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0831488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山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鲁山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鲁山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鲁山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鲁山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山坡.docx

《鲁山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山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山坡.docx

鲁山坡

牛郎故里说七夕

赵光耀

秋风起兮秋月明,立秋已过,便又迎来了七夕节——中国的情人节。

想比国外的情人节,我们老祖宗也并不刻板,相反在过情人节时,还比较浪漫一些。

五代后唐杨璞《七夕》诗中吟道: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不经意间,诗句触碰到我国情人节的创始人牛郎织女以及他们的动人故事;再不经意间,也勾起我对七夕的诸多回忆和漫想。

让我悄悄地告诉你,牛郎故里就在我的家乡——河南鲁山。

从河南鲁山县城东大王庄我的老家趟过大浪河,沿北岸北行不到1公里,就到了辛集乡孙义庄。

这里是牛郎故里,今天是七夕,要说七夕最有话语权。

在牛郎故里说七夕必须先说说鲁山坡,因为作为鲁山古八景之首的鲁山坡位于鲁山县城东18里,又名鲁山、鲁峰山、露峰山或露山坡。

鲁山西山千山万壑,都不及鲁山坡一峰独立东面,玉树临风,成就鲁山三千年大好河山。

我翻看《鲁山县志》明嘉靖版,说鲁山坡,乃平原突起一峰,为一邑之镇,故县以名,俗呼露山,盖声相近之误也。

许多人不解此理,看到尧山风景,美不胜收,就从历史缝隙中找出宋代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

云外一声鸡。

”用以描写尧山,殊不知这是张冠李戴,真正还原,人家写的只是鲁山坡。

据山上瑞云观石碑记载,历代诗人都没少往上山跑,唐代大诗人元次山在今天马楼乡商余口生活过,后做过多个官阶,死后葬在梁洼镇北青草岭是。

生前其游览鲁山坡时,诗情大发,也有诗盛赞之。

此外,历代诗人元好问、黄桂林、陈孜等均有诗作讴歌之。

说鲁山坡必说清鲁字,因为搞懂了鲁山之鲁,非常有意义。

林义光《文源》讲,古鲁字从曰,不从白,彝器每言“鲁休”,“纯鲁”,阮氏元云:

“鲁本义盖为嘉,从鲁入口,嘉美也。

”我查《甲古文字典》,鲁字会意。

甲骨文从鱼,从口,“口”象器形。

整个字形象鱼在器皿之中。

本义:

鱼味美,嘉。

前几天翻看一本古书,说鲁字古代旅字左侧有走之旁。

我父亲赵庆早年在长沙铁道学院读书,在图书馆翻看一本由两人才能抬动的大书,书中写到,鲁山古称汝南江。

古代鲁山地处汝海(汝河别称)范围。

《文选·枚乘》:

“客曰:

‘既登景夷之台,南望荆山,北望汝海。

’”李善注:

“郭璞《山海经》注曰:

‘汝水出鲁阳山东,北入淮海。

汝称海,大言之也。

’”唐李白《题元丹邱颍阳山居》诗序:

“南瞻鹿台,极目汝海。

”综合分析,我大胆推测,鲁山由海到陆地、高山,曾经是鱼类繁盛之地。

四周大山露出水以后,形成天然湖海,各种鱼类游弋其中,如鱼在器皿之中。

旅字同“稆”,古同“膂”,脊梁骨。

不知此意是否意味着鱼在器皿之中,可以看到其脊梁骨。

此一特征,与古代鲁字相符。

由鲁到鲁山坡,再鲁山坡上的牛郎洞、九女潭等。

一大串与牛郎故里相关的物候开始串联起来。

先说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故事。

尽管版本很多,大抵鲁山人版本如此。

说牛郎故里即今鲁山坡下西南角的孙义村。

牛郎本名孙守义(我大奶奶娘家本孙义村东的张街村,她以讹传讹,把孙守义名字叫成孙小印)。

家住鲁山坡下,聪明忠厚,父母早亡,跟着哥嫂度日。

嫂子蔡氏为人不善,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必须带回十头牛才能回家。

牛郎禁不住伤心落泪起来,这一哭惊动了一位老人,给他出主意,“鲁山坡顶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医治好,带回家不就十头了。

”果然,牛郎得到了一头老牛,当他带着十头牛回家,嫂子傻眼了。

原本刁难他,不成想他还真回来了。

后来,蔡氏变着法坑害他,都被老牛设法搭救。

忍无可忍,蔡氏干脆把牛郎赶出家门,只给了他那头老牛和一辆破车。

从此,牛郎只得在鲁山坡前一山洞栖身,并和老牛相依为命。

牛郎哪里知道,那头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有一天,老牛突然对牛郎说:

“今天你去山中有个潭,有几个仙女在洗澡。

你把那件红色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如约而至,并悄悄地拿走了织女的红色仙衣。

仙女们真好似大难来临各自飞,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飞走的织女。

织女见仙衣被抢,又羞又急。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要她答应做他的妻子。

织女仔细端详,牛郎相貌堂堂,一副忠厚模样,便满脸羞色答应了他。

牛郎织女成亲后,男耕女织,恩恩爱爱,日子过得非常幸福。

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虫分给大家,并教大家饲养、抽丝,织成又光又亮的绸缎。

为感谢织女,当地百姓把天虫尊称为“蚕”。

牛郎织女原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不料,王母娘娘派遣天神要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再说老牛,临死前,吩咐牛郎,他死后,要将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可飞上天去。

老牛死后,牛郎依言,含悲剥下牛皮,将老牛安葬。

正在这夫妻恩爱,合家欢乐的时侯,一天突然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牛郎唤她的声音。

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披着牛皮,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赶了上来。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眼看就要赶上,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在他们中间一划,霎时,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逾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

他们的哭喊声撕心裂肺,催人泪下。

王母见此情景,也为他们的坚贞爱情所感动,答应每年七月七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在秋夜繁星闪烁中,我们可以看到晶莹的织女星和牵牛星。

牵牛星边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双儿女。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千万只喜鹊搭成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这一天鲁山坡下的人们在葡萄架下静静地听,可以隐隐听到织女和牛郎在喁喁私语。

后来,鲁山人就把鲁山坡南牛郎住过的山洞叫牛郎洞,把织女洗过澡的水潭叫织女潭(九女潭)。

鲁山形成了独特而又浓厚的牛郎织女文化民风民俗。

汉佚名古诗十九首之一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其中,“盈盈一水间”是我九江同学刘盈的微信名,得以时时想起。

比及此前鲁山版牛郎织女故事,从中解读,不难发现,鲁山沙河是古代滍水,一条大河波浪宽,承担了蚩尤族在此生活的种种轨迹。

蚩尤部落历来都有对牛图腾的崇拜,在鲁山则成为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

鲁山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千百年来,牛在其间,贡献自不必说。

传说鲁班在鲁山发明了锯,墨子则发明了犁,这才有了用牛犁地。

山西还流传着这样一首赞扬用岩羊犁地的民歌:

你地我方不相同,我们用岩羊犁地。

公羊用来单独犁,母的两个换着犁。

新犁铮加旧犁板,犁得齐整整。

鲁山主要的运输工具是牛车,牛是主要劳动力。

人和牛同住同生活,牛和人一样的待遇。

牛劳作一生到老,主人一般是不杀的。

孙义村还有牛死埋葬的习俗。

以牛命名的地名鲁山有很多,如牛王庙、牛蹄坑、牛蛋石沟、牛岭石等。

民间故事关于牛的还有伏牛山白牛城、王母娘娘降牛、金牛戏王莽等。

我在想,牛郎如果是蚩尤的后代,其与织女代表的天庭则属于道家。

其结合为黄老术所不齿,由山东的齐学代表了道家的正统利益,而蚩尤从东海平原,现近海海底处的东海边边一步步发展,必然冲击齐地原有族群。

以至于蚩尤被皇帝杀后,其族群最先放在滍水看管。

正如仇家结亲,在上古时代,也是不为上层认可的。

再有一点,柞养蚕织丝鲁山人养蚕自夏代开始就有了记载。

鲁山自古就有盛产丝绸的传统工艺。

鲁山绸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1914年曾获世界万国博览会金奖,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读小说《老残游记》《李自成》都提到过“鲁山绸”。

因此,九仙女在鲁山被称为“九姑娘”,跟鲁山柞养蚕织丝有关。

小时候,鲁山缫丝厂的蚕蛹就是一道美味,至今余香在唇。

宋秦观《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句诗中传承至今,殊不知,最初为牛郎织女搭桥的是乌鸦。

唐代诗人宋之问《明河篇》中写道: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这首诗中的“乌鹊桥”就是指乌鸦与喜鹊搭成的桥。

只是唐徐凝《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以后,人们越来越喜欢喜鹊就渐渐把乌鸦给忘了,于是“乌鹊桥”就变成了“鹊桥”。

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是幸运的。

因为在千百年传说中,如出一辙的故事情结,稍微改动的一些细节都掩饰不住鲁山是为正宗之地。

近的有南阳之说。

南阳城西二十里之“牛家庄”(又称桑林)位于白河西岸,应合了南朝梁殷云的《小说》所云: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废织紝,责令归河东。

”牛郎故里被他们说成是南阳县桑林人。

远的有西安说。

汉武帝雕塑过牛郎和织女像。

这个塑像就在西安长安区斗门镇,那里老百姓把他们叫做“石婆、石爷像”,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有几十万游客齐集庙宇祈求幸福的爱情。

远的还有山东临沂燕崖乡说。

“天上银河,地下沂河。

”山东省沂源县境内流传的一种说法。

这里说的“银河”是天上的银河,当地人承认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乡一直存有争议。

有争议不要紧,关键看历史,周公子伯禽首封鲁山,后封东鲁,带领大量鲁山先人迁徙到山东,把牛郎织女故事带了过去。

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这个村子明朝年间就有,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

从山东一支孙姓认祖归宗鲁山来看,有这种可能。

钱穆对地名考有研究,认为鲁山地名多四散开来,东移到山东,以及鲁山山名出现在临沂都有据可考。

再往前追,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皖彼牵牛”的记载。

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

应劭《风俗通》逸文: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

”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

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

《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

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

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

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

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

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

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

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

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

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

牛郎就照样做了。

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

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

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

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再远的有国外说。

朝鲜的牛郎织女传说是这样的。

天河东岸北端,有一个国王的女儿,爱上了天河东岸南端一个女王的儿子,他们结了婚,生活得美满幸福。

不料国王为了把久别的女儿召回宫去,命令军队在他女婿睡着时,将女儿抢回来。

女儿回来后,因思念丈夫整夜哭泣,身体日渐消瘦。

后来这对夫妇在梦中遇见了一位好心的天使,天使指定他们到天河中流去会面。

可是国王却事先借助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皇宫由天河东岸迁到西岸。

这对年轻的夫妇到了指定的地点,却无法亲近,因为他们之间隔着一道天河。

他们相望垂泪,眼泪落到大地上变成了雨。

  日本的牛郎织女故事是冲绳的一则传说:

古时一个男子拿走了天女的飞衣,天女只好嫁给了他,并生儿育女。

以后天女得到飞衣回到天上,男子按天女的留言去做,也上了天。

天女的父亲出了难题,要男子一天内开出千亩大山,一天内烧田并耕好,一天内全部种上冬瓜(有的地方说是种黄瓜或西葫芦)。

男子在天女的帮助下完成任务。

但在切冬瓜时,男子因没有按照天女的示意去做,结果使得堆得像山一样高的冬瓜都竖着裂开,冒出滔滔大水,上涨成一条天河。

男子和天女被隔在天河两岸生离死别。

  朝鲜、日本,此外还有印度等国的一些传说与中国牛郎织女传说大致一样,都反映了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社会,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唯独中国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基础,衍生出一个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并延续两千多年。

从五代后唐杨璞《七夕》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以鲁山辛集乡孙义村为中心的10多个村庄自古至今保留着“乞巧”、七夕古庙会、“三月三”山歌会等有关牛郎织女传统文化活动。

七夕晚上,女孩们要在院中摆上瓜果李枣,仰望星空,祭奠织女,双手合十,心中默念,虔诚祈祷牛郎织女相会,乞求织女心意传道,赐授技艺,也使自己变得聪颖,并得到甜美爱情和如意郎君。

七夕当天,掐七个或九个草尖,放到事先从九女潭舀好的水碗中,看水中出现什么图案,来断定九女赐予自己什么巧艺。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

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

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七夕之夜,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私语是鲁山当地民俗,别的地方换成是豆角架。

这一天,天空常会落雨,年年如此。

辛集乡古庙会也常常是雨淋头,但也不会下大。

小时候赶会听说,下的不是雨,而是牛郎织女相会时落下的眼泪。

山东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

鲁山这一真实而奇特的天文现象,至今我也解释不清楚。

登上350米高的鲁山坡,可以东瞻平顶山新城区,南傍沙河。

坡顶瑞云观,有楚长城边寨哨台、元武塔、祖师殿、牛郎织女殿等,坡南半腰有牛郎峒。

我曾经多次到过这个地方,和庐山仙人洞大小差不了多少。

前几年考古发现,牛郎峒前出土汉砖、汉代陶片及唐宋明清诸代器物,并出土石柱础及石雕麒麟门墩一对。

坡西北有九女潭、九女庙及牛兰桥遗址。

坡南有牛郎坟、牛郎祠,再就是牛郎故里孙义村。

1997年,凭借丰厚的牛郎织女文化遗址遗存,鲁山县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2009年2月18日,鲁山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鲁山坡一带历来就有山歌对唱、民歌传唱的传统文化习俗。

内容多为《牛郎探花》、《九姑娘下凡》等。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传唱山歌,当地人称“菜花节”、“对花节”。

我不会唱山歌,但我会顺口溜。

多年前,我写家乡《大浪河吟》中有:

大浪难断鹊桥会/牛郎织女故事多说说牛郎本姓孙名小印/如今孙义村孙姓自是认祖归宗/大浪河北边靠着露峰坡/山上有洞名叫牛郎洞/传说牛爷供香处/历代都是烟火缭绕/山北有山夹着九女潭/当年织女脱光下了水/牛郎专找她的衣服拿/弄个媳妇过家家/天庭不认同门不当户不对/硬是拆散一对好鸳鸯/徒留大浪河水呜咽啼/无人管教爱情复有生/喜鹊喜鹊扑棱飞/慌忙向天歌一曲/鹊桥堪比断桥难/年年夜夜西湖泪/一年一朝天上会/牛郎肩挑一双儿女渡银汉/如今山上山下对歌声/也把牛郎织女声声唤/辛集起会七月七/每年晴天变雨天/一滴泪一滴泪/可怜牛郎织女难相守/可叹一双儿女缺母爱/人间有爱真是好/比比牛郎织女好不好/说是赶会过了大浪河/风儿大身子摇摆晃不停/疑是银河刮强风/也把心晴变成不轻松/炸油膜黄焖肉凉粉凉皮卖甘蔗/吃喝一通/忘记来看风还是来见牛郎织女在空中/

今日是七夕,由鲁山发轫的情人节正日益扩散开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节日。

今夕是何夕?

是爱情的花儿最美。

不仅开在你我心上,也开在牛郎织女的鹊桥会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