或易)溶于水及乙醇,难(或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是()

A.游离的单萜类化合物B.游离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C.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D.游离的二萜类化合物

E.大分子脂肪族化合物

5.通常以树脂、苦味质、植物醇等为存在形式的萜类化合物为()

A.单萜B.二萜C.倍半萜

D.二倍半萜E.三萜

6.即能溶解游离的萜类化合物,又能溶解萜苷类化合物的溶剂是()

A.乙醇B.水C.氯仿

D.苯E.石油醚

7.非含氧的开链萜烯分子符合下列哪项通式()

A.(C8H5)nB.(C5H8)nC.(5C8H)n

D.(C5H5)nE.(C8H8)n

8.二萜类化合物具有()

A.两个异戊二烯单元B.三个异戊二烯单元C.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

D.五个异戊二烯单元E.六个异戊二烯单元

9.属于()

A.开链单萜B.单环单萜

C.双环单萜D.双环倍半萜

E.异戊二烯

10.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合物是()

A.具有双键、羰基的化合物B.具有醇羟基的化合物

C.具有醚键的化合物D.具有酯键的化合物

E.具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11.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属于()

A.苯丙素衍生物B.桂皮酸类化合物C.水杨酸类化合物

D.色原酮类化合物E.丁香酚

12.挥发油如果具有颜色,往往是由于油中存在()

A.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B.薁类化合物或色素

C.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D.苯丙素类化合物

E.双环单萜类化合物

13.组成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

A.脂肪族化合物B.芳香族化合物

C.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D.某些含硫和含氮的化合物

E.三萜类化合物

14.组成挥发油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具有()

A.6C—3C的基本碳架B.异戊二烯的基本单元

C.内酯结构D.色原酮的基本母核

E.6C—3C—6C的基本碳架

15.鉴别挥发油时,一般先测的物理常数为()

A.相对密度B.旋光度C.折光率

D.比重E.沸点

16.区别油脂和挥发油,一般可采用()

A.升华试验B.挥发性试验C.泡沫试验

D.溶血试验E.沉淀反应

17.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不同而增大的顺序应为()

A.醚<酮<醛<醇<羧酸B.酮<醚<醛<醇<羧酸

C.醛<醚<酮<醇<羧酸D.羧酸<醚<酮<醛<醇

E.醇<羧酸<醚<醛<酮

18.溶剂提取法提取挥发油,一般使用的溶剂为()

A.乙醇B.石油醚C.醋酸乙酯

D.酸性水溶液E.碱性水溶液

19.如果挥发油中既含有萜烯类,又含有萜的含氧衍生物,在用薄层色谱展开时,常常采用()

A.上行展开B.下行展开C.径向展开

D.单向二次展开E.单向多次展开

20.水蒸汽蒸馏法能用于下列除哪项化合物以外的的提取()

A.挥发油B.挥发性生物碱

C.小分子游离香豆素D.小分子游离苯醌类

E.生物碱的盐

21.利用亚硫酸氢钠加成反应分离挥发油中羰基类化合物,要求的反应条件是()

A.低温长时间振摇B.低温短时间振摇

C.高温短时间振摇D.低温下振摇,与时间无关

E.短时间振摇,与温度无关

22.在硝酸银薄层色谱中,影响化合物与银离子形成л-络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不包括()

A.双键的数目B.双键的位置

C.双键的顺反异构D.双键的有无

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

23.挥发油不具有的通性有()

A.特殊气味B.挥发性C.几乎不溶于水

D.稳定性E.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24.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

A.亚硫酸氢钠试剂B.三氯化铁试剂C.2%高锰酸钾溶液

D.异羟肟酸铁试剂E.香草醛浓硫酸试剂

25.采用薄层色谱检识挥发油,为了能使含氧化合物及不含氧化合物较好地展开,且被分离成分排列成一条直线,应选择的展开方式为()

A.径向展开B.上行展开C.下行展开

D.双向二次展开E.单向二次展开

26.挥发油薄层色谱后,一般情况下选择的显色剂是()

A.三氯化铁试剂B.香草醛-浓硫酸试剂C.高锰酸钾溶液

D.异羟肟酸铁试剂E.2,4-二硝基苯肼试剂

27.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

A.紫杉醇B.穿心莲内酯C.龙胆苦苷

D.薄荷醇E.银杏内酯

28.苷元具有半缩醛结构的是()

A.强心苷B.三萜皂苷C.甾体皂苷

D.环稀醚萜苷E.蒽醌苷

29.卓酚酮不具有的性质是()

A.酸性强于酚类B.酸性弱于羧酸类C.溶于60~70%硫酸D.与铜离子生成绿色结晶E.多具抗菌活性,但有毒性

30.奥类所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与FeCl3呈色B.能溶于60%硫酸C.与5%溴/CHCl3呈色

D.呈现蓝色、紫色或绿色E.能溶于石油醚

31.具有抗疟作用的倍半萜内酯是()

A.莪术醇B.莪术二酮C.马桑毒素

D.青蒿素E.紫杉醇

32.CO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

A.提取效率高B.没有污染

C.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设备简便

D.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

E.缩短提取流程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依据不是()()()()()

A.分子中含有的异戊二烯单位数B.氮原子的结合状态

C.分子中是否具有6C—3C骨架D.结构中有无碳环及碳环的数量

E.含氧官能团的种类

2.一般具有挥发性的成分是()()()()()

A.二萜类B.单萜类C.倍半萜类

D.三萜苷类E.二萜内酯类

3.萜苷类化合物提取、纯化常采用的方法有()()()()()

A.溶剂法B.活性炭吸附法C.大孔树脂吸附法

D.水蒸汽蒸馏法E.升华法

4.非苷萜类化合物的提取溶剂可选用()()()()()

A.酸性水溶液B.碱性水溶液C.乙醇

D.氯仿E.甲醇

5.能利用加成反应进行分离、纯化的有()()()()()

A.具有双键的萜类化合物B.具有醇羟基的萜类化合物

C.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D.具有醚键的萜类化合物

E.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

6.在萜类化合物的分离中,可利用的特殊官能团有()()()()()

A.内酯键B.双键C.羰基

D.碱性基团E.酸性基团

7.碱溶酸沉法适用于分离()()()()()

A.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

B.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C.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苷类化合物

D.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内酯键的萜类及其它化合物

E.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与不具有羰基的萜类化合物

8.属于单萜类化合物的是()()()()()

A.B.C.

 

D.E.

 

9.不属于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为()()()()()

A.B.C.

 

D.E.

 

10.萜类化合物在硅胶色谱柱上,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梯度洗脱时,洗脱规律为()()()()()

A.化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快B.化合物的极性越大,洗脱速度越慢

C.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快D.化合物的极性越小,洗脱速度越慢

E.化合物的极性与洗脱速度无关

11.挥发油中脂肪族、芳香族和萜类的含氧衍生物包括()()()()()

A.醇、酚B.醚C.醛酮

D.酸E.酯和内酯

12.常用于分离、鉴定挥发油的色谱法为()()()()()

A.硅胶吸附色谱法B.氧化铝吸附色谱法

C.气相色谱法D.离子交换色谱法

E.大孔吸附色谱法

13.薄荷油所含的成分有()()()()()

A.薄荷醇B.藁本内酯

C.醋酸薄荷酯D.薄荷酮

E.槲皮素

14.挥发油主要存在于植物的()()()()()

A.腺毛B.油室C.油管

D.分泌细胞或树脂道E.导管

15.挥发油的存在形式有()()()()()

A.油滴状态B.盐的形式C.苷的形式

D.与粘液质、树脂共同存在E.分子复合物的形式

16.挥发油易溶的溶剂有()()()()()

A.石油醚B.苯C.水

D.乙醚E.氯仿

17.能用于挥发油鉴别的物理常数有()()()()()

A.酸值B.比重C.比旋光度

D.折光率E.熔点

18.挥发油氧化变质后,一般的现象有()()()()()

A.颜色变深B.比重增大C.聚合形成树脂样物质

D.失去挥发性E.气味改变

19.挥发油中各组分与结构有关的因素包括()()()()()

A.碳原子数不同B.含氧官能团极性不同

C.是否具有双键D.双键数目不同

E.是否形成环状

20.挥发油的提取方法包括()()()()()

A.水蒸汽蒸馏法B.溶剂提取法

C.冷压法D.油脂吸收法

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21.挥发油组成成分有()()()()()

A.环烯醚萜B.脂肪族小分子C.芳香族化合物

D.单萜E.倍半萜

22.挥发油具有的通性有()()()()()

A.特殊气味B.挥发油C.几乎不溶于水

D.稳定性E.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

23.下列化合物属于单萜的有()

A.

B.

C.

D.

E.

二、名词解释

1.萜类化合物

2.挥发油

3.精油

4.SF/SFE:

5.脑

三、填空题

1.低分子量和含功能基少的萜类,常温下多呈态,具有性,能随水蒸气蒸馏。

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功能基的增多,化合物性增大,沸点也相应。

2.青蒿素是过倍半萜,系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的有效成分。

3.卓酚酮类是一类芳香单萜,其酚羟基由于邻位羰基的存在,酸性于一般酚羟基、______于羧基。

4.萜类是一类有天然烃类化合物,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子聚合而成,符

合通式。

5.挥发油是存在于_______中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_________。

6.萜类的主要分类法是根据分子中包含单位数目进行分类。

二萜由个碳组成。

7.某些挥发油在低温条件下,析出固体成分,此固体习称为。

如薄荷醇也称_________。

8.含有醛基的挥发油成分可以用反应给以分离,含有醇类成分的挥发油成分可以用法与其它成分分离。

9.环烯醚萜类多以苷类形式存在,水解生成的苷元为结构,遇氨基酸或者与皮肤接触可以发生颜色变化。

10.奥类成分多存在于高沸点部分,呈兰、紫色,不但溶于石油醚,还可溶于强酸(60~65%硫酸)。

四、鉴别题

1.

2.

AB

3.

ab

五、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某挥发油中含以下几中成分,如采用硅胶薄层检识,以醋酸乙酯-石油醚展层,试写出各成分Rf大→小排列顺序:

>>>>

ABCDE

理由:

2.含2.0%AgNO3处理的硅胶柱层析,以苯:

无水乙醚(5:

1)洗脱下列两组化合物的洗脱先→后顺序为>>

 

ABC

理由:

3.含20%AgNO3处理的硅胶柱层析,以苯:

无水乙醚(5:

1)洗脱下列两组化合物的洗脱先后顺序为>>

abc

理由:

六、完成下列反应

1.

2.

七、问答题

1.萜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挥发油的水蒸气蒸馏液,若由于其中的挥发油在水中的溶解度稍大或挥发油含量低,不易分层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进行处理?

3.用单向二次展开的薄层色谱法检识挥发油中各成分时,为什么第一次展开所用的展开剂极性最好大于第二次展开所用的展开剂极性?

4.挥发油的哪些性质可用于挥发油的检识?

5.简述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

6.为什么可用相对密度小于1.0的挥发油测定器测定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含量?

八、提取分离题

1.槲皮素(A)、多糖(B)、皂甙(C)、芦丁(D)、挥发油(E),若采用下列流程进行分离,试将

(1)各成分填入适宜的括号内,

(2)并指出划线部分的目的。

药材粉末

水蒸气蒸馏

蒸馏液水煎液药渣

()浓缩,加4倍量乙醇、过滤

沉淀滤液

()回收乙醇,通过聚酰胺柱分别用水,

含水乙醇梯度洗脱

水洗液稀醇洗脱液较浓醇洗脱液

水饱和()()

正丁醇萃取

水层正丁醇层

()

2.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上述化合物的苷元结构类型并给苷元碳原子标号

(2)若使化合物C只水解28位糖而不水解3位糖应采用哪种水解方法?

(3)比较上述5种化合物在硅胶柱层析时,以氯仿-甲醇-水(65:

35:

5)洗脱,指出洗脱出柱的先后顺序

(4)归属化合物D的C3、C12、C25、C28的13C-NMR信号

15.4ppm(),78.9ppm(),122.8ppm(),180.2ppm()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C5.B6.A  7.B

8.C9.B10.A11.A12.B  13.C14.A

15.C16.B17.A18.B  19.D20.E21.B

22.E23.D24.A25.E26.B27.D28.D

29.C30.A  31.D32.C

(二)多项选择题

1.BCDE2.BC3.ABC4.CDE5.AC

6.ABCDE7.AD8.ABCDE9.BCDE10.BC

11.ABCDE12.ABC13.ACD14.ABCD15.AC

16.ABDE17.BCD18.ABCDE19.ABCD20.ABCDE

21.BCDE22.ABCE23.ABD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类结构多变,数量很大,生物活性广泛的一大类重要的天然药物化学成份。

其骨架一般以五个碳为基本单位,可以看作是异戊二烯的聚合物及其含氧衍生物。

但从生源的观点看,甲戊二羟酸(mevalonicacid,MVA)才是萜类化合物真正的基本单元。

2.挥发油(Volatile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oils),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3.精油:

是一类难溶于水、可随水蒸气蒸馏、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混合物。

4.SF/SFE:

超临界流体(SF):

处于临界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的流体。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利用一种物质在超临界区域形成的流体进行提取的方法称为超临界流体萃取。

5.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温时某些挥发油中含量高的主要成分可析出结晶,这种析出物习称为脑。

三、填空题

1.液,挥发性,极,增高。

2.氧,抗疟疾。

3.强,弱。

4.异戊二烯,(C5H8)n

5.植物,油状液体。

6.异戊二烯,20。

7.脑,薄荷脑。

8.GirardT(P),邻苯二甲酸酐。

9.半缩醛。

10.挥发油。

四、鉴别题

1.

A溶于氯仿不显色

B5%Br2/氯仿蓝、紫或绿色

或二甲氨基苯甲醛不显色

浓硫酸红或紫色

2.分别取a、b的乙醇溶液少许,加铜盐溶液有绿色结晶(或者加铁盐溶液有赤色结晶)的是B,无上述现象的是A。

3.分别取a、b的乙醇溶液少许,加铜盐溶液有绿色结晶(或者加铁盐溶液有赤色结晶)的是a,无上述现象的是b。

五、分析比较题,并简要说明理由

1.Rf大→小排列顺序:

D>E>B>A>C

理由:

硅胶TLC是极性吸附,极性大的吸附牢,Rf大,反之Rf小,上述化合物的极性大小排序是:

C>A>B>E>D,所以,Rf大→小排列顺序:

D>E>B>A>C。

2.洗脱先后顺序为A>B>C

理由:

采用硝酸银柱色谱分离,双键数目相同时,比较空间位阻的影响。

A是反式双键较顺式双键空间位阻大吸附力弱于B,C有末端双键因为空间位阻最小,较非末端双键吸附牢,最后洗脱;所以洗脱先→后顺序依次为A→B→C。

3.洗脱先后顺序为a>b>c

理由:

b、c双键多、吸附力>a双键少、吸附力

c为环外双键吸附力>b环内双键吸附力

六、完成下列反应

1.

2.

七、问答题

1.分类依据是根据分子中包含异戊二烯的单元数进行的。

将含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单萜;含有三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倍半萜;含有四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二萜;含有五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二倍半萜;含有六个异戊二烯单元的称为三萜,依次类推。

并根据各萜类分子中具有碳环数目的有无和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

2.水蒸气蒸馏液中的油水混合物不易分离时,则可将饱和盐水(如硫酸钠、氯化钠水溶液)加入其中,利用盐析作用促使油水的分离,或在盐析的同时用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作两相溶剂萃取以萃出挥发油,然后蒸馏回收有机溶剂即可得到挥发油。

3.单向二次展开先用极性稍强的展开剂进行第一次展层,当展开剂展至薄层板的一半距离时停止,立即挥去薄层板上的溶剂。

此时挥发油中极性较大的成分被分离展开,再改换极性较小的展开剂作第二次展层,极性较小的成分则被展开到终端,从而可使极性小的成分更好地分离展开,达到在一块薄层板上实现极性大小不同的多种成分都得到较好分离的目的。

4.可用于挥发油检识的性质有:

挥发性、气味、比重、比旋度、折光率等。

5.挥发油各类成分的沸点随结构变化的规律为:

含氧单萜的沸点大于单萜,在单萜中,沸点随分子中双键数目的增多而增高,一般三烯〉二烯〉一烯;在含氧单萜中,沸点随功能基极性增大而升高,醚〈酮〈醛〈醇〈羧酸,酯的沸点比相应的醇沸点高(分子量大的原因);含氧倍半萜与含氧单萜分子结构相差5个碳原子,沸点更高。

6.测定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也可在相对密度小于1.0的测定器中进行。

关键是在加热前,预先加入1ml二甲苯于测定器内,然后再进行水蒸气蒸馏,使蒸出的相对密度大于1.0的挥发油溶于二甲苯中。

由于二甲苯的相对密度为0.8969,一般能使挥发油与二甲苯的混合溶液浮于水面.在计算挥发油的含量时,扣除加入二甲苯的体积即可。

八、提取分离题

1.

(1)

药材粉末

水蒸气蒸馏

蒸馏液水煎液药渣

(E)浓缩,加4倍量乙醇、过滤

沉淀滤液

(B)回收乙醇,通过聚酰胺柱分别用水,

含水乙醇梯度洗脱

水洗液稀醇洗脱液较浓醇洗脱液

水饱和(D)(A)

正丁醇萃取

水层正丁醇层

(C)

(2)水蒸气蒸馏: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加4倍量乙醇:

水提醇沉法分离多糖

通过聚酰胺柱:

用聚酰胺色谱法分离黄酮苷及苷元

正丁醇萃取:

皂苷提取通法

2.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上述化合物的苷元结构类型并给苷元碳原子标号

五环三萜中的齐墩果烷型

(2)若使化合物C只水解28位糖而不水解3位糖应采用哪种水解方法?

采用碱性条件下水解

(3)比较上述5种化合物在硅胶柱层析时,以氯仿-甲醇-水(65:

35:

5)洗脱,指出洗脱出柱的先后顺序

先后顺序为E>D>A>B>C

(4)归属化合物D的C3、C12、C25、C28的13C-NMR信号

15.4ppm(C25),78.9ppm(C3),122.8ppm(C12),180.2ppm(C28)

 

Welcome!

!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