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30827812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docx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

臧克家

我爱听

人家把星

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子民,

谁也不排挤谁,

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

渺小得没有名字,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

1946年8月4日午于沪

(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

(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

(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3)星星虽然很渺小,但也有自己的光圈,也能给浩渺的夜空做出自己的贡献,联系其象征意义可知,“自己的光圈” 也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给我们创设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他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诗人之所以创设这个理想的境界,就是他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满。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

⑵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

⑶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⑷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体会诗句的内涵。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诗歌的形象一定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而要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关键语句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其表面意义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附诗歌鉴赏】

   《星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自己深切的感受。

诗歌赞颂了大自然中茫茫银河里不可胜数的“星星”,它们是那样的纯洁、无私,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全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星星”象征广大的人民群众,它们亲密无比、纯真团结。

“星星”虽然渺小,但它们却用它们的光圈,驱赶黑暗和邪恶,充分展示了它们的存在和价值。

从诗人对“星星”的赞美中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历史作用的深刻认识,同时又从诗人对“星星”所聚居的“另一个世界”的赞美中,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2.阅读下面的诗词,按要求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请解释“次”和“客路”的含义。

(2)尾联抒发作者什么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次:

停留/停宿;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2)从“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

(1)“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面”,“次”的意思是“停留”。

“客路青山外”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客路”的意思是“旅人前行的路”。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身在旅途,家信何传?

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尾联遥应首联,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故答案为:

⑴次:

停留/停宿;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游子流浪的路。

⑵从“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这里采用设问句式,看出作者想寄一封书信到自己的家乡,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抒情语句和诗歌的意象等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感。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

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

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分析】

(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故答案为:

(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整体感知文本,再结合写作背景和具体语境分析画面描述的内容。

(3)本题考查学生古诗词的背诵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情感,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地判断。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词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又

(2)思乡。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仔细阅读每一句内容,了解诗句的意思,明确描写的对象,并能够概括其特征。

“阴阴”写的是“杨柳”的特点,“又”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故答案为:

(1)阴阴 又

(2)思乡。

【点评】“柳”谐音“留”,汉人送客至灞桥,折柳赠别。

在古代诗歌中是典型的意象,多表达怀人思乡,惜别留恋之意。

比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等等。

另外,柳还可以是美好家园的象征,如“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幂无重数”。

6.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济上作

徐祯卿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歌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强烈的时空对比。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2)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这首诗第一、二句的意思是:

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其中“两年”写时间,“千里”写空间,这两个词语构成了鲜明的时空对比。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感情,自己已经在外面度过了两个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别人都是全家团圆,其乐融融,可我去独自一人呆在离家千里之遥的一个小船里。

忽然看见岸边的菊花开得正盛,可自己那有心情去欣赏呀,想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明天又是重阳节了。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两年为客;千里孤舟

⑵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1)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季节的杭州?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案】

(1)杭州之秋。

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2)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解析】【分析】

(1)“月中寻桂子”“看潮头”中秋节赏月尝桂子,看钱塘涌潮所以是秋季。

(2)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

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

诗不禁叹息地说:

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对杭州风物的赞美和眷恋,对江南深深的热爱。

故答案为:

⑴杭州之秋。

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

⑵对杭州风物的热爱、赞美和眷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内容,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回答。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和处境进行分析。

8.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的问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2)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案】

(1)C

(2)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3)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解析】【分析】

(1)第三联的两句,应是“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告诉人们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积极乐观面对。

“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错。

故选C。

(2)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从这几句分析,应该写的是初春。

特别是这几句诗中的“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等词,最能体现出初春的特点。

(3)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直抒胸臆,集中表达了乡思故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⑶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C项“令人想象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错,本句蕴含“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积极乐观面对。

⑵诗的意象组合是诗人创作的一种艺术方法。

诗人往往通过“景”与“情”相融合,而成为意象,并以意象组合的艺术手法,表达独特的艺术意境与复杂的内心感受。

诗中的“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等词,最能体现出初春的特点。

⑶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诗中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而“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直抒胸臆,集中表达了乡思故乡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①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扶桑:

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

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B.(甲)时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

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迟至末尾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

C.(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

D.(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A项,“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傍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

B项,“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归国,即归于扶桑,并非是送别地点在扶桑。

C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非要与他同行。

故选D项。

(2)A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但甲诗最后说“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没有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C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从眼前景写到想象景。

D项,“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错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一、二、四句都用韵。

故选B项。

故答案为:

⑴D;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即可做出选择。

10.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1)龙标县;王昌龄

(2)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分析】

(1)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

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

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龙标县;王昌龄;

⑵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11.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2)C

【解析】【分析】

(1)考查诗歌抒发的情感。

从“客路青山外”、“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等句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思乡之情。

(2)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错。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此两句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把握,注意结合画龙点睛的诗句明确题材。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