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083186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9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步骤方法

一、明确目标,吃透《中考说明》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确立正确的复习教学观念,才能有效指导复习教学工作。

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课标》和《中考说明》中的内容、要求,对考试范围、学生情况仔细研究,编制复习计划和相关复习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抓住重点。

同时,还要及时根据教学节奏和学生反响不断调整、充实复习计划。

二、关注全体,分层落实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要抓,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教师要指导学生配合学校复习进度,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分解每一个月每一周的学习重点、每一天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尤其是重视对一模后复习计划的落实。

三、复习有序,设定螺旋计划

中考复习大致可以按照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大约在四月中旬结束):

这一阶段的复习,应以本为主。

抓纲务本,正常进行九年级下册教材的学习。

研究教材的单元和篇目教学目标,强调教材的复习示范作用,强调教学要一课一得,这实际上也是中考训练的一种复习方式。

同时,全区考生人手一本区域编制的《南京市中考语文备考小红书》,教师鼓励学生对初中三个年段的基础知识能力范围进行自主梳理。

《南京市中考语文备考小红书》共分为九章,小至每篇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梳理、文言文的实虚词整理,大到名著的压缩性概览、人物与主旨的剖析等等,有助于考生系统性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不仅能举一反三,更能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把握学习方向。

第二阶段(大约在五月末结束):

这一阶段的复习我们仍然要研究《课标》与《中考说明》,对于《中考指导用书》中的各类练习题,包括例题都要进行分析研究,做到精讲细练、举一反三。

第三阶段(中考前夕):

这一阶段的复习要以综合性的套题为主,进行模拟冲刺,以培养学生应试的技巧与解题能力。

营造考试情境,检测所学,提高心理素质。

教师要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精心讲评,注重方法和技巧指导。

四、扎实教学,重视课堂阵地

语文复习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通过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科学方法,对学生大脑皮质中处于潜意识状态的已学知识的全部记忆,达到牢固掌握进而形成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重视复习课的设计和组织。

越是初三的复习课,教师越要重视学生的语文活动。

要重视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

教读课,老师讲授要重视教法,重视知识与能力的举一反三,板书给学生,以形成知识的骨架和思维的阶梯,发挥导的作用。

自读课要重视学生学而有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指导下读书,边读边思考,把书读懂,唤起记忆。

带着的问题解决了,知识梳理、唤起记忆的初步目的就达到了。

另外,有些老师初三复习时,不太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课,这是极大的误区。

最后阶段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听说读写的能力迁移有着极大的帮助。

越是初三的复习课,教师越要重视创设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让语文的课堂闪耀着学生的灵性。

教育从本质上讲,不是传输,不是给予,而是一种师生间的平等交往和心灵对话。

这种对话有着极其复杂的存在方式,或有形,或无声,或外显,或内隐,随时随地藏匿在师生的交往活动之中。

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以善意的、平等的姿态站在讲台上,不断称赞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独立见解,这样复习课的效果才会更明显。

五、高屋建瓴,建立系统意识

整个中学语文知识是一个大系统,里面包含着好些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的小系统,诸如语文知识系统,文体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等。

复习时把整个语文知识系统分成若干个小系统;然后把这些小系统视作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并根据这些整体特点,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对一个小整体进行有条理、有系统地复习,最后把它们互相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连接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使学生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

实际上,区域内一些学校的初三语文老师在复习整个初中阶段语法知识体系和名著知识时,就会用图示法板书,在复习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在《中考说明》和《南京市中考语文备考小红书》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六、精讲巧练,抓好增长空间

唤起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远远不够。

巩固消化,使基础更牢固扎实,能力得到强化,这才是语文复习的全部目的。

这就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且练习要重视精讲巧练。

学生练习后,教师要采取简便有效的方式进行整理、反馈,对练习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增长空间)必须及时回炉补火,重视个别辅导。

增长空间大约有这几处:

1.#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的复习有三点应重点把握:

一是选择文章示例时要精心,二是指导解题时要精当,三是学生语言表达要精美。

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重视:

注重文体典范(主题鲜明、结构完整、语言优美等);折射时代气息(如:

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与人缺失的;时代呼唤的;表现现实危机与科技发展的;传承文化与语言等)。

现代文阅读复习时,我们遵循的原则是:

讲方法,练技巧。

侧重能力指导,注重审题训练,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技巧性的认知,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2.名著阅读。

近几年中考名著的考察越来越重要。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熟知考点及题型;其次,依据《中考说明》让学生梳理名著导读,给学生时间,自己根据考点和题型归纳并设计考题,然后在全班互相交流,增强阅读兴趣。

3.作文复习。

作文是整份试卷中分量最重的一道题,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总的原则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纵观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变化的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作文命题正朝着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理解他人的方向发展,写作的内容在不断扩大,写作的题材从学校生活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写作的形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储备素材指导学生如何将阅读积累化为己用、如何活用材料,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实学生的材料,为考试蓄能。

专题辅导就拟题、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

定点训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让学生训练。

重视一文多评、一文多练、雕琢细节。

自我补充学生要自觉主动多读书看报,开拓自己视野,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涉猎名家作品或课文中指定推荐的中外名著,并学习语言和一定的章法技巧。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0分)

1.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4分)

午后,静坐,执书浅读,静谧安详。

累了,眼望窗外,一片碧绿的荷塘。

荷叶是平摊着的,透过几乎透明的水面,隐约可以看见荷叶的茎,嫩得让人想去捏一捏。

荷花是直立着的,似乎与荷叶有着天生的默qì,它永远开在层层荷叶的上面,开出或粉或白的花,花瓣的颜色粉得厉害,好像再多一点粉色,花瓣就会因为鼓zhàng而破裂。

这颜色虽浓,却不妖艳,看着还是那样清清淡淡。

(选自陈妍昀《荷》)

(1)给加点字注音(2分)

静谧安详茎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默qì鼓zhàng

2.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因为自然是活生生的,它在不断地变化。

②而且眼望风景的我们,也在天天变化着。

③因此人应当谦虚地看待自然和风景,体会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④如果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两相邂逅就不那么动人情怀了。

⑤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

A.⑤①②④③B.④③①②⑤C.④⑤③①②D.④③⑤①②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达,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称作“风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的“风骚”指在文学上有成就的“才人”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B.殿试,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皇帝亲临殿廷主持。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中的“后庭花”指的是《玉树后庭花》,为南唐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之为盛世之音。

D.“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一句出自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该文作者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4.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名人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如果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厂去选择,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

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该片段中的“他”指的是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

B.《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带领大家经历了很多险情,如“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不来夫斯帝国的入侵”、“土著人的围攻”等。

C.《童年》记述了阿廖沙在外祖母家的童年生活,该书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D.《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小说。

该小说主人公简·爱是孤女,她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在桑菲尔德庄园,她一直坚定捍卫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

5.结合下列材料,在横线上填上得体的语句,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

(3分)

5月13日是母亲节。

正在上高三的小王问妈妈需要一个什么礼物。

小王妈妈说:

“我什么都不缺,你努力提高的成绩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礼物”,爸爸则在一旁插话说,“你听点话,少气你妈妈比买啥礼物都强”。

小王想到自己母亲的不容易,想到自己平日的叛逆和对父母的顶撞,百感交集,给母亲发了一条微信,表达了自己悔改和进取的心声:

妈妈。

6、某班开展丁以“最美故园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3

分)

请从下列主题中任选一个,介绍你家乡的特色,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叙述形式,语句要生动形象,不超过80字。

①乡音难改②山水如画③魅力奇人④多彩民俗

7.依据原文填空(9分)

(1)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3)登临吴蜀横分地,。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

(4),寤寐思服。

(《诗经·关雎》)

(5)蒹葭萋萋,。

(《诗经·蒹葭》)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体现“天时与地利”辩证关系的的两句是

,。

(7)杜甫在《羌村三首》(其三)一诗中体现“战争不息,年轻人都去了战场,给百姓带来深重灾难”的两句是,。

8.整段默写(5分)(任选一项,不写题目及作者)

(1)《出师表》中从“宫中府中,俱为体”到“使内外异法也”。

(2)《岳阳楼记》中从“至若春和景明”到“此乐何极”一句。

二、阅读理解(60分)

(一)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6分)

一碗“老芋仔”的阳春面

陈文茜

(1)我不是一个节俭的孩子,外婆给多少零用钱我就花多少,只有透支,没有节余。

(2)11岁之前,外婆对我疼爱照顾,无微不至,直到她突然心脏肿大,住进了台中中山医院加护病房。

(3)那是某一个傍晚,外婆突然喘不过气来,四阿姨一看不对劲,赶紧带着外婆去医院。

(4)随后,我又跑又走了约莫30分钟的路程,经过了十几个红绿灯,穿越了许多不熟悉的街道,不断问路边人:

“请问中山医院在哪里?

”那是我的第一次“流浪”,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却不知道自己的远方有多沉重。

我明白一个11岁孩子在医院里不能做什么,但是我必须抵达那里,那里有我在人间唯一的依靠。

她躺在隔着高墙厚门的一间病房里,正被急救,医生说她可能抢救不过来了。

(5)深夜,我茫然地回家,口袋里只有五块台币,此刻我饥肠辘辘,下意识走到了家对面的面摊子,点了一碗阳春面。

(6)面摊的老板是一个外省退伍老兵,做得一手好面。

外婆非常疼爱我,常常瞒着阿姨们带我到面摊点卤蛋、海带芽、卤猪耳,外加一碗阳春面。

(7)那个深夜,老板看我一个小孩走进来只点了一碗阳春面,便惯常地问:

“卤蛋不要吗?

”我平静地回答:

“不要。

(8)第二天,当然没有人帮我准备中午的便当,正在长身体阶段的孩子,到了放学,已饥饿难忍。

于是我又走到面摊前,问老板:

“我可以只要半碗阳春面,付一半的钱吗?

”我的声音平静,表情更平静——可能因为我自小倔强,遇到任何状况都不轻易流露情绪吧。

老板想了一下,说:

“好。

”没过多久,他给了我一整碗阳春面。

我愣了一下,因为我怀疑他没听清,而且我铁定付不出一碗阳春面的钱。

我没敢动筷子,走过去拉拉老板的手说:

“老板,你搞错了……”他立即以浓重的四川乡音回答我:

“你先吃,我这会儿正忙着,待会儿再说。

”于是我坐下来,还没吃完半碗,老板突然往我碗里扔了一个卤蛋,转身又走了。

(9)我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等他忙得告一段落后,再问怎么回事。

约莫下午五点,客人少了些,他走过来问我:

“小姑娘,你外婆呢?

”我据实以告。

他立即说,“你以后天天来吃饭,外婆会好起来的,你不要怕,她回来了,我再和她算钱。

(10)那一夜,我的三阿姨从台北赶回来探望外婆,我赶紧告诉她我欠面摊老板钱的事,她当晚就带着我向面摊老板致谢,并还了钱。

隔几天,面摊老板告诉我,自己16岁就被抓来当兵,一路打仗逃难,就靠着许多不认识的人一次又一次接济,才能活到今天。

“你这女娃儿聪明,好好读书,将来好好孝顺外婆。

(11)11岁的我没有太多同理心,却受到一个孤穷老兵的照顾。

我没明白,当他说“好好读书”时,是因为他没有读书的机会:

当他嘱咐我“好好孝顺外婆”时,是因为他被迫和父母离散,已无孝顺的机会。

那“孝顺”“叮咛”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想家的表达、深沉的叹息。

(12)面摊老板的绰号就叫“老芋仔”。

芋仔是一种不需要施肥的根茎植物,扔在哪里就长在哪里。

长相不好,烤熟吃起来却甜甜松松,削皮时手摸着,有点发麻。

漫山遍野,只要挖个洞,就可找到几颗松软的芋仔。

芋仔命贱,“老芋仔”型的外省人,命也薄。

(13)外婆后来身体康复了。

回家后,她牵着我向“老芋仔”面摊老板致谢。

一年后,有一天面摊门口特别热闹,原来“老芋仔”娶亲了:

姑娘是从梨山上来的,一清瘦娇小的女子,没隔多久就生了小孩,后来常背着小孩在摊前烫面。

面摊老板经常带着笑意跟人说话,这迟来的幸福,滋味应该特别甜。

(14)有一天,面摊老板不做生意了,关了门,哭号的声音穿透薄薄的夹板,凡路经夜市的人都能听到。

隔壁杂货店老板娘转告外婆,“老芋仔”的梨山老婆跟人跑了,儿子也被带走了,还把他多年的积蓄、藏在床底下的现金偷了个精光。

我望着紧闭的门,有几次冲动地想敲他家的大门,但又觉得突兀……就这样过了三天,听说“老芋仔”上吊自杀了。

(15)这是我的第一堂“同理心”之课。

我不知道我的“同理心”导师识不识字,上了多少学,我甚至写不出他的全名。

但他教导我的“同理心”之课,让我终生难忘。

(选自《读者》海外版2017)

【注】同理心,即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做法。

9.

(1)选文写了“老芋仔”的哪些生活片段?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3分)

(2)从全文看,“老芋仔”是个怎样的人?

(4分)

10.文章结尾“我”称“老芋仔”为“同理心”导师。

“老芋仔”的“同理心”是怎样体现的?

“我”的“同理心”又足怎样体现的?

(5分)

11.选文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分)

12.品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

老板突然往我碗里扔了一个卤蛋,转身又走了。

(二)阅读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5分)

材料一:

一场台风过后,村外山脚下的小庙被刮走,原地露出了一个直径一米左右深不可测的洞。

一个商人以“给村民在村庄附近再建一座小庙”的优惠条件,买下了这个洞,成立了“填洞公司”。

不久,政府相关部门也给该公司发了营业许可证。

接下来的日子,“填洞公司”生意火爆:

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机密文件、动物尸体、生活垃圾、废水、旧日记、废照片、假钞票……纷纷被倒进这个无底洞里。

“所有的垃圾问题都能由这个洞来解决,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好啦”,人们争相感叹着。

一天,清空万里,清澈如洗。

一位工人正在施工大楼顶上工作,他铆完一颗铆钉后,便放下工具稍微休息一会儿,突然飞过来一块小石头,接下来旧日记、废照片、假钞票……从天而降。

怎么回事?

难道是“填洞公司”扔进去的

垃圾又飞出来了?

还没等想明白,他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选自《语文教材》(八年级下),星期一的科幻小说《喂——出来》一文,有删改)

材料二:

2018年5月7日记者来到宁安县大宁村村民倪淑娟家门前,有一个超过四百平方米的垃圾场,死猪、牛粪、塑料袋、餐厨剩余物等各式垃圾一直堆到了村中的主路上,触目惊心,气味刺鼻。

她说,这里原来是个沟坑,七八年前开始,垃圾越堆越多,把道路都占了,也没有人清运;碰到上面来检查,村里就找来推土机往前推一推,一到热天,臭气熏天,苍蝇扑面,居住环境非常恶劣。

她8岁的孙子袁宇奇对记者说,他在门口时间待久了,就会头晕恶心,“但好想出去玩”。

(选自《经济参考报》)

材料三:

《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一览表

内容

百分比

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

100%

农膜回收率

80%以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70%以上

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

70%以上

材料四:

“不是不想清理,而是根本没钱清理。

”记者采访了多个村的村干部,他们一致反映,没钱雇人清理是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

村支书王凤山无奈地说,村里没有集体经济,累计欠下30多万元外债,村民也不愿掏钱,只有碰到上面要来检查或者垃圾严重影响生活了,才找人清理一下。

材料五:

大方县在2010年就相继启动了生活垃圾回收项目和焚烧发电项目。

其中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60多吨,可回收利用只有约10吨,还不够人工费用。

焚烧发电项目运转非常艰难。

贵州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刘晓静表示,“垃圾围村现象”是我国不少农村的一个缩影。

走了很多地方,看到政府投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给村民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池、转运等,但这些设施全成了摆设,很少有人用,感到非常痛心。

(选自“搜狐财经网”)

材料六:

网友对“垃圾围村”的看法

@韩成福:

上级财政应适度加大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保障乡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正常运转的同时,利用资金彻底清理存量垃圾,并雇佣保洁员,坚持每天上岗,垃圾每天清运。

@海振华:

建立完善农村保洁工作体系,适当向农民收取垃圾清理费。

农村应逐步淘汰露天垃圾池等非封闭性设施,逐渐向配备垃圾桶转变。

同时,每个村应配备垃圾分类收集、清运设施,将垃圾转运至指定的正规垃圾点进行无害化处理。

(选自新华网)

13.在材料一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故事,该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2分)

14.通过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你得出了哪些结论?

(3分)

15.“农村垃圾清理”目前存在着哪些困难?

(4分)

16.材料五中的两处数字说明了什么?

(2分)

17.结合材料六和你的生活体验,你认为既能少花村里钱又能很好地解决“垃圾围村”的措施有哪些?

(4分)

(三)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14分)。

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李斌

①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可谓尽人皆知,但恐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认得清、做得好。

那么,我们如何来科学地认识终身学习呢?

②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朗格朗首先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此后“终身教育”理念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对我国的成人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这样的认识,只不过没有提出这样的术语而已,像孔子说“学而不厌”、荀子说“学不可以已”等都包含这样的思想。

终身学习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很多人以为学习只是在校学生的事,其实学习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就是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

③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习呢?

④学习首先是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异常迅猛。

有人曾经统计过,如果一个人一天阅读12个小时,那么要想读完现在人类一年新产生的化学知识就需要整整四百年的时间!

想想看,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光靠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知识怎么够呢?

⑤现在的人们将学习看得太功利了,学生学习是为了争取高分、找份好工作,而一旦没有直接的利益诱惑就不再学习,这已经将学习异化为一种负担。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人们没有掌握学习的真谛。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不仅要“学”,更要“习”,就是在实践中运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品德和人格。

在这样认识状态下学习怎能不快乐呢?

怎么会成为一种负担呢?

⑥宁静才能致远,只有内心平静,才能深入去思考。

学习尤其如此。

而要想沉得下心,就必须养成艮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经常性的生活方式,让学习同“一日三餐”一样,少不了它。

⑦首先要不时提醒自己,给学习留下足够时间。

对于社会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事情比较多,时间确实比较紧张,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还是有的。

”关键是我们对业余生活如何管理,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真把学习当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它看作生活的必需环节。

④其次要淡泊名利,克服浮躁心态。

要说没时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种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挤占了大部分时间,一些“思想不纯”的动机驱使个人去经营“小圈子”,或娱乐游戏,或闲聊海谈,无法静心看书学习。

只有驱除心中杂念,才能对学习持之以恒。

⑨最后,要强迫自己养成学习习惯。

爱好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效果最好。

但是对于成人学习而言,特别对没有形成学习习惯的人,强迫自己培养学习的兴趣也是非常必要的。

⑩总之,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既是社会发展所需,也是个人发展所需。

只有善于学习、爱好学习、坚持学习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感受生活的安全和幸福。

(选自《大江晚报》)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

19.简述选文的论述思路。

(5分)

20.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分)

21.从选文④⑤两段看,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22.选文两处划线语句均运用了设问的修辞力法,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2分)

(四)阅读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15分)

【甲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欤?

(选自语文教材《河中石兽》)

【乙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

“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汲水须修绠耳。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丙文】马知节尝珍其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

有输租老农见而窃笑。

公疑之,问其故。

对曰:

“农非知画,乃识真牛。

方其斗时,夹尾于髀间,虽壮夫膂力不能出之。

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

”公为之叹服。

(选自《独醒杂志》)

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棹数小舟②能究物理③湮于沙上④苟其下无水

2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戈寥落四周星

B.以为顺流卜矣全石以为砥

C.遂反溯流逆上矣溯洄从之

D.珍其所藏戴胄《斗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