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30828649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7年秋学期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

高一语文

2018.01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共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按题号全部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

②传统文化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

③宋词是由唐诗发展而来的▲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和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宋词的流派众多,佳作层出不穷。

A.品味物换星移别出心裁B.品位物换星移别出心裁

C.品味时过境迁别树一帜D.品位时过境迁别树一帜

2.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卷起千堆雪B.举酒欲饮无管弦C.纵一苇之所如D.千树万树梨花开

3.下列对联中涉及的我国传统节日依次是()(3分)

①岁通盛世家家富,人遇年华个个欢②冒雨先寻菊,迎晴便插萸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④天上冰轮满,人间彩灯明

A.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春节B.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

C.春节重阳节端午节元宵节D.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

4.对柏桦《家居》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家居

柏桦

三日细雨,二日晴朗

门前停云寂寞

院里飘满微凉

秋深了

家居的日子又临了

祖父的像挂在壁上

帘子很旧,但干干净净

屋里屋外都已打扫

几把竹椅还摆在老地方

仿佛去年回家时的模样

父亲,家居的日子多快乐

再让我遨二三知己

酒约黄昏

纳着晚凉

闲话好时光

A.从全诗看,诗人的家在乡间,这首诗写了诗人离开家乡一年后回到乡间居住的一段日子的生活和心境。

B.诗歌第一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寂寞”“微凉”等词表达了诗人不敢回家的悲凉心境。

C.诗歌第二节直接写回家后的所见。

“古朴”两字,既是对自己的家的描绘,也打通了诗人笔下的故里与中国农耕社会的田园和家庭在时空上的阻隔。

D.诗歌第三节写出家居的恬淡,用一个“闲”字串起家居所有温馨的日子,寄至味于淡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尽显无遗。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这个社会要有一个从群众里走出去的孤独者,他才会比较有思考性,▲,在群众里面,我们会很安全;跟大多数人一样,就不会被发现。

①因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群众的状态

②我自己也是一样,当我在群众中,我根本没有办法思考

③就像大陆朋友所说,“不要做前面几个,也不要做后面几个”

④所以孤独是思考的开始,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孤独

⑤如果他在群众当中,便没办法自觉

A.①⑤②④③B.⑤②④③①C.①②⑤④③D.②⑤④③①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古代把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称晦,每月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最后一天叫朔。

B.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C.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王夫人正房中的靠背引枕、坐褥等均是“半旧”的,表明贾府的荣华富贵由来已久。

D.《边城》创造了典型的湘西自然风景和社会风俗,作品描绘的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营造了一个寄托内心向往的理想空间。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一)课内文言文(9分)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

箕踞而遨

A.侣鱼虾而友麋鹿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吾从而师之D.贏得仓皇北顾

8.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3分)

例: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居庙堂之髙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对上面这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寥寥数语便把作者在公务之暇,到附近游览的悠闲自在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B.“始指异之”中的“始”字,既照应了题目,又写出了作者初见西山时惊奇的心理感受,自然引出下文登西山的叙写。

C.“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之下,可谓登西山而“小天下”,映衬出西山的高峻。

D.文中以西山的特立之貌,比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以“不与培塿为类”,表现自己孤高不俗的志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15分)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也。

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干。

身长八尺,手格猛兽,膂力绝群。

仕吴为通江吏。

时将军薛用杖节南征,军容甚盛,彦现之,慨然而叹。

有善相者刘札谓之曰以君之相,后当至此,不足慕也。

”初为小将,给吴大司马陆抗。

抗奇其勇略,将拔用之,患众情不允,乃会诸将,密使人阳狂拔刀跳跃而来,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櫂用焉。

稍迁建平太守。

时王濬将伐吴,造船于蜀,彦觉之,请增兵为备,皓不从,彦乃辄为铁锁,横断江路。

及师临境,缘江诸城皆望风降附,或见攻而拔,唯彦坚守,大众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礼之。

吴亡,彦始归降,武帝以为金城太守。

帝尝从容问曰:

“孙皓所以亡国者何也?

”曰:

“吴主英俊,宰辅贤明。

”帝笑曰:

“君明臣贤,何为亡国?

”彦曰:

“天禄永终,历数有属,所以为陛下擒。

此盖天时,岂人事也!

”张华时在坐,谓彦曰:

“君为吴将,积有岁年,蔑尔无闻,窃所惑矣。

”彦厉声曰:

“陸下知我,而卿不闻乎?

”帝甚嘉之。

转在敦煌,威恩甚著。

迁雁门太守。

时顺阳王畅骄纵,前后内史皆诬之以罪。

乃彦为顺阳内史,彦清身率下,威刑严肃,众皆畏惧。

畅不能诬,乃更荐之,冀其去职。

迁员外散骑常侍。

帝尝问彦:

“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也?

”彦对曰:

“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彦为南中都督、交州刺史。

重饷陆机兄弟.机将受之,云曰:

“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

”机乃止。

因此每毁之。

长沙孝廉尹虞谓机等曰:

“自古由贱而兴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

若何元干、侯孝明、唐儒宗、张义允等,并起自寒役,皆内侍外镇,人无讥者。

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吾恐南人皆将去卿,卿便独坐也。

”于是机等意始解,毁言渐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乱,逐其太守,九真贼帅赵祉围郡城,彦悉讨平之。

在镇二十余年,威恩宣著,南州宁靖。

《晋书·吾彦传》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帝甚嘉之嘉:

赞许

B.会交州刺史陶璜卒会:

恰逢

C.因此每毁之每:

常常

D.卿以士则答诏小有不善,毁之无已毁:

毁坏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彦出身贫寒,陆抗为了提拔他,便秘密指示他在众将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

B.晋兵攻打吴国,沿江诸城有的投降,有的陷落,只有吾彦坚守建平。

C.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以自身清正作为下属的表率,严格肃整刑罚,众人都畏惧他。

D.陆机、陆云是陆抗的儿子,因为吾彦回答皇帝问话时说道德名望陆抗不及陆喜,他们便认为吾彦忘恩负义。

12.翻译下列句子。

(9分)

(1)坐上诸将皆惧而走,唯彦不动,举几御之,众服其勇,乃擢用焉。

(5分)

(2)彦本微贱,为先公所拔,而答诏不善,安可受之!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

①惊残:

惊醒。

②故山:

即家乡。

(1)这首词开头三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2)请赏析“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的表达特色。

(4分)

(3)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2)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4)▲,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杜牧《阿房宫赋》)

(5)▲,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6)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

(苏轼《赤壁赋》)

(7)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8)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20分)

最后的故乡

于坚

①当我们生活在现代化之中的时候,我们感到空虚失落,我们发现自己依然割舍不掉对故乡的怀念,我们发现自己非常需要过去那种能够使我们的生命感到充实的经验。

②过去之所以选择留在昆明,是因为我喜欢这个地方,这里有我的记忆,这里给我写作的灵感。

故乡诗人更愿意守陈,更愿意相信来自传统,来自“天、地、神、人”四位一体对他的庇护。

故乡是什么?

它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过往那种使你安心的生活经验。

具体表现为各种建筑方式和生活方式,你的乡音和你的衣着、你的饮食习惯和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这些和别的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③而现在呢,所有的故乡都被拆掉了,地方性知识被消灭掉了,所有的人都差不多了,也许只有语言和住在那个地方的人还留着最后的记忆。

如果昆明这个地方不是有我的父母和我的朋友在,我想不出还留在这里的理由。

为什么一定要住在昆明呢?

我住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因为都差不多。

所以我说:

汉语是我最后的故乡,朋友是我最后的故乡。

④一般人认为故乡丧失的只是建筑,但并不仅仅如此,故乡丧失的是建筑里面的那种生活方式。

现在我只能通过我的作品来重建我的故乡,我的故乡现在只能建立在纸上了。

更重要的是,过去的中国文学所表现的那个世界,已经完全没有对应物了。

年轻一代再读中国过去的那些文学作品,他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我在20世纪80年代写的那些关于滇池的诗,现在的年轻一代读起来就像是谎言一样,因为今天的滇池已经不是我写的那个滇池了。

⑤我们写的过去年代的那种爱情,男女之间那种美好的关系,今天也不存在了,什么两小无猜,什么青梅竹马,哪里还有这种事情?

青梅竹马是一种长久做邻居才能产生的关系,如果你总是搬来搬去,你总是住在陌生人当中,怎么可能有青梅竹马呢?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大家互相不认识,我们在单位里仅仅是大家在一起挣钱而已,挣完钱各回各家,谁都不知道谁住在哪里。

现在我很多的朋友,他们连隔壁住的是什么人都不知道。

⑥这种陌生人社会可能在西方很适合,因为西方本来就是个人主义的社会。

但是中国的传统社会是群体性的,人在这个陌生人社会里面会感到非常孤独。

中国传统的故乡结构解体之后,这个社会要走向一个什么地方,是难以预测的。

我非常担忧:

现在这种完全西方式的小区,能使未来的中国人有幸福感吗?

⑦我去过很多西方国家,他们的小区虽然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但是他们有教堂维系人心,把大家团结在上帝的名义下。

而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去推进西方式的社区,最后就是一盘散沙,大家完全丧失了联系。

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很无聊——在公司的大楼里上班,下了班开车去超级市场购物,然后回家看电视。

生活的细节完全消失了。

今日的中国丧失了故乡的生活方式。

⑧故乡是精神和空间天人合一的一个世界,它是一种诗意的栖居。

现在新的小区只是一些商品房,住在里面你想的是房子会不会增值,完全没有诗意。

⑨我们身处一个从乡土中国向现代化中国转型的时代,过去的中国是建立在故乡基础上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在路上”的社会。

故乡在文化上就已经被否定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就是这样教育大家的:

故乡就是阿Q,就是落后的,就是没有希望的,生活是在别处的。

在过去,“别处”在西方,很多人都跑到国外去发展,背井离乡,结果现在中国大量的故乡都人去楼空,又面临着拆迁,大家都变成一种“生活在路上”的人了。

年轻人愿意在路上,但你走到中年,走到老年,你走不动了怎么办?

惶惶不可终日。

⑩抛弃故乡的这种疯狂的运动,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西方也进行过现代化,但是它也保持着传统的生活经验。

到了国外你会发现,故乡是大面积被保留着的,现代化和故乡是并存的。

它用的是加法,而中国用的是绝对的减法。

去年我去法国和美国旅行,认识了一些西方的诗人,他们就住在小时候出生的房子里,甚至是三代祖传的房子里,他们的祖先几百年前就住在那里。

这使我非常吃惊,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没有人还住在他出生的房子里了。

我们不断地搬家,我们已经像灰尘一样被赶到了大地上,居无定所。

⑪我也不是抒发乡愁,我是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

我只是觉得,现代社会从来没有反省过:

我们所丧失的那个故乡,确实是必须被挺弃的吗?

故乡所提供的生活经验是,人应该怎么存在着他才会感觉到幸福。

这是每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慢慢形成的经验,中国人几千年来生活在人和人关系非常紧密的群体里面,今天你把这种经验摧毁了,最终会使中国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

⑫故乡已经被折腾得差不多了。

也许有一天会有一种反思的力量兴起,有可能要来重整今天的这个生活世界,但是这种“拆完再建、建完再拆”使人感到绝望。

如果一个社会永远不讲守陈只讲破旧立新,那么住在里面的人永远不会有安全感;如果人直到80岁还在搬家,我觉得那太恐怖了。

⑬丧失了故乡就是丧失了安全感。

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可能就永远在灰尘滚滚里度过了。

15.作者认为故乡被拆掉后丧失了什么?

请简要概括。

(4分)

16.请分析文章第⑧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4分)

17.文章围绕“最后的故乡”作了哪些对比?

(6分)

18.结合全文,探究标题“最后的故乡”的情感意蕴。

(6分)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0题。

(10分)

有些知识,不学也罢

吴若增

“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这是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的一道“文化考核”题,要参赛歌手解答。

我想倘若换了我,我会告诉那位歌手:

这个问题,只需从事环境工作的专业人士知道即可,而且也算不上什么文化考核,因此,你作为歌手,不知道也罢,是不应该扣分的。

至于这个大赛的其他“文化考核”题,如“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都是谁”,“‘人生自古谁无死’是谁的诗句”,“莘莘学子是什么意思”,“某某节何时在巴黎确定”一类,虽然不能说与文化无关,但对于歌手来说,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远,不知道这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在我看来,这类题的偶然性太大了,回答正确的几率本来就不高,最最重要的是:

这种题的答对与否,并不能反映答题人的文化素质。

由此,我便想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在知识爆炸的当今时代,我们有没有必要、有没有可能,把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统统地塞进自己的大脑?

如无必要、无可能,那么,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取舍或选择?

一般而论,人们认为我们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由下面两个部分来组成。

但我却以为还有一个比这二者更加重要,那就是对于一般基础知识和特定专业知识的理解、把握和创造的能力。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自古以来,咱们就特别重视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却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回到那个大赛的话题,我以为倘若把考题出在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来,那就好多了。

歌手的回答倘若还有创新,那就应该给予高分了。

据说中美两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小学阶段是中国学生优秀,到了大学以及大学以后,就是美国学生优秀了。

这个现象,说明了两国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的差异。

而美国科学家、发明家远远多于中国,就又印证了美国重视创造能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的可资借鉴。

我的中学时光是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距今已有40多年。

我那时的学习成绩是很优秀的,高中毕业时,包括数理化都是高分。

可惜,40多年来,我当年记忆并运用得滚瓜烂熟的许多知识,特别是理科部分,就几乎从未应用过。

至于当年费时最多的数理化,现在至少已经忘记了99%!

相反,我在业余时间里,凭着兴趣和自身需要而自学的知识,现在看来倒很有用,比方说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外文化史、中外艺术史……甚至包括服装、建筑、卫生、军事等等,都令我受益良多。

我相信,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个现象,绝非个例。

每一个受过那种教育的人,或许都曾出现这样的现象。

这样说来,我们的教育存在巨大的浪费!

为此,我常常这样想:

倘若我们的教学内容不那么盲目,不那么虚荣,能够在知识的广度方面有所扩展,特别是能够在素质教育方面多加注意,那么,不只是我们的学生,全体中国人的文化素质都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19.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4分)

20.在作者看来,有些知识“不学也罢”,为什么?

请根据文意从多角度概括。

(6分)

六、作文(70分)

21.请以“冬至那一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1.D(物换星移:

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指节令变化,时间推移。

时过境迁:

随着时间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别树一帜:

形容与众不同,另成一家。

别出心裁:

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2.B(B“管弦”借代,代指音乐A.C.D都是比喻)

3.C

4.B

5.A

6.A(农历每个月的第一天称朔,月末最后一天叫晦)

7.D

8.A(A为宾语前置句,其它为定语后置句)

9.A(“悠闲自在”错,应是“漫无目的,精神颓靡”)

10.D(毁:

诋毁)

11.A(原文是“密使人阳狂”,“秘密地指示他”不对)

12.

(1)在座的各位将领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彦坐着不动,举起几案来抵挡刺客,大家都佩服吾彦的勇敢,于是陆抗提拔重用了他。

(2)吾彦本来贫寒,受我们父亲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问话是有诋毁我们父亲之意,怎么能接受他的东西呢?

13.(4分)

(1)描绘了一幅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图景,为全诗定下凄凉的感情基调。

(每点2分,共4分)

(2)(4分)衬托,用莺燕的无声写出杜鹃叫声的悲切,增强了悲凉的氛围,流露出词人怨恨无奈的情绪。

(每点1分,共4分)

(3)(2分)表达了词人作客他乡而产生的羁旅之愁,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年华已逝的伤感以及对朝廷的不满。

(每点1分,2点即可)

14.(8分)

(1)骐骥一跃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君子不齿(4)妃嫔媵嫱(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6)取之无禁(7)—尊还酹江月(8)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5.(4分)丧失了故乡原有的建筑;丧失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美好感情;丧失了文学所对应的现实生活世界;丧失了生命充实感和幸福感、安全感。

(每点1分,共4分)

16.(4分)总结上文,揭示故乡的本质特点:

物质和精神合一的世界,是人诗意栖居之地。

引出下文对现代化转型时期的中国重物质功利轻精神诗意而导致故乡和精神家园消失的叙写。

(每点2分,共4分)

17.(6分)当今中国现代化生活方式和过去乡土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给人们不同感受的对比;西方个人主义社会和中国传统群体性社会的对比;东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策略方法的对比。

18.(6分)

(1)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大量故乡人去楼空,面临拆迁,作者对此感到空虚失落惋惜;

(2)对故乡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的深切怀念;(3)对友情、亲情和乡情的无比珍视;(4)对抛弃故乡、只讲破旧立新不讲继承传统导致的做法表达愤慨和担忧;(5)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错误做法,重整当今的生活世界。

(每点2分。

答到3点即给满分。

其它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19.(4分)首先由对央视青歌赛试题的评点引出思考:

在当今时代知识面临着选择与取舍;接着阐述了理解运用与创新才是最重要知识的观念;然后将中美教育作对比,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直指当今国内教育存在的“巨大的浪费”的症结;最后表达了改革教育内容提升国人文化素质的愿望。

20.(6分)①从知识本体来讲,有些知识与文化素养无关;②从学习者来讲,身处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学会选择与取舍;③从教育结果来讲,过于依赖识记而忽视理解与运用,忽视兴趣与需求,导致缺乏创造力。

21.评分参照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70分)

译文:

吾彦,字士则,吴郡吴人(今江苏省苏州市)。

吾彦出身贫寒低微,有文武才干,身高八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体力超群。

起初担任通江县吏。

当时将军薛诩持节出征南方,大军的阵容和声势极为浩大,吾彦看到这一情景。

慷慨赞叹不己。

有个善于看相的刘札对他说:

“凭你的面相,以后应当达到这样的地位,不值得羡慕他。

”起初吾彦担任大司马陆抗的下级武官。

陆抗欣赏吾彦的勇气和谋略,打算提拔重用他。

但担心众将不服,于是会集众将,暗中派人装疯拔刀闯进来,座上的众将都恐惧逃跑,唯独吾彦不动声色,举起小桌几抵挡那人,众人都佩服他的勇敢,陆抗于是就提升重用他。

后来,吾彦逐渐升迁至建平太守。

当时,王浚奉命在蜀地建造战船,准备攻打吴国。

吾彦发觉这一动向,请求朝廷增加兵力防备建平,但吴国皇帝孙皓不听。

吾彦于是就制造铁锁链,横锁长江断绝水路。

等到晋军逼近吴境,沿长江各城都望风投降,有的城池被攻打而陷落,唯独吾彦坚守建平,晋军大批兵力攻打而不能攻下,就退却表示礼敬他。

吴国灭亡后,吾彦才归降西晋,晋武帝司马炎任命他为金城太守。

晋武帝曾经问薛莹:

“孙皓亡国的原因是什么?

”吾彦回答说:

“吴主孙皓英明雄俊,才能杰出,宰相大臣们才德出众,明达事理。

”武帝笑着说:

“如果国君明达,大臣贤德,为什么会亡国呢?

”吾彦曰:

“上天赐给吴主的禄位总有终了的时候,吴国的命运也有期限,所以吴主被陛下您所擒获。

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为之事呢!

”张华当时也在坐,对吾彦说:

“你做吴国大将,加起来的时间也有几年了,人们蔑视你的无闻,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

”吾彦大声而严厉地说:

“陛下了解我,你没有听说吗?

”武帝很赞许他。

后来改任敦煌太守,吾彦威名恩德非常显著。

后吾彦升任为雁门太守。

当时顺阳王司马畅骄傲放纵,前后任内史的都被他捏造罪名陷害。

等到吾彦担任顺阳内史时,以自身清正作为下属的表率,严格肃整刑罚,令众人都畏惧他。

而司马畅不能诬陷他,反而举荐他,希望尽快将他送走。

后升任员外散骑常侍。

晋武帝曾经问吾彦:

“陆喜和陆抗两人谁更优秀?

”吾彦回答说:

“道德名望,陆抗不如陆喜;建功立业,陆喜不如陆抗。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吾彦出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

送厚礼给陆抗的儿子陆机和陆云。

陆机准备接受,但陆云说:

“吾彦出身低微贫贱,因陆抗提拔才有此地位,吾彦当日回应晋武帝,说陆喜道德名望较陆抗好的言论不友善,不应接受他的礼物。

”陆机于是打消念头,更多次诋毁吾彦。

长沙孝廉尹虞则对陆机说:

“自古发迹自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