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3543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docx

中西音乐大事年表

音樂大事年表

約公元前5000年

‧中國已知最早的橫吹原始管樂器骨哨20餘支留存於浙江余姚河姆渡﹐由禽骨製成﹐有若干音孔

約公元前4700年

‧中國原始氣鳴樂器陶塤(陶哨)兩個留存於西安市郊半坡村遺址。

其中之一有1指孔﹐能發2音﹐呈小三度音程關係

公元前4000年

‧留存在古埃及王室舊址希拉孔波利斯的竹製豎笛,一般長91.44厘米﹐直徑1.27厘米﹐2~6指孔

公元前4000~前2000年

‧中國原始樂器陶塤留存於山西萬榮縣荊村。

其中2指孔塤能發4音﹐已有小三度﹑五度和小七度音程

公元前3000年

‧留存在蘇美爾地區的古國烏爾的3個利拉﹐高度為106﹑116和120厘米﹐琴臂高低不對稱

‧留存在海法吉(今伊拉克境內)的石刻上雕有豎式拱形豎琴﹐演奏者豎持﹐用雙手撥弦

‧留存在南巴比倫比斯馬亞的花瓶上﹐繪製有臥式拱形豎琴﹐琴身底大上小呈三角形

公元前2800年

‧留存在地中海和西南亞國家的簧管樂器﹐多數是兩支並在一起吹的

‧留存在埃及和蘇美爾地區的浮雕上﹐有人物在指揮豎琴類的笛管類樂器演奏的圖像

公元前21~前16世紀

‧中國夏代樂舞《大夏》出現。

以歌頌夏禹治水的業績為內容﹐演出時用籥伴奏﹐故又稱《夏籥》

公元前2000年

‧留存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代琉特﹐琴身甚小﹑長頸多品,2弦﹐無弦軸﹐用撥子撥奏

公元前1900年

‧留存在尼羅河附近地區的出土文物中﹐發現有閃米特牧民持利拉傳入埃及圖

約公元前16世紀

‧夏代帝發元年,諸夷朝覲國都,獻其樂舞。

這是已知中國最早的地區﹑部族間的樂舞交流

公元前1400年

‧圖什拉塔王獻給埃及阿梅諾菲斯四世的禮物清單中﹐有40件全部包金的或鑲嵌有寶石的號角﹐其中17件是牛角號﹐其餘為直形小號

公元前13~前11世紀

‧中國商代樂舞《濩》出現。

《濩》為祭祀祖先時所用的樂舞。

相傳以歌頌商湯滅夏桀功勣為內容

‧商代虎紋大石磬﹑成組編磬和編鐃等樂器出現。

管樂器籥﹑龢(小笙)﹑言(大簫)等見於甲骨文

約公元前11世紀

‧中國周代樂舞《武》和《象》問世。

《禮記‧樂記》中詳述了《武》表演周武王伐紂的內容

‧周成王時製定各種祭祀﹑儀典音樂﹐後世稱之為雅樂

公元前11~前8世紀

‧周代將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八音”分類法出現

‧中國古籍《禮記‧禮運》中提出了“五音﹑六律﹑十二管旋相為宮”的旋宮理論

‧周王朝設立管理音樂行政﹑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的樂官大司樂

公元前11~前5世紀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輯成。

收有西周初年至春秋後期的各類入樂詩歌305篇。

按音樂體裁分為風﹑大雅﹑小雅﹑頌4部分

公元前800年

‧荷馬史詩《伊利昂紀》載﹕福明克斯(即基薩拉)是當時希臘的主要樂器之一

‧留存波斯出土的文物上刻繪有琴頸短於琴身的琉特﹐稱短頸琉特

約公元前8~前2世紀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俗樂“鄭衛之音”盛行

公元前700年

‧希臘抒情詩人泰爾潘德羅斯造出了7弦的利拉,並創立了歌唱史詩的曲調諾莫斯

公元前645年

‧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逝世。

後人托名之作《管子》一書中最早記載了製定音律的三分損益方法﹐計算到宮﹑徵﹑商﹑羽﹑角5音

公元前600年

‧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創立五度相生律﹐有助於希臘四音列的系統化

公元前544年

‧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

魯國樂工所歌詩樂的分類名目﹑次第與今本《詩經》相近。

季札讚美的《韶》樂﹐相傳為舜時的樂舞

公元前522~前521年

‧春秋時樂律學家伶州鳩答周景王問律﹐提及階名宮﹑羽﹑角和十二律名稱。

這是有關十二律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5世紀

‧戰國早期曾侯乙墓所藏珍貴樂器124件,留存於湖北隨州擂鼓墩﹐其中由8組64件組成的曾侯乙編鐘﹐每鐘均可發相距為小三度或大三度的兩個音。

總音域為~﹐達5個八度和一個小三度

公元前5~前4世紀

‧戰國時期《墨子》彙編成書。

其中《三辯》和《非樂》(上)兩篇﹐記述了墨家學派“非樂”的音樂思想

公元前400年

‧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問題篇》﹑《政治學》和《詩學》中都述及希臘的樂制

公元前300~前250年

‧希臘物理學家克特西比烏斯發明水力管風琴

約公元前4~前3世紀

‧戰國時期詩人屈原的《九歌》問世。

它根據楚國民間祭神樂舞體裁寫成﹐是楚巫文化的典型音樂文學作品

公元前3世紀

‧戰國末期《荀子》成書。

其中《樂論》篇是中國古代第一篇完整的音樂思想論著

公元前239年

‧中國秦王朝相國呂不韋集門客編成《呂氏春秋》。

其中《音律篇》記載了以三分損益法生十二律

公元前211~前206年

‧秦宮廷設立主管禮樂的職官“奉常”﹔專事供奉內廷的“少府”﹐下設“樂府”

公元前209~前2世紀

‧中國秦末漢初北方游牧民族的馬上之樂傳入中原﹐後發展成黃門鼓吹﹑騎吹﹑橫吹﹑短簫﹑鐃歌等﹐統稱鼓吹樂

‧漢代胡笳﹑羌笛等樂器傳入中原

‧漢代出現早期的記譜形式“聲曲折”

公元前2世紀

‧漢代劉安等著《淮南鴻烈》﹐首立黃鐘律大數177147

‧漢武帝時期﹐樂府機構獲得空前發展﹐百戲盛行。

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胡角和樂曲《摩訶兜勒》。

西域音樂開始傳入中原

公元前2~公元2世紀

‧漢代樂種相和歌形成。

後發展成歌舞性的相和大曲

公元前144年

‧漢景帝將沿襲秦制設立的主管禮樂的職官“奉常”改為“太常”﹐下設主管鼓吹樂的“鼓吹署”

公元前112年

‧李延年任樂府協律都尉。

他知音律﹐能為新聲變曲﹐曾據胡曲另作《新聲二十八解》

公元前73~前49年

‧中國古代音樂思想重要論著《禮記‧樂記》編定

公元前1世紀

‧漢代律學家京房提出“竹聲不可以度調”的理論﹐並按其所發明的“六十律”制律準

約公元100年

‧中亞興起基督教音樂﹐先後確立亞美尼亞聖詠﹑敘利亞聖詠等

2世紀

‧東漢末琴家蔡邕作有《琴賦》﹑《琴經》﹑《琴操》及琴曲《遊春》等5首

3世紀

‧中國三國魏時設立音樂機構﹐從事改編相和舊曲與創作新曲的工作

‧三國魏琴家﹑音樂學家嵇康著《聲無哀樂論》,他闡述了音樂藝術,他闡述了音樂藝術的特殊性﹐並批判了儒家音樂思想

‧魏晉間樂律學家荀勗製定律尺﹐並主持晉太樂樂府完成了笛律的製作﹐提出以各笛宮﹑角兩律之差數作管口校正數

314~335年

‧羅馬教皇西爾維斯特創辦聖歌學院

346~353年

‧天竺樂傳入中國。

後成為隋唐燕樂的重要樂種

374年

‧基督教的米蘭主教安布羅斯編訂義大利教堂禮拜儀式音樂﹐史稱米蘭聖詠﹐通稱安布羅斯聖詠

384年

‧中國東晉十六國時期﹐龜茲樂傳入中原﹐後成為隋唐俗樂的重要樂部

4~6世紀

‧漢魏相和舊曲與南方吳歌﹑西曲融匯形成清商樂﹐它保存了秦漢魏晉以來的民間俗樂

‧曲頸琵琶﹑五弦琵琶﹑篳篥﹑鑼﹑鈸﹑星﹑達卜﹑腰鼓﹑齊鼓﹑羯鼓等樂器流傳中國﹐後成為隋唐俗樂的重要樂器

4世紀末

‧龜茲樂與漢魏舊樂相融合﹐產生了新樂種西涼樂﹐後成為隋唐俗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約400年

‧耶路撒冷大教堂的大管風琴建成﹐聲音能傳到數里之外

424~447年

‧中國南朝宋律歷學家何承天創製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424~453年

‧南朝宋律學家錢樂之提出“三百六十律”理論

436年

‧高麗樂﹑安國樂﹑疏勒樂傳入中國中原地區

6世紀

‧南朝梁琴家丘明傳有琴曲《碣石調幽蘭》文字譜。

它是現存最早的古琴譜

‧南北朝末期歌舞戲出現。

它是最早的中國戲曲的雛形

‧隋代音樂家萬寶常提出“水尺律”﹐論述“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的樂律理論

519年

‧中國北魏陳仲儒奏請孝明帝依京房六十律立准調校樂器﹐並論述了“清商三調”

535~556年

‧北朝時高昌樂傳入中原

547年

‧北魏楊衒之撰《洛陽伽藍記》。

書中記敘了洛陽佛寺僧人唱經並以歌舞表演宣揚教義吸引聽眾

568年

‧北朝時﹐龜茲音樂家蘇祗婆隨突厥皇后阿史那氏進入中原﹐帶來西域琵琶和“五旦七調”理論

‧康國樂傳入中原

581年後

‧中國隋朝宮廷設七部樂,605年後增為九部樂

590~604年

‧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製定天主教會的祈禱歌曲“素歌”﹐史稱格列高利聖詠﹐亦稱羅馬聖詠

7世紀

‧龜茲音樂家白明達創作樂曲多首。

其影響最大者是為唐高宗所作的《春鶯囀》。

此曲曾傳入日本

‧唐代設置太樂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園。

太樂署掌管雅樂﹑燕樂﹔鼓吹署掌管鼓吹樂﹔教坊掌管俗樂﹔梨園教習法曲

7~9世紀

‧唐代說唱形式“俗講”開始在寺院中流行。

俗講的文本(即變文)留存於敦煌石窟藏經洞

‧用竹片擦弦發聲的樂器軋箏﹑奚琴已流傳中原。

火不思流傳於高昌

627~649年

‧唐代琵琶演奏家裴神符棄木撥創用手彈五弦琵琶

628年

‧祖孝孫作雅樂﹐共12套﹐合32曲﹐84調

633年

‧唐太宗作《秦王破陣樂舞圖》﹐由呂才組織樂工128人演出

642年

‧唐代宮廷音樂由九部樂增為十部樂

700年

‧唐武則天撰《樂書要錄》成書﹐計十卷。

現僅存五﹑六﹑七三卷﹐其中第七卷為古代旋宮理論中成系統之論的現存最早文獻

8世紀

‧唐曹柔創用記錄七弦琴音樂的減字譜﹐對於保存古代琴曲和推進琴曲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唐代出現用漢字偏旁﹑部首或筆畫以表示演奏指位或樂曲音位的記譜法﹐譜式稱“燕樂半字譜”

713~741年

‧唐玄宗作法曲《霓裳羽衣》等

713~840年

‧唐代四川出現著名製造七弦琴的雷氏世家﹐有雷儼﹑雷威等。

所製琴稱雷氏琴或雷公琴

762年後

‧唐崔令欽撰《教坊記》﹐所錄教坊曲名324首﹐包括大曲46首﹐是唐代音樂的重要史料

8~10世紀

‧曲子詞留存於中國甘肅敦煌石窟﹐大多是唐玄宗至五代的作品

約800年

‧拜佔廷聖詠開始採用語調記譜法

9世紀

‧晚唐琴家陳康士編《琴書正聲》十卷﹐其中著錄《廣陵散》﹑《大胡笳》﹑《小胡笳》等傳統曲目共80多首

約820年

‧歐洲宗教音樂出現了西昆斯和特羅普﹐教會音樂開始出現注重裝飾性旋律的藝術傾向

850年

‧唐南卓撰成《羯鼓錄》﹐記述了羯鼓源流和開元﹑天寶年間宮廷音樂軼聞等

約9世紀末

‧唐段安節著《樂府雜錄》一卷成書﹐其中載有俗樂二十八調的調名﹐以及樂部﹑歌舞﹑俳優﹑樂器﹑曲名等

‧西方最早的複調音樂奧加農出現。

指在聖詠曲調聲部﹐加一平行或斜向進行聲部的音樂體裁

‧聖加爾修道院成為羅馬教會的音樂中心。

代表人物有馬塞勒斯及其弟子托蒂洛﹑諾特克等

約900年

‧最早的複調音樂理論著作《音樂手冊》問世

‧法國聖阿芒修道院教士胡克巴爾德的音樂理論著作《和聲篇》問世

約933年

‧敦煌卷子譜3種抄成﹐後留存於敦煌石窟藏經洞,是研究唐﹑五代音樂的重要文獻之一

959年

‧中國五代律學家王朴奉詔製訂雅樂﹐並造律準﹐發明王朴律

960~1126年

‧中國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等地出現表演音樂﹑歌舞﹑百戲﹑雜劇的娛樂場所勾欄﹑瓦舍

‧宋雜劇出現並發展

約1000年

‧義大利圭多(阿雷佐的)創用三線和四線記譜法﹐並創用了ut﹑re﹑mi﹑fa﹑sol﹑la的階名唱法

約1050年前後

‧根據《聖經》故事配以對話﹑音樂和表演的宗教劇開始流行﹐其後發展為神秘劇流行於14~16世紀

1068~1094年

‧宋﹑金﹑元時期大型說唱曲種諸宮調﹐經澤州孔三傳首創形成。

它由多種宮調的不同曲調組成

1068~1100年

‧北宋陳暘撰寫《樂書》。

為中國早期音樂百科類書﹐全書二百卷﹐包括多種音樂資料﹐並附有樂器圖

1084年

‧北宋朱長文編著的《琴史》成書。

全書共六卷。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七弦琴史專著

約1086年

‧北宋時期的曲種鼓子詞在詞調歌曲基礎上形成

約11世紀末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成書。

其中有關音樂聲學﹑律學﹑宮調理論和音樂史實方面的記述有重要歷史價值

12世紀

‧南宋樂律學家蔡元定著《律呂新書》提出“十八律”理論﹔另有研究宋代燕樂二十八調的著作《燕樂原辨》(已佚﹐僅存其略於《宋史》)

‧西方複調音樂中出現迪斯坎圖斯(在固定歌調上方加自作曲調)和孔杜克圖斯(一種拉丁文的1~3聲部的聲樂曲)

12~13世紀

‧南宋姜夔作《白石道人歌曲》。

其中綴有減字譜的琴歌1首,俗字譜的詞調17首﹐這兩種譜式均為現存最早傳譜。

另作綴有律呂字譜的《越九歌》10首

12~14世紀

‧中國南方戲曲南戲興起。

其音樂“南曲”是後世許多戲曲聲腔發展的基礎

約1100年

‧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吟唱詩人興起﹐他們大多數是貴族出身的詩人音樂家

約1105年

‧宋徽宗設立音樂官署“大晟府”﹐由“太常”與大晟府分管禮﹑樂

1131~1162年

‧中國南宋臨安藝人張五牛創用歌曲形式“賺”﹐後常用在唱賺中

1149年

‧南宋王灼《碧雞漫志》成書﹐論述宋詞音樂的源流等

約1150年

‧在法國吟唱詩人的影響下﹐德國出現戀詩歌手

約1160年

‧巴黎聖母院樂派興起﹐發展了早期複調音樂﹐代表人物有萊奧南﹑佩羅坦等

1162~1227年

‧馬頭琴在中國蒙古族地區流傳

1190~1208年

‧中國金代董解元作《西廂記諸宮調》,為今存金﹑元時期諸宮調文學作品唯一完整的一部﹐對後世戲曲﹑說唱藝術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13世紀

‧中國南宋琴家浙派創始人郭沔作琴曲《瀟湘水雲》﹑《泛滄浪》等

‧南宋陳元靚編撰的《事林廣記》成書。

書中有以俗字譜記寫的《願成雙》﹐為現存唱賺音樂的最早傳譜

‧說唱藝術“詞話”在中國北方流行﹐後發展成“鼓詞”等形式

‧西方宗教音樂中出現經文歌

13~14世紀

‧中國元代熊朋來的《瑟譜》成書﹐內有其自度曲20首

‧元雜劇的發展進入黃金時期。

雜劇音樂屬北曲聲腔系統﹐對南方戲曲聲腔產生過很大影響

約1250年

‧德國科隆修道院院長弗蘭克創立有量記譜法﹐一直沿用到16世紀末﹐著有《有量的歌唱藝術》

1260~1263年

‧來自中亞的早期管風琴傳入中國﹐時名“興隆笙”

約1284年

‧法國詩人﹑作曲家亞當‧德拉阿爾的田園劇代表作《羅班和馬里翁》上演

約1300年

‧歐洲音樂進入“新藝術”時期。

在此之前史稱“古藝術”

約14世紀

‧元人燕南芝庵撰寫的《唱論》成書

‧義大利複調聲樂體裁牧歌盛行。

歌詞取材於田園詩﹐有特定的詩體形式﹐音樂通常是2~3聲部複調結構﹐代表人物有博洛尼亞的雅各布﹑卡夏的喬萬尼和蘭迪尼﹐F.等

‧中國明代戲曲傳奇和海鹽﹑余姚﹑弋陽﹑崑山四大聲腔流行

14~17世紀

‧中國元﹑明兩代清唱歌曲散曲於市井勾欄盛行

約1317年

‧中國宋元間詞人張炎的《詞源》成書。

其中記述了詞和詞樂﹑宮調﹑譜式等

1320年

‧法國理論家維特里﹐P.de的著作《新藝術》出版﹐他開創了新藝術運動﹐並完善了五線譜記譜法

1323年

‧法國音樂理論家讓‧德米爾的著作《音樂思辨》﹐從自然哲學角度探討音樂現象﹐對音樂中的音響現象和時值問題表現出濃厚興趣。

書中提到已發展成克拉維科德的多絃樂器

1324年

‧元周德清著《中原音韻》成書。

其中韻譜是中國第一部供寫作北曲用的曲韻,對後世戲曲﹑說唱有重要影響

約1325年

‧法國歌謠曲進入興盛時期。

法國新藝術作曲家馬紹﹐G.de等創造多聲部的巴拉德﹑複調古迴旋歌和維爾萊(獨唱與合唱交替演唱的舞曲)等新體裁

1346年

‧威尼斯創辦慈善收容所性質的音樂傳藝所﹐後成為女孤兒音樂學校的中心

1360年

‧哈普西科德(撥弦古鋼琴)出現﹐由法國人J.佩羅製造

1398年

‧明朱權編成《太和正音譜》﹐是現存最早北曲聲調譜﹐它記錄了335種曲牌的句格和聲調譜式

15~17世紀

‧符號記譜法盛行﹐其中最重要的是管風琴或鍵盤符號記譜法和琉特符號記譜法

‧佛蘭德樂派興起。

佛蘭德第一代作曲家有迪費﹐G.和班舒瓦﹐G.等﹔第二代作曲家有奧克岡﹐J.﹑奧布雷赫特﹐J.和若斯坎‧德普雷等。

他們使歐洲複調音樂得到極大發展

‧德國歌唱師傅興起﹐取代了戀詩歌手,代表人物為H.薩克斯﹑G.哈蓋爾等

15~19世紀

‧中國明清俗曲廣泛流行。

它標誌著市民文藝的興旺﹐對當時和後世的說唱﹑戲曲﹑器樂的發展關係密切

1425年

‧明朱權編成《神奇秘譜》﹐內收《廣陵散》等琴曲63首﹐是現存年代最早的琴曲譜集

約1475年

‧一種和弦風格的3~4聲部的世俗合唱歌曲弗羅托拉在義大利流行。

它是16世紀義大利牧歌的先驅

16世紀

‧佛蘭德樂派第三代作曲家拉索﹐O.di譽滿歐洲。

他的作品中﹐復調模仿技法與和聲思維更為成熟

‧明代喀什噶爾汗國宮廷樂師克迪爾汗‧葉爾羌在《戴瓦尼‧克迪爾》一書中記敘了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和木卡姆的演唱情況

1508年

‧早期的組曲出現於義大利﹐是由舞曲聯成的套曲

1511年

‧S.菲爾東的《德國音樂提要》出版。

這是歐洲最早的一部樂器手冊,分樂器和記譜兩部分,並有附圖

1522~1566年

‧明人魏良輔等改革崑山腔而成的“水磨調”開始盛行。

首演劇目是梁辰魚的傳奇《浣紗記》

1524年

‧德國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出版新教《眾讚歌集》﹐它對後世的歐洲文化史﹑音樂史頗具影響

‧法國出現新教詩篇歌﹐代表人物是C.古迪梅爾

1525年

‧變奏曲問世﹐它出現在英國作曲家H.阿斯頓和西班牙作曲家卡韋松﹐A.de的作品中

約1530年

‧威尼斯樂派興起﹐代表人物維拉爾特﹐A.﹑加布里埃利﹐A.﹑加布里埃利﹐G.﹑扎利諾﹐G.等

‧義大利16世紀牧歌興起﹐代表作曲家有阿卡代爾特﹐J.﹑A.維拉爾特﹑帕萊斯特里納﹐G.P.da等

1537年

‧那不勒斯聖瑪麗亞‧迪洛雷托音樂學院成立﹐對男孤兒進行音樂訓練

1545~1563年

‧羅馬教廷召開了特倫托宗教會議﹐對教會音樂中越來越多的世俗因素加以指責和限制﹐對羅馬樂派帕萊斯特里納音樂的“純淨”風格表示讚賞

1549年

‧中國明代琴家汪芝所輯《西麓堂琴統》成書﹐25卷﹐收170曲。

其中多罕見的遠年遺響﹐是研究漢魏至南北朝以來琴曲的重要文獻

約1550年

‧羅馬樂派興起。

其代表人物有帕萊斯特里納﹑G.M.納尼諾﹑O.貝內沃利等

‧小提琴問世﹐它由絃樂器雷貝克演變而來

1558年

‧義大利音樂理論家G.扎利諾的《和聲原理》出版。

書中論述了三和弦中的三度音程在情感表現方面的特性﹐體現了新的﹑深化了的和聲感覺

1564年

‧義大利克雷莫納的小提琴製造家阿馬蒂﹐N.造出第一批小提琴

約1570年

‧演奏的坎佐納在義大利開始流行﹐它是巴羅克時期絃樂重奏奏鳴曲的先聲

約1580年

‧“佛羅倫薩夥伴”藝術小組在意大利形成。

主要成員有詩人O.里努奇尼﹑作曲家卡奇尼﹐G.等。

他們對義大利歌劇的興起作出了貢獻

1581年

‧戲劇芭蕾《王后的喜劇芭蕾》在法國羅浮宮演出﹐在音樂史上它是法國歌劇和英國假面劇的先聲

‧加利萊伊﹐V.的《關於古代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對話》出版。

他提倡單聲部獨唱歌曲﹐反對多聲部聲樂曲﹐認為“野蠻的”對位法會削弱歌詞表達的清晰度

‧明代樂律學家朱載堉提出“新法密率”﹐在世界音樂史上最早完成了十二平均律理論的計算

16世紀後期

‧義大利作曲家加布里埃利﹐A.和弗雷斯科巴爾迪﹐G.先後開創了鍵盤音樂體裁的托卡塔

1590年

‧明代琴家蔣克謙的《琴書大全》編成﹐共22卷。

是中國現存的古琴重要文獻之一

1597年

‧佩里﹐J.的歌劇《達佛涅》在佛羅倫薩首演﹐這是有史記載的第一部義大利歌劇(已失傳)

1600年

‧義大利作曲家佩里與卡奇尼的歌劇《歐里狄克》在佛羅倫薩首演。

這是現存的最古老的義大利歌劇

‧法國採納圭多的唱名音節作為固定唱名法的音節,並增加了“si”作為“B”的唱名。

後為其他國家仿傚

1600~1750年

‧歐洲音樂進入巴羅克音樂時期。

按歐洲音樂史的總時期來分﹐1600~1900年亦稱為新音樂時期

1601年

‧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向中國明代神宗帝獻“鐵弦琴”(擊弦鍵盤樂器)

1602年

‧義大利作曲家﹑美聲唱法的創始人卡奇尼的歌曲集《新音樂》出版

1607年

‧義大利作曲家蒙泰韋爾迪﹐C.的歌劇《奧爾甫斯》在曼圖亞首演。

他運用了獨唱的詠嘆調﹐牧歌式的重唱和舞蹈場面

1610年

‧明代王驥德的《曲律》成書。

書中論述了南北曲源流﹑體式﹑結構﹑唱法等﹐該書為有關南北曲創作的重要著作

1614年

‧明代琴家虞山派創始人嚴澂的《松弦館琴譜》編成﹐收琴曲22首。

1656年再版時增為29首

1620年

‧德國音樂家普雷托里烏斯﹐M.的《音樂文集》出版,書中闡述了有關音樂史﹑樂器演奏及記譜法等

1633年

‧英國作曲家W.勞斯譜曲的假面劇《和平的勝利》演出﹐是當時最豪華的假面劇

1637年

‧歐洲第一家公開上演歌劇的聖卡夏諾劇院﹐在義大利威尼斯開幕

1643年

‧明代音樂理論家徐上瀛的《谿山琴況》成書。

它系統地論述了古琴的表演藝術理論

約1650年

‧博洛尼亞樂派興起﹐代表作曲家有科雷利﹐A.﹑托雷利﹐G.和D.加布里埃利等。

他們為發展器樂曲作出了貢獻

1657年

‧中國清代沈遠編《北西廂弦索譜》成書。

此譜據王實甫雜劇《西廂記》配曲﹐用三弦伴奏

1662年

‧清代宮廷已設立演習音樂和戲曲的機構“南府”。

1827年改稱“昇平署”

1664年

‧法國作曲家呂利﹐J.-B.開始為莫里哀的喜劇譜曲。

他的歌劇音樂重朗誦調﹑多芭蕾舞場面﹐是法國大歌劇的前身

1667年

‧清代琴家徐琪編成《五知齋琴譜》。

後經徐俊﹑周魯封等修訂﹐於1721年刊行﹐流傳甚廣

1687年

‧義大利作曲家托雷利創造了4樂章形式的教堂奏鳴曲﹐它是古典奏鳴曲的先聲

1689年

‧英國作曲家珀塞爾﹐H.的歌劇《狄多與埃涅阿斯》問世

1698年

‧托雷利寫出第一部獨奏樂器的小提琴協奏曲﹐在此之前﹐科雷利等人已寫了許多組合樂器協奏曲﹐即大協奏曲

約1700年

‧義大利小提琴製造業進入全盛時期。

其中以瓜爾內里﹐G.和斯特拉迪瓦里﹐A.的製琴工藝為最佳

約18~19世紀

‧中國各種地方戲曲與聲腔發展繁榮。

時稱崑曲為“雅部”﹐稱梆子腔﹑二黃腔﹑高腔等為“花部亂彈”

18世紀

‧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學派興起﹐代表作曲家有斯卡拉蒂﹐A.﹑佩爾戈萊西﹐G.B.等

1709年

‧義大利樂器製造家B.克里斯托福里創製了第一台鋼琴

1713~1746年

‧清代康熙帝撰《律呂正義》成書於1713年﹔乾隆帝撰《律呂正義後編》成書於1746年

1714年

‧德國製琴家G.西爾伯曼為弗賴貝格大教堂製造的管風琴竣工﹐他在德國共建造了47座管風琴

1722年

‧巴赫﹐J.S.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冊出版﹐它為西歐的樂制改革奠定了基礎

‧法國作曲家拉莫﹐J.-P.的《和聲論》出版﹐為歐洲近代大小調功能和聲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1726年

‧清政府主持編修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刊行。

共1萬卷﹐其中《樂律典》有136卷

1728年

‧巴赫﹐J.S.的《馬太受難曲》在聖托馬斯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