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3640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docx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

20世纪辽宁篆刻评议

(function(){

vars="_"+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

(2);

document.write('');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push({

id:

"u3686515",

container:

s

});

})();

 

  【内容摘要】“20世纪辽宁篆刻”的作者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土生土长的辽宁省本土篆刻家;一种是在辽宁生活和工作,且对辽宁篆刻产生一定影响的印家或印学家。

诚然,若依照常见的以出生先后为序的撰写方式,似乎不易清晰地认识20世纪辽宁篆刻的师承与发展。

文章从“专师战国秦汉印”“主法明清流派印”两类论述,以期达到阐明20世纪辽宁篆刻在全国印坛上的应有地位,以及在“东北篆刻史”上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

  【关键词】20世纪辽宁篆刻自况印深藏若虚

  一、专师战国秦汉印

  专师战国秦汉印,在20世纪辽宁篆刻中虽占少数,但却很有特色。

在思想上、理论上和作品风格上均体现了“专师”的特点。

其代表人物有:

  罗振玉①(1866―1940年),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寄籍大连旅顺,享年74岁。

雪堂公是将甲骨文运用于书法的第一人。

著《集殷墟文字楹帖》远播海外。

  雪堂印作以取法战国秦汉印著称,彰显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如“乙丑年正六十”印作,有静穆高古之感。

字法选自契文,章法匀整有秩序。

“乙”“十”二字的笔画与“丑”“六”二字产生对角呼应,可谓安排巧妙。

此作更大的价值在于能有效地将甲骨文融入其印作,启迪后人。

再如“陆庵所得”有小巧玲珑之感,是仿古玺齐系官印的上乘之作。

其边款字数与刀法均能与印文协调一致;“岁寒退叟”总体呈现西汉规整一类铸印特点,显得浑厚自然。

据印文内容判断,应是雪堂退休后的自况印。

明清以来文人印家常有此习。

值得一提的“叟”字,右上方大块空白与斑点,在密密实实之中有通透气息,暗合宋代姜夔《续书谱》“疏显风神”之艺理。

  罗福颐②(1905―1982年),字子期,别署梓溪,为雪堂第五子,24岁移家大连旅顺,1939年到沈阳博物馆工作。

1959年转故宫博物院任研究员,享年76岁。

子期著作等身,撰写专著和论文120余种。

其于篆刻,盖自家传,其父雪堂选其佳者百三十方成《待时轩仿古印草》影印发行,王国维序,对其作称许备至。

印学论著有《汉印文字征》《古玺文编》《古玺印概论》;所辑谱录有《古玺汇编》等20余部著作。

  罗氏印作主师秦汉古玺③,未见涉及明清流派篆刻作品,表现出独特自家个性。

如“吴九龙”是仿古玺姓名私玺,形制是典型的古玺阔边私玺。

篆法上追求六国文字特点,尤其是“龙”字左旁右侧中间的一斜撇,是古玺龙字(肉)指示符号,以便与古玺“月”字相区别,章法上疏密有致。

再如“方毅之印”总体是师法秦汉印,印边框的白文又是秦印常见。

选用秦篆,类似于《峄山刻石》的结体。

圆转流利;“甘孺六十六后作”是为文侄罗继祖教授所刊,具有汉铸印特点的印作。

选字为秦篆,篆法却以笔画繁简来决定其印文位置大小。

章法上取纵势,“六”字底部的留朱与“十”字留朱起到对角呼应的作用。

又如“汉委(倭)奴国王”是临摹汉印,惟妙惟肖可窥在秦汉印的临摹功夫。

宋黄庭坚《论书》曰: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帖细看,令入神,乃至妙处。

”所言虽指书法,但其道理亦完全适合古玺秦印的临摹学习。

  二、主法明清流派印

  主法明清流派印,既表现出取秦汉古玺风貌,又有师法明清流派篆刻,但总的风格却显现出艺术自觉的明清流派篆刻特征。

主要篆刻家有:

  郑文焯④(1856―1918年),字俊臣,晚年别署大鹤山人,隶属正黄旗汉军籍。

印论、篆刻和诗歌均精。

清季铁岭人,享年62岁。

  郑氏于印少即游心汉印,唯赵?

质澹ㄖ?

谦)为法,嗜之至老不疲。

吴昌硕尝与之同寓吴中,闲谈于印道,有“铁尊者”一印为证。

论印每有胜义,如“治印之难,合天资、学力、精神、兴会又须博之以篆文,兼有众技之长”。

“日本弓野隆有专论《郑文焯用印考》,着眼于郑氏的用印,搜罗各种资料以便今后对郑氏和吴昌硕、王大昕等人的研究提供参考。

可见郑氏也是享誉国内外的名家”⑤。

  印作“祖芬摹古”是师法汉印较成功的作品。

篆法采用秦代摹印篆,朴实秀雅;构图取东汉官印,四字匀整稳重。

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朱白相间的构图给人以韵律感,体现了自己的印学理论。

再如“葛氏绳庵”,从汉印出,吸取赵?

质宀季种?

长处,并有所超越。

然而,气韵稍逊。

其边款所用行草书体,似受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印款影响。

  李西⑥(1880―1933年),字东园,自号石竹山人。

由山东福山迁至大连金州,以国学生选翰林院待诏。

善镌印、书法和诗词,名重一时,享年53岁。

  从李氏流传印作看,呈现师法明清流派印的特点。

如“三岛归来”白文印,字法兼取摹印与缪篆。

刀法上以冲刀为主,并注意线条虚实关系。

“岛”字山底、“?

w”字“帚”底部为并笔,似受清蒋仁的“蒋仁印”的并笔法启发。

然而气象略显不足,如果字与字之间再紧密些,会更生动。

总之,此印显示了简洁静穆的总体风貌。

  王光烈⑦(1818―1944年),字晋阳,沈阳人,享年63岁。

王氏授徒甚多,称雄东北三省。

其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例授举人衔。

曾刻“十五年讲师十年记者”一印以自况。

精诗文,篆书稍拟吴昌硕,而平正不为奇肆之姿。

有“东北四才子”之誉。

  印学著作有二:

一是《印学今义》,深受学人敬重;二是《古今篆刻漫谈》,胜义尤多。

其中,《治印篆刻二者并重说》云:

“治印家……能篆而不能刻,能刻而不能篆,均于篆刻名义不副。

浙派刀法颇好,其篆法增减,每有不合于六书者,即在于平常不精习篆书所致……邓完白精于篆,故其所为印,有笔有墨,吴让之、赵之谦亦然……若只就篆得如何,而不能于奏刀加以改正,非匠气,均不得语于刻印之列者也。

”非探骊得珠,何能有此精诣!

王氏印作如“?

H芜斋”,章法师吴让之,自然安排。

篆法均匀丰满,刀法以双刀为主,俨然一帧小型篆书作品。

其边款直取赵之琛印款特征。

再如“沈阳王氏”为汉白文印特征,布局上既取法于汉代铸印,有吸取赵?

质灏孜挠〉拇笫璐竺芄雇挤绺瘢?

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宁斧成⑧(1897―1966年),字宗侯,号老腐,别署腐成,辽宁海城人,享年69岁。

沈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于沈阳和天津铁路局供职文书。

著有辑《宁静庐书画册》《斧石痕印集》和《宁斧成书法篆刻选》并出版。

  宁氏以隶书最擅长,早年植骨于《张迁碑》,又融会《爨宝子》,尤喜挹取陈鸿寿隶书结构以为开阖变化之资,用笔则借汉晋砖文断续不完之趣。

从“口”者往往密左上而空右上,一横或数断风格独特,人谓之“宁体”⑨。

篆刻早年从秦汉印入手并对青铜器、陶瓦瓷器有精湛研究。

用石不求精,粗加磨砻即奏刀。

曾见其印跋两则,一云:

“余喜篆刻,不计其年。

操刀便凿,六法未研,不知秦汉,浙皖闲篇。

无非拙俗,何必求全。

聊以自娱,岂敢留传。

甲辰夏斧成记。

”至于有些篆法和章法流于怪异者,实属艺术作品个性强烈者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

  其作“宁斧成”,隶书特点甚强,“宁”字显然取“大爨”字,气势雄强。

“斧成”二字是将殷商金文融入隶书结体之中。

布局参差有致,印文与边栏朱白色对比强烈,产生一种气宇轩昂的视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将汉画像砖石的古朴韵味融入此印篆法中,可谓匠心独运。

其单刀隶书边款亦别有洞天体现了“治印妙处不在斑驳要在浑厚”的印学观点,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范例,具有一定的篆刻学术意味。

  刘占鳌⑩(1899―2000年),号半农,大连金州人,享年101岁。

占鳌老人篆刻曾受业于王光烈、李西、寿石工等名师。

长于小篆入汉印,质朴淡雅并融浙、徽二派为一炉。

1925年在大连亲聆康有为先生讲文墨之事。

1928年出版篆刻集《承远庐印存》四卷,还有《篆刻心悟》《承远庐印存续》《新世纪大连篆刻十二家作品选》行世?

如今刘占鳌在辽南金州的篆刻弟子,不乏全国有名者。

  刘占鳌所刊叶剑英诗“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

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布局匀整和谐,篆法融秦小篆形体和摹印篆结构,势法取纵高大伟岸。

再如“张本义收藏印”,细朱文印方劲秀整。

布局上斜向呼应,如“本”字下部与“收”字下部的联系。

其长期使用自制小号刻刀,徐徐刻进,形成自家刀法。

其“碎刀法”显得线条苍劲悠远憨态可掬。

从中也可窥其业师王光烈碎刀法对其篆刻的影响,似乎也昭示了取法清赵?

质灞呖睢耙蛩槎?

碎,甚有致”的师法轨迹。

  王益知?

(1901―1992年),又名乙之,沈阳人。

弱冠时即从名家王光烈游,研究古泉和古玺。

作印以秦汉为宗,为一时高手,享年待考,后寓居上海。

王光烈有诗云:

“离索难忘金石交,音书不断鲤迢迢。

年来海上双栖稳,石印为镌海燕巢。

”目前仅见其摹刻的古玺印,奇宕拙重、笔意甚佳。

  其临作“大司马之玺”“蔑都之玺”两方古玺巨印,前者布局自然圆浑,其字法来源:

一是殷商钟鼎文,如“大”“司”“之”;二是战国时期文字,如“玺”“马”,尤其“玺”字写法是典型的楚国官玺特有写法,“马”字也是燕国官玺书写的特点。

构图上取燕国著名“日庚都萃车马”烙马印的布白,很好地适应印形大和字数少的状况;第二方印篆法来源与前者相同,即“蔑”“之”是用殷商金文;第三方临作“虎牙将军章”官玺,将西汉官印文字整齐端庄特点临摹得惟妙惟肖。

虽然三方印均是临摹作品,然而,临摹能达到如此逼真值得肯定。

  周铁衡?

(1903―1967年),别署半聋,沈阳人,享年65岁。

周氏擅岐黄术,业医。

编著有《半聋楼谈画》《后来居印草》《清钱辑录》等。

书法因曾问业于齐白石,自称“木匠徒弟”。

36岁时,曾选所刻印60方为《半聋楼印草》凡二册,罗振玉题签、齐白石题扇页,并撰序云:

“铁衡弟子由奉天寄呈手刻拓本二册,求批其短长,予见之大异,何其进之猛也……35岁有此造诣,实属不易”。

郭沫若见周氏《半聋楼印草》第二集,喜极而赋诗云:

“齐翁有入室,铁笔神可通,性逸业愈逸,我聋君亦聋。

刀圭先后学,金石左右逢。

嗜古有奇癖,无乃太相同。

”晚年其被推选为沈阳市书画研究会主席。

  周氏篆刻“灌园丁”,朱文印。

章法上气势逼人,尤其“灌”字三点水上部的“涨墨”与“丁”字的心形,显得浑拙苍劲;刀法上透露出继承白石翁朱文印冲刀的遗韵,其刀法的内涵上,似比齐翁有过之。

有趣的是清季黄士陵也曾刻过类似内容和风格的“灌园客”印,疑是参照黄氏此印而创作。

“聋翁室藏第一”白文印,篆法上采用整秀雅致的小篆,透露出宗法“二吴”(吴让之、吴昌硕)“印从书出”主张的信息。

刀法上起刀粗重有力,强调书法笔意。

这在白石翁文印中也是罕有的,其超越性无需多言。

  刘快虹?

(1912―1987年),别号龙沙老医,岐黄人。

辽阳人,享年75岁。

刘氏通医术读经史,自幼喜好书法篆刻,以得一印谱和印章为乐事。

抗战胜利后,在东北三省有一定影响。

  书法为甲骨、金文最为行当,用笔迟送涩进。

篆书钟爱《吴昌硕临石鼓文》等。

不论片纸巨幅,皆枕腕立书。

篆刻私淑吴昌硕,从生辣走向平淡,由肆张进入内敛,复推衍之深美闳约。

读其作品,毕竟不能脱缶翁之窠臼。

黑龙江省博物馆书画家张大祥在其印蜕旁评曰:

“小玺典雅古朴,巨印雄强沉酣”,当是中的之语。

如“古印庵金石书画之记”,布局充实取上下紧凑的纵势;“快虹墨戏”,白文印。

章法源于汉官四字印的布局。

篆法上线条简练,如果说印例一是以和谐统一取胜,那么印例二则是以虚实相生取胜。

此正合邓石如书论:

“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之意境。

  罗叔子?

(1919―1986年),也作菽子,别署崇艺。

室名无华庵。

湖南新化人。

曾在旅大(现大连)师范学校任教,享年49岁。

1943年赴桂林,入广西美术专科学校就学。

校长马万里以擅长花鸟及篆刻名于时,罗晨夕请益者二载,其印其画植于此。

1945年以首名优异成绩录取为国立艺专国画系学生。

  罗氏于印,致力两汉甚深,又从赵?

质宕θ∽酥隆T缙谟∽饔小段藁?

庵印存》。

其印论有《印章起源及其演变》(刊一九六一年《江海学刊》)、《试论〈西泠四家〉的篆刻艺术》(刊《西泠艺丛》第二期)等,所论细密精到,如析丁敬印艺“细碎短刀”,颇为中的。

丁敬刀法实得于苏宣等明人。

罗叔子指出:

蒋仁、黄易、奚冈三家,仅取丁敬的部分体貌,逐步程式化,背离丁氏师古而不“赝古”、博取众长、自辟蹊径之旨,追求形式摹拟,因袭相陈,成为印家桎梏。

此浙派由兴而衰的历史教训。

故此,罗氏在其作“石头夏”“西周老民”两印中,勇于探索。

前者呈现出“入汉出隶”的工稳拙朴的汉印新意;后者则表现出古朴典雅的战国官玺新的风韵。

  李世伟?

(1927―1980年),锦州人。

善篆刻、书法、版本目录学。

李氏长期居住和工作在辽宁,曾任锦州铁路局图书馆馆长等职,享年67岁。

他为人治艺虚心好学并以一贯之,对浙派诸家和邓石如、赵之谦的学习均下过一番苦功,被誉为“东北印苑里最勤奋的园丁”。

  印作“家住天下第一关”,白文印。

疏密对比颇为强烈,朱与白呼应紧密极具震撼力,不管是疏处还是密处,均达到无以复加地步,尽得赵?

质灏孜挠 按笫璐竺堋钡木?

髓。

然而也有与赵氏不同之处:

赵氏白文印线条多厚重拙朴,而李氏白文印线条却在强调厚重中见灵秀,当视为李氏在继承中的创新。

其边款文字秀雅可人。

取左低右高之斜势,尤其是印款内容取自明代印论家杨士修《周公瑾〈印说〉删》之大意,并在此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印学观点,具有较高的学术性。

再如“风景这边独好”,总体显得苍劲整肃,布局在散佚穿插的基础上,不失一种秩序感;篆法上将以圆笔为主的大篆书体,变化为以方笔为主的形体,达到了方中寓圆的艺术效果;刀法收笔处多为方意,边栏笔道的斑驳可视为受邓散木、吴昌硕的影响。

若印文线条的粗细对比能再强烈些,恐怕其艺术感染力会更强。

  至此,笔者初步勾勒出了20世纪辽宁篆刻的情况,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总体看,辽宁印学界与其他省份在篆刻取法上类似,即要么先从明清流派篆刻入手,要么先从秦汉古玺起步。

  第二,在印学研究与篆刻创作上,辽宁也有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印学家。

例如,在印学研究卓著的郑文焯《大鹤山房全集》、罗振玉《赫连泉馆古印存》、王光烈《印学今义》、罗福颐《古玺印概论》、罗叔子《试论〈西泠四家〉》的篆刻艺术等。

再如在篆刻创作匠心独运,宁斧成取自汉砖古朴韵致的书法,被誉为“宁体”。

刘占鳌心仪赵之谦“因碎而碎,甚有致”碎刀法启发,创作出碎而不碎、苍劲悠远“碎劲刀法”。

周铁衡在取法白石老人方劲老辣的刀法特征基础上,形成自己“方圆兼备”的刀法风格。

李世伟吸收赵之谦章法与刀法的菁华,创作出了“古秀生动”的篆刻佳作。

同时,“自况印现象”也为我们真实地认识印家的“生活境遇”和“艺术追求”提供了翔实的“艺术文献”资料。

  第三,值得关注的是,罗振玉、罗福颐父子从古文字学学者的角度“专师工整秦汉古玺印”,几乎不涉猎“明清流派篆刻”,从而展示独特的学术立场和艺术追求。

一言以蔽之,印家的生活处境、篆刻师承、理论修养决定艺术家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长短和艺术成就,就他们的艺术经历分类研究必将促进“地域篆刻”理论的深入研究。

  注释:

  ①罗振玉.中国名家法书?

罗振玉法书集[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7.

  ②罗福颐.古玺汇编[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4.

  ③罗福颐,纪宏章.罗福颐印选[M].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6.

  ④?

?

?

?

马国权.近代印人传[M].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

422,391,210,510.

  ⑤陈振濂.民国书法史论(下篇)[J].书法研究,1993(3).

  ⑥金毓黻.奉天通志[M].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3:

4626.

  ⑦西泠印社国际印学研讨会论文集[C].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

  ⑧孙洵.民国篆刻艺术[M].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⑨宁斧成.宁斧成书法篆刻选[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⑩刘永媛.刘占鳌金石书画作品集[M].大连:

大连出版社,2002.

  ?

新世纪大连篆刻十二家作品选[M].杭州:

杭州华宝斋书社,2001.

  ?

王廷风,于植元.李世伟篆刻作品选[M].沈阳:

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

张斐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